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宋 > 苏轼(1037-1101)
题型:古代诗歌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78 题号:708087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醉翁操

苏轼

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荷蒉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

醉翁啸咏,声和流泉。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山有时而童巅,水有时而回川。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


[注]①据本词序,欧阳修喜爱琅琊幽谷的山川奇丽、泉鸣空涧,常把酒临听,欣然忘归。后沈遵作琴曲《醉翁操》,崔闲记谱,请苏轼填词。②蒉:草筐。《论语·宪问》:“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③童巅:山顶光秃,山无草木曰童。④徽:琴徽,系弦之绳。此处代指琴。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响空山”与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的“空山”,都写出了山的空寂。
B.“荷蒉”两句以《论语》中荷蒉者对孔子击磬的评价,赞赏醉翁懂得鸣泉之妙。
C.“醉翁去后”两句描写醉翁离开琅琊后,作者空对流泉,以吟诵表达思念之情。
D.词作最后三句是说醉翁虽已离世,声和流泉的美妙意境却仍然得以留存人间。
2.欧阳修《醉翁亭记》描写了琅琊山的四时景色,表现了作者以山水自适、与民同乐的情怀。与之相比,苏轼这首《醉翁操》所描写的景色和表现的情怀有何不同?
【知识点】 苏轼(1037-1101) 解读

相似题推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文后各题。

阮郎归 梅词

苏轼

暗香浮动月黄昏,堂前一树春。东风何事入西邻,儿家常闭门。

雪肌冷,玉容真,香腮粉未匀。折花欲寄岭头人,江南日暮云。


【注释】①儿家:我家。
1.上阕“堂前一树春”的“春”字用得很有表现力,请简要分析。
2.词中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2017-03-14更新 | 59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各题。

西 江 月[注]

苏 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注] 这首词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上阕“新凉”中“凉”字用得很妙,其原因是“凉”字传达出词人内心的伤感、悔恨之情。
B.词人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充斥廊庑间的西风落叶之声,营造出一种凄清寒凉的意境。
C.“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表达出词人念远怀人的情思与希望被人理解的深意。
D.本词在抒情上只采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手法,由景生情,情真意切。
E.这首词的语言不尚藻饰,用语平稳妥帖而又蕴含深意,富于人生哲理,十分耐人寻味。
2.请结合写作背景,谈谈你对“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两句的理解。
2017-11-15更新 | 183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惠守詹君见和,复次韵

苏轼

已破谁能惜甑盆,颓然醉里得全浑。

欲求公瑾一囷米,试满庄生五石樽。

三杯卯困忘家事,万户春浓感国恩。

刺史不须邀半道,篮舆未暇走山村。

[注]①本诗作于苏轼被贬惠州期间。当时的惠州太守詹范,敬仰苏轼,读到苏轼的诗,当即和了一首,大约表示他要来叨扰一杯桂酒,于是苏就又和了这一首诗。②一囷米:囷,储粮圆仓。周瑜曾向鲁肃借米,鲁肃“指囷相赠”。当时的循州太守周文之也很崇拜苏轼,常常以米相赠。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的甑盆已破,点明诗人生活贫困,故诗人情愿酒醉颓然。
B.诗人反用周瑜向鲁肃借得一囷米的典故,写自己意欲借米酿酒。
C.“三杯卯困忘家事”凸显饮酒妙处,在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D.尾联中诗人表示惠州太守公事繁忙,无暇前来山村,无须特意邀请。
2.有人说苏轼在惠州所作的诗中,可窥见其凄婉与旷达交加的心境。请结合本诗简要分析。
2023-05-26更新 | 12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