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宋 > 王安石(1021-1086)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65 题号:6846801
阅读下面的两段文字,完成小题。

     《游褒禅山记》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治官如治家》

治官如治家,古人尝有是训矣。盖一家之事,无缓急巨细,皆所当知;有所不知,则有所不治也。况牧民之长,百责所丛,若庠序,若传置,若仓廥,若囹圄,若沟洫,若桥障,凡所司者甚众也。相时度力,弊者葺之,污者洁之,堙者疏之,缺者补之,旧所无有者经营之。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夕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堕矣。前辈谓:公家之务,一毫不尽其心,即为苟禄,获罪于天。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火尚足以                         明:照明
B.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     相:察看
C.夫以近                                夷:平坦
D.古人尝有是                      训:教诲
2.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夕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堕矣
B.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夕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堕矣
C.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夕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堕矣
D.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夕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堕矣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游褒禅山记》的第三段提示了志、力、物三者的辩证关系,体现了作者既重视主观努力,又重视客观条件的相互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B.《游褒禅山记》中,作者对古人求思之深作了赞扬,但对古人没有得出自己这样深刻的结论,也很惋惜。
C.《游褒禅山记》中作者用对比和层层深入的方法说理,所阐述的道理具有普遍意义。
D.乙段文字中表明治官如治家,凡事当如,而官府所司范围更广,责任更重,因此治官更应尽心。
4.翻译文中划横线句子。
(1)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2)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3)盖一家之事,无缓急巨细,皆所当知;有所不知,则有所不治也。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上邵学士
(宋) 王安石
仲详足下:数日前辱示乐安公诗石本,及足下所撰《复鉴湖记》。启封缓读,心目开涤。词简而精,义深而明,不候图而尽越绝之形胜,不候入国而熟贤牧之爱民,非夫诚发乎文,文贯乎道,仁思义色,表里相济者,其孰能至于此哉?因环列书室,且欣且庆,非有也,公义之然也。
某尝患近世之文,辞弗顾于理,理弗顾于事,以襞积故实为有学,雕绘语句为精新,譬之撷奇花之英,积而玩之,虽光华馨采,鲜缛可爱,求其根柢济用,蔑如也。某幸观乐安、足下之所著,譬由笙磬之音,圭璋之器,有节奏焉,有法度焉,虽庸耳必知雅正之可贵,温润之可宝也。仲尼曰:“有德必有言”“德不孤,必有邻”,斯之谓乎?昔昌黎为唐儒宗,得子婿李汉,然后其文益振,其道益大。今乐安公懿文茂行,超越朝右④,复得足下以宏识清议,相须光润。苟力不已,使后之议者必曰:“乐安公,圣宋之儒宗也,犹唐之昌黎而勋业过之。”又曰:“邵公,乐安公之婿也,犹昌黎之李汉而器略过之。”则韩、李、蒋、邵之名,各齐驱并骤,与此金石之刻不朽矣。所以且欣且庆者,在于兹焉
郡庠拘率,复偶足下有西笑之谋⑤,未获亲交谈议,聊因手书,以道钦谢之意,且贺乐安公之得人也。
【注】①邵学士:邵必,字仲详。②越绝:越州的古称。③蔑如:微不足道。④朝右:位列朝班之右。指朝廷重臣。⑤西笑之谋:意谓谋任京官。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候图而尽越绝之形胜 按:查看
B.非有也 厚:思想厚重
C.以襞积故实为有学 襞积:重复,堆砌
D.今乐安公懿文茂行 懿文:华美的文章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雕绘语句为精新 而蔺相如徒口舌为劳
B.蔑如也 官盛近谀
C.斯之谓乎 皆出于此乎
D.苟力不已 吾尝终日思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借赞美乐安公和邵学士的诗文,表达了作文不应单纯堆砌华丽的辞藻,而应立足现实,追求经世济用。
B.言为心声,在作者看来,只有仁爱真诚的有德之人,才能写出具有凝聚着道义力量的好文章。孔子的“有得必有言”作为引证,强调了这一看法。
C.作者用“德不孤,必有邻”,既赞美了乐安公、邵学士,也表明了自己和他们惺惺相惜,有共同的理想和追求。
D.本文笔墨林火,说理生动。运用比喻论证赞美乐安公和邵学士的诗文“雅正”“温润”,又以乐安公和邵学士类比韩愈、李汉,赞美两人的诗文、德行。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非夫诚发乎文,文贯乎道,仁思义色,表里相济者,其孰能至于此哉?
译文:
(2)所以且欣且庆者,在于兹焉。
译文:
5.用“/”给画线的部分断句。
然而天下少安,何也?大 国 之 王 幼 弱 未 壮 汉 之 所 置 傅 相 方 握 其 事 数 年 之 后 诸 侯 之 王 大 抵 皆 冠 血 气 方 刚 汉 之 傅 相 称 病 而 赐 罢 彼 自 丞 尉 以 上 偏 置 私 人 ,如 此 有 异 淮 南 济 北 之 为 邪!此 时 而 欲 为 治 安 ,虽 尧 舜 不 治。
(选自贾谊《治安策》)
2017-03-14更新 | 47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天下之患,不患材之不众,患上之人不欲其众;不患士之不欲,患上之人不使其为也。

夫材之用,国之栋梁也,得之则安以荣,失之则亡以辱,然上之人不欲其众,不使其为者,何也?是有三蔽焉。其尤蔽者,以为吾之位可以去辱绝危,材之得失无补于治乱之数;又或谓吾之爵禄足以诱天下之士,荣辱忧戚在我,可以骄天下之士,而将无不趋我;又或不求取用之道,以为天下实无材。此三蔽者,可以论其失者,独以天下为无材者耳。盖其心非不欲用天下之材,未知其故也。

且人之有材能者,其形何以异于人哉?惟其遇事而事,治国而国安焉。上之人苟不能精察之、审用之,则虽抱皋、夔之智,且不能自异于众,况其下者乎?世之蔽者曰:有异能于其身,犹锥之在囊,其末立见。故未有有其实而不可见者也。此徒有见于锥之在囊,而固未睹夫马之在廐也。驽骥杂处,饮水食刍,嘶鸣蹄啮,其所异者矣。及其引重车,取夷路,不屡策,不烦御,一顿其辔,而千里已至矣。然后骐骥与驽骀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天下为无材,尽其道求而试之。试之之道,在当其所能而已。

【甲】是知虽得天下之瑰材杰知,而用之不得方,亦若此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于是量其能而审处之,使大者小者、长者短者无不适其任者也。如是,则士之愚蒙鄙陋者,皆能奋其所知,以效小事,况其贤能智力卓荦者乎?呜呼!后之在位者,盖未尝求其说而试之以实也,而曰天下果无材,亦未之思而已矣。

或曰:古之人于材有以教育成就之,而子独言其求而用之者,何也?曰:天下法度未立之先,必先索天下之材而用之,如能用天下之材,则所以能复先王之法度,则天下之小事无不如先王时矣,况教育成就人材之大者乎?此吾所以独言求而用之之道也

(取材于王安石《材论》)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未知其故也 特:竟然,却
B.惟其遇事而事       治:处理得好
C.求其所异者   蔑:微小
D.然后骐骥与驽骀[dài]矣 别:分辨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人有异能于其身               事父
B.不患士之不欲                            之于未有
C.而将无不趋我                            吾为无用而掊之
D.尽其道求而试之            能不龟手一也,或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荣辱忧戚在我:他们的荣辱忧伤令我挂怀。
B.此徒有见于锥之在囊:这只是看到了锥子放在布袋里的情形
C.皆能奋其所知,以效小事:都能发挥他们的智慧,去尽力做一些小事
D.此吾所以独言求而用之之道也:这就是我只讲寻求和使用人才方法的原因
4.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及其引重车,取夷路,不屡策,不烦御。
5.下面三则材料中,哪一则最适合作为论据放在文中的【甲】处?请根据文章及所选材料的大意简述你的理由。

【材料】

1)弓所以为正者,材也。相材之法视其理,其理不因矫揉而直,此弓人之所当知也。

2)六国合从,而辩说之材出;刘、项并世,而筹画战斗之徒起;唐太宗欲治,而谟谋谏诤之佐来。

3)南越之修簳,加强弩之上,而彍[guō]之千步之外,此天下之利器,决胜之所宝也。用以敲扑,则无以异于朽槁之梃


【注释】:①簳[gàn]:小竹,可做箭。②梃:棍棒。
2023-10-13更新 | 44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选篇一】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选篇二】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苏轼《喜雨亭记》)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
B.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
C.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
D.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
2.下列加点字中,不存在词类活用现象的一组是(     
A.夫,则游者众                 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B.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于人为可,而在己为有悔
C.其喜之大小不                       亭以雨,志喜也
D.官吏相与于庭                       者以乐,病者以愈
3.下列对选段有关内容的赏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游褒禅山记》的选文部分以游洞心得开启议论,富有哲理;又借仆碑道出写作缘由,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具有思辨美。
B.《游褒禅山记》作者认为要观赏到非常之观,必须具备“志”“力”“物”三个条件,三者之中,“志”最重要。
C.《喜雨亭记》开门见山,以排比修辞罗列历史上几位重要人物,姬旦、刘彻、叔孙得臣,证明以物志喜本是名人传统。
D.《喜雨亭记》,展现了作者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思想。作者因弥月不雨而忧,又因三日乃止的甘霖而喜,以亭名之,表达喜悦。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2)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
2021-07-15更新 | 5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