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西汉 > 刘向(约前77-前6)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22 题号:7633606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荆轲刺秦王(节选)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乙】

老僧辨奸

〔清〕沈起凤

严分宜未贵时,与敏斋王公读书菩提寺东院。一日,同阅《荆轲传》。至樊於期自杀处,严曰:“此呆汉也,事知济不济,辄以头颅作儿戏耶!”遂大笑。王曰:“烈士复仇,杀身不顾,志可哀也!”遂大哭。

又阅至白衣冠送别时,严复大笑曰:“既知一去不返,乃复遣之使去,太子丹真下愚也。”王又大哭曰:“壮士一行,风萧水咽,击筑高歌,千古尚有余痛!”

继阅囊提剑斫,箕踞高骂,严更笑不可抑,曰是真不更事汉不于环柱时杀之而乃以嫚骂了事王更涕泗沾襟曰豪杰上报知己至死尚有生气铜柱一中祖龙亦应胆落。

一时,哭声笑声喧杂满堂。一老僧倾听久之,叹者:“哭者人情,笑者真不可测也。二十年后,忠臣义士,无遗类矣。”

后,王官中牟县令,颇有政声。而严竟以青词作相,专权误国,植党倾良,为明代奸邪之冠。老僧预知之,而不能救,殆佛门所谓“定劫”欤?

( 选自《清代散文名篇集粹》 )


【注】 ① 严分宜:即严嵩,明朝中后期的大奸臣。② 更事:阅历世事。③ 祖龙:指秦始皇。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荆轲和而歌,变徵之声     为:发出
B.发尽指冠                         上:向上
C.严更笑不可                      抑:控制
D.佛门所谓“定劫”欤        殆:几乎。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曰/是真不更事/汉不于环柱时杀之/而乃以嫚骂了事/王更涕泗沾襟曰/豪杰上报知己/至死尚有生气/铜柱一中/祖龙亦应胆落/
B.曰/是真不更事汉/不于环柱时杀之/而乃以嫚骂了事/王更涕泗沾襟曰/豪杰上报/知己至死尚有生气/铜柱一中/祖龙亦应胆落/
C.曰/是真不更事汉/不于环柱时杀之/而乃以嫚骂了事/王更涕泗沾襟曰/豪杰上报知己/至死尚有生气/铜柱一中/祖龙亦应胆落/
D.曰/是真不更事/汉不于环柱时杀之/而乃以嫚骂了事/王更涕泗沾襟曰/豪杰上报/知己至死尚有生气/铜柱一中/祖龙亦应胆落/
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一开头就道出了这是一场生离死别,加以萧萧易水,变徵歌声,使人预感到事有不测。
B.甲文描写音乐声由激愤转为悲凉,闻者之情由悲壮变为悲凉,高昂变为低沉。
C.乙文结尾处交代了严分宜、王敏斋二人的不同结局,照应了前文老僧的预言。
D.甲、乙两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都有神态描写,但乙文更注重对比手法的运用。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2)而严竟以青词作相,专权误国,植党倾良,为明代奸邪之冠。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人君之道如何?对曰:人君之道,务在博爱,趋在任贤,广开耳目,以察万方,屡省考绩,以临臣下。平公曰:善!齐宣王谓尹文曰:人君之事何如?尹文对曰:人君之事,无为而能容下。夫事寡易从,法省易因,故民不以政获罪也宣王曰:善!武王问太公曰:举贤而以危亡者,何也?太公曰:贤而不用,是有举贤之名,而不得用贤之实也。武王曰:其失在?太公曰:君好听誉而不恶谗也,以誉为功,以毁为罪。多党者进,少党者退。群臣比周而蔽贤,百吏群党而多奸,其国见于危亡。武王曰:善。吾今日闻诽誉之情矣。武王问太公曰得贤敬士或不能以为治者何也太公对曰不能独断以人言断者殃也武王曰何为以人言断太公对曰:不能定所去,以人言去;不能定所取,以人言取;不能定所为,以人言为;不能定所罚,以人言罚;不能定所赏,以人言赏;贤者不必用,不肖者不必退,而士不必敬。武王曰:善!齐桓公问于宁戚曰:管子今年老矣,为弃寡人而就世也。吾恐法令不行,人多失职,百姓怨,国多盗贼,吾何如而使奸邪不起,民足衣食乎?宁戚对曰:要在得贤而任之。桓公曰:得贤奈何?宁戚对曰:开其道路,察而用之,尊其位,重其禄,显其名,则天下之士骚然举足而至矣。桓公曰:善!

(节选自《说苑·君道》)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武王问太公曰/得贤敬士/或不能/以为治者/何也/太公对曰/不能独断/以人言断者殃也/武王曰/何为以人言断/
B.武王问太公曰/得贤敬士/或不能以为治者/何也/太公对曰/不能独断/以人言断者/殃也/武王曰/何为以人言断/
C.武王问太公曰/得贤敬士/或不能/以为治者/何也/太公对曰/不能独断/以人言断者/殃也/武王曰/何为以人言断/
D.武王问太公曰/得贤敬士/或不能以为治者/何也/太公对曰/不能独断/以人言断者殃也/武王曰/何为以人言断/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贤而不用”与“函谷举”(《阿房宫赋》)两句中的“举”字含义不同。
B.“其失安在”与“卮酒安足辞”(《鸿门宴》)两句中的“安”字含义相同。
C.“士不必敬”与“弟子不必不如师”(《师说》)两句中的“不必”含义相同。
D.“百姓愁怨”与“问君能有几多愁”(《虞美人》)两句中的“愁”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师旷认为人君应该努力做到博爱,选贤任能。尹文希望人君以无为顺应百姓,不施行刑治并且能够宽容臣下,二人的观点相似。
B.太公建议国君举荐了贤能就要任用,更要善于任用真正的贤才。如果只有举贤的空名,而没有用贤的实效,那么国家便会危亡。
C.太公认为国君若在取舍、赏罚等方面一味听取别人的意见,没有自己的独立决断,那么即使拥有并礼遇贤才也未必能治理好国家。
D.宁戚认为国君在招募贤士时若能察而用之,并给予其尊荣职位、优厚俸禄和显赫名声,那么天下贤士就会纷纷主动来到国君身边。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事寡易从,法省易因,故民不以政获罪也。
(2)君好听誉而不恶谗也,以誉为功,以毁为罪。
2023-07-29更新 | 22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攻魏,取宁,诸侯皆贺。赵王使往贺,三反,不得通。赵王忧之,谓左右曰:“以秦之强,得宁邑,以制齐、赵。诸侯皆贺。吾往贺而独不得通。此必加兵我。为之奈何?”左右曰:“使者往不得通者,必所使者非其人也。曰谅毅者,辩士也,大王可试使之。”

谅毅亲受命而往。至秦,献书秦王曰:“大王广地宁邑诸侯皆贺敝邑寡君亦窃嘉之不敢宁居使下臣奉其币物三至王廷而使不得通。使若无罪,愿大王无绝其欢;若使有罪,愿得请之。”秦王使使者报曰:“吾所使赵国者,小大皆听吾言,则受书币;若不从吾言,则使者归矣。”谅毅对曰:“下臣之来,固愿承大国之意也,岂敢有难!大王若有以令之,请奉而西行之,无所敢疑。”

于是秦王乃见使者,曰:“赵豹、平原君数欺弄寡人。赵能杀此二人,则可。若不能杀,请今率诸侯受命邯郸城下。”谅毅曰:“赵豹、平原君,亲寡君之母弟也,犹大王之有叶阳、泾阳君也。大王以孝治闻于天下,衣服使之便于体,膳啖使之嗛于口,未尝不分于叶阳、泾阳君。叶阳君、泾阳君之车马衣服,无非大王之服御者。臣闻之:‘有覆巢毁卵,而凤皇不翔;刳胎焚夭,而麒麟不至。’今使臣受大王之令以还报,敝邑之君,畏惧不敢不行,无乃伤叶阳君、泾阳君之心乎?

秦王曰:“诺。勿使从政。”谅毅曰:“敝邑之君,有母弟不能教诲,以恶大国,请黜之,勿使与政事,以称大国。”秦王乃喜,受其币而厚遇之。

(选自《战国策·赵策四》)

1.下列对文中面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大王广地宁邑/诸侯皆贺敝邑/寡君亦窃嘉之/不敢宁居/使下臣奉其币物三至王廷/而使不得通
B.大王广地宁邑/诸侯皆贺/敞邑寡君亦窃嘉之/不敢宁居/使下臣奉其币物/三至王廷/而使不得通
C.大王广地宁邑/诸侯皆贺/敝邑寡君亦窃嘉之/不敢宁居/使下臣奉其币物三至王廷/而使不得通
D.大王广地宁邑/诸侯皆贺敝邑/寡君亦窃嘉之/不敢宁居/使下臣奉其币物/三至王廷而使不得通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邑是都邑、城市,也作为县的别称。上古时,国都也称作邑。宁邑是宁姓起源地。
B.“三”。在古汉语中多是虚指,如“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对月独酌》)。
C.“西”。方位名次作状语,与苏轼《赤壁赋》中“西望夏口”的“西”用法一致。
D.母弟即同母之弟,别于庶弟。此处指赵王的一母同胞之弟,而不是其母亲的弟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王攻打魏国夺取宁邑,赵王派使者前往祝贺,使者多次往返得不到接见,赵王十分担忧,身边的人认为一定是使者的错,便派谅毅前往。
B.谅毅到达秦国后,向秦王献上书信,表明了赵王前往祝贺的诚意及与秦国交往的态度,并直接指出赵使者不被接见的事实,得到了秦王的回复。
C.秦王派使者告诉谅毅,要求赵国大小事情都得听从秦国,否则不见使者,谅毅面对如此要挟,用最恰当的言辞回复,秦王终于肯接见赵国使者。
D.秦王因为曾经被赵豹、平原君愚弄过,要求赵国杀掉这两个人,否则进逼邯郸城,谅毅赞扬秦王重视亲情,喻之以义,晓之以理,最终说服秦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侯皆贺,吾往贺而独不得通,此必加兵我,为之奈何?
(2)今使臣受大王之令以还报,敝邑之君,畏惧不敢不行,无乃伤叶阳君,泾阳君之心乎?
5.秦王最终不再要求杀死赵豹和平原君,高兴地接受了谅毅的礼物并厚礼接待他,其原因是什么?请筒要概括。
2022-12-18更新 | 160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王谓公子他曰:“韩之在我,心腹之疾。吾将伐之,何如?”公子他曰:“王出兵韩,韩必惧,惧则可以不战而深取割。”王曰:“善。”乃起兵。

韩恐,使阳成君入于秦,请效上党之地以为和。令韩阳告上党之守靳黈曰:“秦起二军以临韩,韩不能支。今王令韩兴兵以上党入和于秦,使阳言之太守,太守其效之。”靳黈曰:“臣请悉发守以应秦,若不能卒,则死之。”韩阳趋以报王,王曰:“吾始已诺于应侯矣,今不与,是欺之也。”乃使冯亭代靳黈。

冯亭守三十日,阴使人请赵王曰:“韩不能守上党,且以与秦,其民皆不欲为秦,而愿为赵。今有城市之邑十七,愿拜内之于王,唯王才之。”赵王喜,召平阳君而告之曰:“韩不能守上党,且以与秦,其吏民不欲为秦,而皆愿为赵。今冯亭令使者以与寡人,何如?”赵豹对曰:“臣闻圣人甚祸无故之利。”王曰:“人怀吾义,何谓无故乎?”对曰:“秦蚕食韩氏之地,中绝不令相通,故自以为坐受上党也。且夫韩所以内赵者,欲嫁其祸也。秦被其劳,而赵受其利,虽强大不能得之于小弱,而小弱顾能得之强大乎?今王取之,可谓有故乎?且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王自图之。”王大怒曰:“夫用百万之众攻战,逾年历岁,未见一城也。今不用兵而得城十七,何故不为?”赵豹出。

王召赵胜、赵禹而告之曰:“韩不能守上党,今其守以与寡人,有城市之邑十七。”二人对曰:“用兵逾年,未见一城,今坐而得城,此大利也。”乃使赵胜往受地。胜至曰:“敝邑之王,使使者臣胜,太守有诏,使臣胜谓曰:‘请以三万户之都封太守千户封县令诸吏皆益爵三级民能相集者赐家六金’”冯亭辞封而入韩,谓韩王曰:“赵闻韩不能守上党,今发兵已取之矣。”韩告秦曰:“赵起兵上党。”秦王怒,令公孙起、王齮以兵遇赵于长平。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一》)

【注】①应侯:范雎,时任秦相,封应侯。②平阳君:赵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请以三万户之都/封太守千户/封县令诸吏/皆益爵三级/民能相集者/赐家六金/
B.请以三万户之都封太守/千户封县令/诸吏皆益爵三级/民能相集者/赐家六金/
C.请以三万户之都/封太守千户/封县令诸吏/皆益爵三级/民能相集者赐/家六金/
D.请以三万户之都封太守/千户封县令诸吏/皆益爵三级/民能相集者赐/家六金/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心腹之疾”,指体内致命的疾病,也用来比喻严重的隐患,文中指后者。
B.“使阳成君入谢于秦”与“哙拜谢”(《鸿门宴》)两句中的“谢”字含义不同。
C.“寡人”,古代诸侯王的谦称。其他表示君王自称的词还有“孤”“不谷”等。
D.“赵起兵取上党”与“虽一毫而莫取”(《赤壁赋》)两句中的“取”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王赞同公子他的观点,决定出兵韩国;面对秦国的两路大军,韩王十分惊恐,派阳成君向秦国求和,提出愿意割让上党之地。
B.上党太守靳黈拒绝割让土地,准备全力以赴,誓死抵抗秦军;但韩王不敢违背与秦相的诺言,只好将靳黈撤掉,用冯亭代替他。
C.冯亭在上党坚守三十天后,暗中派人联络赵王,假称上党百姓感念赵王恩义,不想归附秦国,而想归顺赵国;赵王听后很高兴。
D.赵王就是否接受上党之地的问题询问众人后,派赵胜去接受土地,最终赵国接受上党之地事发,赵军与秦军在长平发生战斗。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有城市之邑十七,愿拜内之于王,唯王才之。
(2)用兵逾年,未见一城,今坐而得城,此大利也。
5.赵豹为什么不赞同赵王接受上党?请简要概括。
2023-03-21更新 | 24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