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南北朝 > 范晔(398-445)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269 题号:688789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乐恢字伯奇,京兆长陵人也。其父,为县吏,得罪于令,收将杀之。恢年十一,常俯伏寺门,昼夜号泣。令闻而矜之,即解出亲。恢长好经学,事博士焦永。永为河东太守,恢随之官,闭庐精诵,不交人物。后永以事被考,诸弟子皆以通关被系,恢独皦然不污于法,遂笃志为名儒。性廉直介立,行不合己者,虽贵不与交。信阳侯阴就,数致礼请恢,恢绝不答。后仕本郡吏,太守坐法诛,故人莫敢往,恢独奔丧行服。归,复为功曹,选举不阿,请托无所容。同郡杨政数众毁恢,后举政子为孝廉,由是乡里归之。辟司空牟融府,会蜀郡太守第五伦代融为司空,恢以与伦同郡,不肯留,荐颍川杜安而退。诸公多其行,连辟之,遂皆不应。

后征拜议郎。会车骑将军窦宪出征匈奴,恢数上书谏争,朝廷称其忠。入为尚书仆射。是时河南尹王调、洛阳令李阜与窦宪厚善,纵舍自由。恢劾奏调、阜,并及司隶校尉。诸所刺举,无所回避,贵戚恶之。宪弟夏阳侯瑰欲往候恢,恢谢不与通。宪兄弟放纵,而忿其不附己。妻每谏恢曰:“昔人有容身避害,何必以言取怨?”恢叹曰:“吾何忍素餐立人之朝乎?”遂上疏谏曰:“臣闻百王之失皆由权移于下大臣持国常以势盛为咎诸舅不宜干政王室以示天下之私政失不救其极不测。方今之宜,上以义自割,下以谦自引。”书奏不省。

时窦太后临朝,和帝未亲万机,恢以意不得行,乃称疾乞骸骨。窦宪因是风厉州郡迫胁,恢遂饮药死。弟子缞绖挽者数百人,庶众痛伤之。后窦氏诛,帝始亲事,恢门生何融等上书陈恢忠节,除子己为郎中。

(节选自《后汉书·乐恢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闻百王之失/皆由权移于下/大臣持国/常以势盛为咎/诸舅不宜干政王室/以示天下之私/政失不救/其极不测/
B.臣闻百王之失/皆由权移于下大臣/持国常以势盛为咎/诸舅不宜干政/王室以示天下之私/政失不救/其极不测/
C.臣闻百王之失/皆由权移于下/大臣持国/常以势盛为咎/诸舅不宜干政/王室以示天下之私/政失不救/其极不测/
D.臣闻百王之失/皆由权移于下大臣/持国常以势盛为咎/诸舅不宜干政王室/以示天下之私/政失不救/其极不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博士”古官名,秦汉时掌管书籍文典,后指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教授生徒的官职。
B.“刺举”一谓检举,派人刺探阴私加以检举揭发,二谓检举奸恶,举荐有功。此处用后一意。
C.“临朝”特指皇室女性亲临朝廷处理政事,古时后宫不能上厅堂,后妃要掌权就要“临朝”。
D.“缞绖”,在古代缞和绖就是丧服和丧带,“缞”“绖”合在一起指整套衣服,后来渐渐引申为服丧。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乐恢为人至孝,为人洁身自好。因父亲得罪了县令被关押,他昼夜痛哭不已,县令被感动,释放了他父亲;老师焦永因事被劾查,乐恢却拒绝为他通关。
B.乐恢清正廉洁,做事正直特立。杨政多次当众诋毁他,他却举政子为孝廉;任司空牟融府期间,第五伦代融,乐恢为避同乡之嫌,荐杜安代己,受到好评。
C.乐恢不畏权贵,弹劾多名重臣。河南尹、洛阳令与权贵窦宪相互勾结,为非作歹,他上疏弹劾;宪弟欲与其交好,乐恢因恨其不依附自己,也予以谢绝。
D.乐恢敢于直言,不计个人得失。妻子劝他明哲保身,他仍然上疏劝谏;因意见未被采纳,他称病退职,后在窦宪暗示下,州县官吏胁迫其自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永为河东太守,恢随之官,闭庐精诵,不交人物。
(2)后仕本郡吏,太守坐法诛,故人莫敢往,恢独奔丧行服。
【知识点】 范晔(398-445) 史传文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初为司徒侯霸所辟,举高第,累迁北海相。到官,以大姓公孙丹为五官掾。丹新造居宅,而卜工以为当有死者,丹乃令其子杀道行人,置尸舍内,以塞其咎。宣知,即收丹父子杀之。丹宗族亲党三十余人,操兵府,称冤叫号。宣以丹前附王莽,虑交通海贼,乃悉收系剧狱,使门下书佐水丘岑尽杀之。青州以其多滥,奏宣考岑,宣坐征诣廷尉。在狱,晨夜讽诵,无忧色。及当出刑,官属馔送之,宣乃厉色曰:“董宣生平未曾食人之食,况死乎!”升车而去。时同刑九人,次应及宣,光武驰使驺骑特宣刑,且令还狱。遣使者诘宣多杀无辜,宣具以状对,言水丘岑受臣旨意,罪不由之,愿杀臣活岑。使者以闻,有诏左迁宣怀令,令青州勿按岑罪。岑官至司隶校尉。

后江夏有剧贼夏喜等寇乱郡境,以宣为江夏太守。到界,移书曰:“朝廷以太守能擒奸贼,故辱斯任。今勒兵界首,檄到,幸思自安之宜。”喜等闻,惧,即时降散。外戚阴氏为郡都尉,宣轻慢之,坐免。

后特征为洛阳令。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宣于夏门亭候之,乃驻车扣马,以刀画地,大言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主即还宫诉帝,帝大怒,召宣,欲棰杀之。宣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帝曰:“欲何言?”宣曰:“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臣不须棰,请得自杀。”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主曰:”文叔为白衣时,藏亡匿死,吏不敢至门。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因敕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宣悉以班诸吏。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京师号为“卧虎”。歌之曰:“枹鼓不鸣董少平” 。

在县五年。年七十四,卒于官。诏遣使者临视,唯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有大麦数斛、敝车一乘。帝伤之,曰:“董宣廉洁,死乃知之!”以宣尝为二千石,赐艾绶,葬以大夫礼。拜子并为郎中,后官至齐相。

(《后汉书·董宣传》)


【注】:①文叔:光武帝刘秀字文叔 ②枹鼓不鸣:没有人击鼓鸣冤。《汉书·张敞传》“由是枹鼓稀鸣,市无偷盗。”
1.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丹宗族亲党三十余人,操兵府诣:拜见
B.及当出刑,官属馔送之 具:准备
C.光武驰使驺骑特宣刑。 原:赦免
D.大言主之失,叱奴下车 数:数落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董宣多次升迁,官至北海相时,杀死公孙丹父子及其宗族亲党三十余人,原因是公孙丹滥杀无辜,宗族亲党拿着武器到府衙闹事。
B.董宣在任江夏太守时先发文书告诫夏喜一伙使他们自动“降散”,而不是一味诛杀,他先礼后兵从而收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然而他对待外戚轻慢,遭致免官。
C.董宣对下属有爱护之心,水丘岑因杀公主家奴身陷囹圄,董宣声言是奉自己的命令,主动担当责任,而不推诿。他曾把得到的三十万赏钱全部分发给部下。
D.文章详略得当,情节波澜起伏,生动地刻画了董宣刚直不阿、公正廉洁的典型形象,文中的董宣对豪强狠,对自己严,对部属宽,形象丰满。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者以闻,有诏左迁宣怀令,令青州勿按岑罪。
(2)诏遣使者临视,唯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有大麦数斛、敝车一乘。
4.文章写了董宣不畏强权的性格特点,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概括。
2020-04-22更新 | 58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杜诗,字君公,河内汲人也。少有才能,仕郡功曹,有公平称。更始时,辟大司马府。建武元年,岁中三迁为侍御史,安集洛阳。时将军萧广放纵士兵,暴横民间,百姓惶扰,诗敕晓不改,遂格杀广,还以状闻。世祖召见,赐以棨戟,复使之河东,诛降逆贼杨异等。诗到大阳,闻贼规欲北度,乃与长史急焚其船,部勒郡兵,将突骑趁击,斩异等,贼遂翦灭。再迁为沛郡都尉,转汝南都尉,所在称治。七年,迁南阳太守。性节俭而政治清平,以诛暴立威,善于计略,省爱民役。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又修治陂池,广拓土田,郡内比室殷足。时人方于召信臣,故南阳为之语曰:“前有召父,后有杜母。”诗自以无劳不安久居大郡求欲降避功臣乃上疏曰臣诗蒙恩尤深义不敢苟冒虚请诚不胜至愿,愿退大都,受小职。帝惜其能,遂不许之。

初,禁网尚简,但以玺书发兵,未有虎符之信,诗上疏曰:“臣闻兵者国之凶器,圣人所慎。旧制发兵,皆以虎符,其余征调,竹使而已。符第合会,取为大信,所以明著国命,敛持威重也。间者发兵,但用玺书,或以诏令,如有奸人诈伪,无由知觉。愚以为军旅尚兴,贼虏未殄,征兵郡国,宜有重慎,可立虎符,以绝奸端。昔魏公子,威倾邻国,犹假兵符,以解赵围,若无如姬之仇,则其功不显。事有烦而不可省,费而不得已,盖谓此也。”书奏,从之。

诗身虽在外,尽心朝廷,谠言善策,随事献纳,视事七年,政化大行。十四年,坐遣客为弟报仇,被征,会病卒。司隶校尉鲍永上书言诗贫困无田宅,丧无所归。诏使治丧郡邸,赙绢千匹。

(选自《后汉书杜诗传》,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诗自以无劳/不安久居大郡/求欲降避/功臣乃上疏曰/臣诗蒙恩/尤深义不敢苟冒虚请/
B.诗自以无劳不安/久居大郡/求欲降避功臣/乃上疏曰/臣诗蒙恩/尤深义/不敢苟冒虚请/
C.诗自以无劳/不安久居大郡/求欲降避功臣/乃上疏曰/臣诗蒙恩尤深/义不敢苟冒虚请/
D.诗自以无劳不安/久居大郡/求欲降避/功臣乃上疏曰/臣诗蒙恩尤深/义不敢苟冒虚请/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更始,指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始创于秦始皇。
B.棨戟,有缯衣的戟,古时官吏出行的一种仪仗,出行时作为前导,后亦列于门庭。
C.玺书,古代长途递送的文书易于破损,所以用泥封加印。秦以后专指皇帝的诏书。
D.虎符,古代皇帝调兵遣将用的兵符,劈为两半,将帅持其中一半不能调遣军队。
3.下列有关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诗年轻有才,办事公平。担任侍御史时,因将军萧广放纵士兵在民间暴虐横行且不听杜诗的劝说,杜诗杀掉萧广并向朝廷汇报,得到皇帝的召见。
B.杜诗实干为民,清廉为官。担任汝南都尉时帮助百姓整顿农事;担任南阳太守时,使得南阳郡内家家殷实富足,被人们称为“召父杜母”。
C.杜诗思虑周密,善于谋划。进谏时用魏公子借助虎符调兵来解邯郸之围的例子来说明建立虎符制度的重要性。皇帝认为有道理,采纳了他的建议。
D.杜诗一生清贫,家无余财。他生前没有田宅土地,致使遗体无处安葬。皇帝命令在郡守官邸里治丧,并赐绢匹作为治丧费用。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诚不胜至愿,愿退大都,受小职。帝惜其能,遂不许之。
(2)间者发兵,但用玺书,或以诏令,如有奸人诈伪,无由知觉。
2019-01-30更新 | 267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皇甫嵩字义真,安定朝那人。嵩少有文武志介,好《诗》、《书》,习弓马。初举孝廉、茂才。太尉陈蕃、大将军窦武连辟,并不到。灵帝公车征为议郎,迁北地太守。初,钜鹿张角自称“大贤良师”,遣弟子八人使于四方,以善道教化天下,转相诳惑。十馀年间,众徒数十万。皆着黄巾为标帜,时人谓之“黄巾”,杀人以祠天。于是发天下精兵,博选将帅,以嵩为左中郎将,与右中郎将朱俊,共发五校、三河骑士及募精勇,合四万馀人,共讨颍川黄巾。时,嵩与角弟梁战于广宗。梁众精勇,嵩不能克。明日,乃闭营休士,以观其变。知贼意稍懈,乃潜夜勒兵,鸡鸣驰赴其阵,战至晡时,大破之,斩梁,获首三万级。嵩温恤士卒,甚得众情,每军行顿止,须营幔修立,然后就舍帐。军士皆食,已乃尝饭。吏有国事受赂者,嵩更以钱物赐之,吏怀惭,或至自杀。

嵩既破黄巾,威震天下,而朝政日乱,海内虚困。故信都令汉阳阎忠干说嵩曰:“难得而易失者,时也。时至不旋踵者,机也。故圣人顺时而动,智者因几以发。今将军遭难得之运,蹈易骇之机。而践运不抚,临机不发,将何以保大名乎?”嵩曰:“何谓也?”忠曰:“天道无亲,百姓与能。今将军受于暮春,收功于末冬。兵动若神谋不再计摧强易于折枯消坚甚于汤雪旬月之间神兵电埽封尸刻石南向以报威德震本朝,风声驰海外,虽汤、武之举,未有高将军者也。今身建不赏之功,体兼高人之德,而北面庸主,何以求安乎?”嵩曰:“夙夜在公,心不忘忠,何故不安?” 忠知计不用,因亡去。

寻李催作乱,嵩亦病卒,赠骠骑将军印绶,拜家一人为郎。嵩为人爱慎尽勤,前后上表陈谏有补益者五百馀事,皆手书毁草,不宣于外。又折节下士,门无留客,时人皆称而附之。

(节选自《后汉书·皇甫嵩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兵动若神谋/不再计/摧强易于折枯/消坚甚于汤雪/旬月之间/神兵电埽/封尸刻石/南向以报/
B.兵动若神/谋不再计/摧强易于折枯/消坚甚于汤雪/旬月之间/神兵电埽/封尸刻石/南向以报/
C.兵动若神谋/不再计/摧强易于折枯/消坚甚于汤雪/旬月之间/神兵电埽封尸/刻石南向以报/
D.兵动若神/谋不再计/摧强易于折枯/消坚甚于汤雪/旬月之间/神兵电埽封尸/刻石南向以报/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河,即是河东、河内、河南三个郡,为近畿之地。三河骑兵是指三个郡征召的精锐士兵,主要负责卫戍京师,兼任歼灭外敌的职责。
B.鸡鸣,或曰荒鸡,为丑时,相当于凌晨1-3时,是十二时辰中夜半之后、平旦以前的那一段时间。与四更、四鼓、丁夜相对应。
C.钺,古代的一种兵器,形状像斧,可砍劈,君王往往用钺象征征伐。古代大将出征,接受天子所授的符节与斧钺,称为“受钺”。
D.印绶,旧时称印信和系印的丝带,官吏印章的统称,亦借指官爵。“解印绶”,指解下印绶,与“解褐”“解佩”的意思大体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皇甫嵩志存高远,文武兼备。他喜读儒家经典,娴习弓马射猎,曾被举荐孝康、茂才。太尉陈蕃、大将军窦武接连征召,他都不上任。
B.皇甫嵩有勇有谋,战功卓著。在镇压起义的战斗中,张梁部队精猛,皇甫嵩便观察敌军形势,修整士兵,夜晚出击,最终大破黄巾。
C.皇甫嵩忠心为主,气节过人。在平定黄巾起义军之后,朝政日渐荒芜,国内空虚困难,汉阳阎忠劝其趁机政变,皇甫嵩未予采纳。
D.皇甫嵩为人恭谨,恪尽职守。他尊重人才却不喜接待宾客,上表陈说有益的意见五百多条,都亲手书写并毁掉草稿,不向外界泄露。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嵩温恤士卒,甚得众情,每军行顿止,须营幔修立,然后就舍帐。
(2)今将军遭难得之运,蹈易骇之机,而践运不抚,临机不发,将何以保大名乎?
2021-05-12更新 | 17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