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西汉 > 司马迁(前145-前90)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85 引用次数:60 题号:7375236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鸿门宴 (节选)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常以身蔽沛公               (2)杀人如不能
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沛公旦日百余骑来见项王
A.跟从B.随从C.使……跟从D.指挥
3.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4.请用简洁的文字分别概括两段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选文概括刘邦在鸿门宴上转危为安的因素有哪些?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结合第2段的内容分析樊哙人物形象。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较易 (0.85)
【推荐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秦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舍。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严:尊重
B.相如度秦王以诈佯为予赵城       特:只,不过
C.召有司                                 案:通“按”,审察、察看
D.怀其璧,从径道                       亡:丢失
2.下列各句没有省略现象的一项是(   
A.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B.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
C.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D.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
3.下列各句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共约3000年的历史,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史记》全书体例包括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部分,共130篇。
C.全文用了对比和衬托之法来刻画人物。廉颇和蔺相如这两个人物,一主一次,一详一略,相映生辉,作者贬廉扬蔺的意图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D.本文依时间顺序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前两个故事写秦国与赵国的矛盾,侧重表现蔺相如的智和勇,最后一个故事写廉颇和蔺相如的矛盾,侧重表现蔺相如顾全大局、宽容忍让的精神。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2)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2018-07-21更新 | 38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易 (0.8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已而论功赏群臣及当坐者,各有差,而赐夏无且黄金二百溢,曰:“无且爱我,乃以药囊提荆轲也。”

于是秦王大怒,益发兵诣赵,诏王翦军以伐燕。十月而拔蓟城。燕王喜、太子丹等尽率其精兵东保于辽东。秦将李信追击燕王急用代王嘉计杀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五岁而卒灭燕国,而虏燕王喜,秦兼天下。

其后,荆轲客高渐离以击筑见秦皇帝,而以筑击秦皇帝,为燕报仇,不中而死。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          怪:责怪
B.而右手持匕首                       揕:掷击
C.荆轲逐秦王,秦王柱而走          还:环绕
D.而虏燕王喜,秦天下                 兼:兼并,统一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秦将李信追击燕王/王急/用代王/嘉计杀太子丹/欲献之秦
B.秦将李信追击燕王/王急用代王嘉计/杀太子丹/欲献之秦
C.秦将李信追击燕王/王急/用代王嘉计/杀太子丹/欲献之秦
D.秦将李信追击燕王/王急用代王/嘉计杀太子丹/欲献之秦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九宾:原指周天子接待天下诸侯时,诸侯由九个迎宾赞礼的官员延引上殿。后泛指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礼节。
B.陛下: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文中的“陛下”,可以理解为“殿前的台阶下”。后来“陛下”成为对帝王的尊称。
C.鄙人:鄙,指郊野之处,边远的地方,《烛之武退秦师》“越国以鄙远”中“鄙”即此义。选文中的“鄙人”是自称的谦辞。
D.郎中:本为官名,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文中指宫廷的侍卫。自宋代起在南方方言中称医生为郎中。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荆轲处变不惊,献图时,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竟“色变振恐”,眼看事情就要败露,荆轲面不改色心不跳,几句话就使秦君臣上下疑窦冰释
B.荆轲英雄虎胆。“图穷而匕首见”后,荆轲“把、揕”的动作让毫无精神准备的秦王“惊—起—绝—拔—操—急”,慌得连剑也“不可立拔”。
C.荆轲视死如归,左腿被砍断后荆轲跌倒在地,奋力一击仍然没有成功,完全失去战斗力后,荆轲靠着柱子,岔开两脚大骂秦王,最终被杀。
D.荆轲匹夫之勇。荆轲凭一己之力刺杀不成功,反而惹怒了秦王。秦王增派军队赶往燕国,调派王翦的军队攻打燕国,十个月以后燕国就灭亡了。
5.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2)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2019-03-10更新 | 55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易 (0.8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田单者,齐诸田疏属也,为临菑市,不见知。及燕使乐毅伐破齐,尽降齐城,唯独莒、即墨不下。燕引兵东围即墨即墨大夫出与战败死城中相与推田单立以为将军以即墨拒燕 顷之,燕昭王卒,惠王立,与乐毅有隙。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宣言曰:“齐王已死,城之不拔者二耳。乐毅畏诛而不敢归,以伐齐为名,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齐人未附,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齐人所惧,唯恐他将之来,即墨残矣。”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乐毅因归赵,燕士卒忿。单又纵反间曰:“吾惧燕人掘吾城外冢墓,僇先人,可为寒心。”燕军尽掘垄墓,烧死人。即墨人从城上望见,皆涕泣,俱欲出战,怒自十倍。田单知士卒之可用,乃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遣使约降于燕。燕军皆呼万岁。田单又收民金,得千,令即墨富豪遗燕将,燕军由此益懈。田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为绛缯衣,画以五彩龙文,束兵刃于其角,而灌脂束苇于尾,烧其端。凿城数十穴,夜纵牛,壮士五千人随其后。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夜大惊。牛尾炬火光明炫耀,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五千人因衔枚击之,而城中鼓噪从之,老弱皆击铜器为声,声动天地。燕军大骇,败走。齐人遂夷杀其将骑劫。燕军扰乱奔走,齐人追亡逐北,所过城邑皆叛燕而归田单,齐七十余城皆复为齐。

——《史记·田单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燕引兵东围即墨/即墨大夫出/与战败死城中/相与推田单/立以为将军/以即墨拒燕/
B.燕引兵东围即墨/即墨大夫出与战/败死/城中相与推田单/立以为将军/以即墨拒燕/
C.燕引兵东围即墨/即墨大夫出/与战败死/城中相与推田单/立以为将军/以即墨拒燕/
D.燕引兵东围即墨/即墨大夫出与战/败死城中/相与推田单/立以为将军/以即墨拒燕/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人,一般是指上代或者长辈已经死去的人。古代墓碑上常刻有“先考”“先妣”来表已故的父母。
B.镒,指的是秦始皇时期的通用货币,也是古代的重量单位,合二十两(一说二十四两为一镒)。
C.衔枚:衔,用嘴含;枚,箭。文中“五千人因衔枚击之”是指田单部署五千精壮士兵乘机带着箭攻打敌军。
D.掾,古代副官佐或官署属员的通称,多由长官自行辟举。掾史、 掾佐、掾属、掾吏等多指小官吏。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单是齐国田氏较远的宗亲,起先未被上司了解。燕军攻打齐国,包围了即墨,即墨守将战死,田单被推举为将军。这使他后来得以立下不朽的战功。
B.田单善于审时度势,利用敌人的矛盾。惠王与乐毅有隙;他乘机诈言乐毅缓攻即墨是待机图变,混淆了惠王的视听,乐毅最终离职,齐国消除了一大威胁。
C.田单的战术很巧妙,他布下火牛阵,纵牛直冲燕军,继之以士卒的追击,百姓的助威,一举夷杀燕将骑劫,摧毁了燕军。先前被侵占的七十余城全部收复。
D.田单深谙战略艺术,他诱使燕军犯下令即墨民众发指的罪行,以激发已方同仇敌忾:又假装投降,派遣富豪打入敌军以作内应,麻痹对方,瓦解了敌军斗志。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乐毅畏诛而不敢归,以伐齐为名,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
(2)田单知士卒之可用,乃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遣使约降于燕。
2017-11-17更新 | 4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