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南北朝 > 范晔(398-445)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32 题号:775831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黄琼字世英,江夏安陆人。琼初以父任为太子舍人,辞病不就。遭父忧,服阕,五府俱辟,连年不应。永建中,公卿多荐琼者,于是与会稽贺纯、广汉杨厚俱公车征。琼至纶氏,称疾不进。有司劾不敬,诏下县以礼慰遣,遂不得已。先是,征聘处士多不称望,李固素慕于琼,乃以书遗之曰:“闻已度伊、洛,近在万岁亭,将顺王命乎?盖君子谓伯夷隘,柳下惠不恭,故传曰‘不夷不惠,可否之间’。盖圣贤居身之所珍也。诚遂欲枕山栖谷,拟亦巢、由,斯则可矣;若当辅政济民,今其时也。自生民以来,善政少而乱俗多,必待尧舜之君,此为志士终无时矣。自顷征聘之士,其功业皆无所采,是故俗论皆言处士纯盗虚声。先生弘此远谟,令众人叹服,一雪此言耳。”琼至,即拜议郎,稍迁尚书仆射。

初,琼随父在台阁,习见故事。及后居职,达练官曹,争议朝堂,莫能抗。时连有灾异,琼上疏顺帝曰:“陛下宜开石室,案《河》、《洛》,外命史官,悉条上永建以前至汉初灾异,与永建以后讫于今日,孰为多少。又使近臣儒者参考政事,数见公卿,察问得失。诸无功德者,宜皆斥黜。伏见处士巴郡黄错、汉阳任棠,年皆耆耋,有作者七人之志①。宜更见引致,助崇大化。”于是有诏公车征错等。

三年,大旱。琼复上疏曰:“昔鲁僖遇旱,以六事自让,躬节俭,闭女谒,放谗佞者十三人,诛税民受货者九人,退舍南郊,天立大雨。今亦宜顾省政事,有所损阙,务存质俭,以易民听。尚方御府,息除烦费。明敕近臣,使遵法度,如有不,示以好恶。数见公卿,引纳儒士,访以政化,使陈得失。若改敝从善,择用嘉谋,则灾消福至矣。”书奏,引见德阳殿,使中常侍以琼奏书属主者施行。

(节选自《后汉书》,有删改)

【注】①作者七人:语出《论语》,指七位避世的隐者。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以书遗之曰                           逆:迎接
B.先生弘此远谟                           愿:希望
C.争议朝堂,莫能抗                    夺:争夺
D.如有不,示以好恶                    移:改悔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固写信给黄琼,批评巢父、许由那样的隐士,认为有志之士应当积极参政,救助百姓,施展自己的才智。
B.李固认为,从近来国家召请的人士看,他们的功业都没有什么可称道的,所以一般人就认为所谓处士纯粹是一帮欺世盗名之徒。
C.黄琼跟随父亲在官府时,了解官府办公的准则与惯例,一上任便对官府运作驾轻就熟,议政时无人能够驳倒他。
D.永建三年大旱,黄琼上书条陈政见,用鲁僖公的事例,劝皇上检查政事得失,改正不足之处,好让世人耳目一新。
3.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司劾不敬,诏下县以礼慰遣,遂不得已。
(2)夫祸患常识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哉!
【知识点】 范晔(398-445) 史传文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也。初仕郡,举孝廉,除郎中。后遭母忧,弃官行丧。服除,刺史周景辟别驾从事,以谏争不合,投传而去。太尉李固表荐,迁为乐安太守。郡人周璆,高洁之士。前后郡守招命莫肯至,唯蕃能致焉,字而不名,特为置一榻,去则县之。大将军梁冀威震天下,时遣书诣蕃,有所请托,不得通,使者诈求谒,蕃怒,笞杀之,坐左转修武令。稍迁,拜尚书。时零陵、桂阳山贼为害,公卿议遣讨之,又诏下州郡,一切皆得举孝廉、茂才。蕃上疏曰:“昔高祖创业,抚养百姓同之赤子。今二郡之民,亦陛下赤子也。致令赤子为害,岂非所在贪虐,使其然乎?宜严敕三府隐核牧守令长其有在政侵暴百姓者即便举奏更选清贤之人能班宣法令情在爱惠者可不劳王师而群贼弭息矣。”又三署郎吏二千余人,三府掾属过限未除,但当择善而授之,简恶而去之。以此忤左右,故出为豫章太守。后迁大鸿胪。会白马令李云抗疏谏,桓帝怒,当伏重诛。蕃上书救云,坐免归田里。复征拜议郎,数日迁光禄勋。永康元年,帝崩。窦后临朝,以蕃为太傅,录尚书事。时,新遭大丧,国嗣未立,诸尚书畏惧权官,托病不朝。蕃以书责之曰:“古人立节,事亡如存。今帝祚未立,政事日蹙,诸君奈何委荼蓼之苦,息偃在床?于义不足,焉得仁乎!”诸尚书惶怖,皆起视事。灵帝即位,窦太后复优诏蕃,封蕃高阳乡侯,食邑三百户,蕃上疏力辞。蕃与后父大将军窦武,同心尽力,征用名贤,共参政事。而帝乳母赵娆,旦夕在太后侧,中常侍曹节、王甫等与共交构,谄事太后。太后信之,数出诏命,有所封拜。蕃常疾之,志诛中官。会窦武亦有谋,蕃因与窦武谋之。用理 泄,曹节等矫诏诛武等。蕃时年七十余,闻难作,将官属诸生八十余人,并拔刃突入承明门。王甫时出,遂令收蕃,即日害之。

节选自《后汉书·陈蕃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宜严敕三府/隐核牧守/令长其有在政侵暴百姓者/即便举奏更选/清贤之人能班宣法令情在爱惠者/可不劳王师/而群贼弭息矣
B.宜严敕三府/隐核牧守令长/其有在政侵暴百姓者/即便举奏/更选清贤之人能班宣法令情在爱惠者/可不劳王师/而群贼弭息矣
C.宜严敕三府/隐核牧守令长/其有在政侵暴百姓者/即便举奏更选/清贤之人能班宣法令情在爱惠者/可不劳王师/而群贼弭息矣
D.宜严敕三府/隐核牧守/令长其有在政侵暴百姓者/即便举奏/更选清贤之人能班宣法令情在爱惠者/可不劳王师/而群贼弭息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廉,是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制,以任用官员的一种科目,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
B.服除,守丧期满。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期满后就官复原职。
C.豫章,是汉朝设置的郡,治所在现南昌,唐初改为“洪州”。“豫章故郡,洪都新府”就是明证。
D.临朝,古代由皇后、皇太后或太皇太后等女性代理皇帝,临御朝廷,处理政事。由西汉吕后开创。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蕃品行出众,为人所推重。在郡中时就被推荐为孝廉,并被授予郎中一职。母亲去世后,他弃官守制。服丧期满,周景征召他担任别驾从事,后来他又受到李固的举荐。
B.陈蕃为政清廉,不惧显赫权势。大将军梁冀威名震慑天下,派人送信请他办私事,陈蕃拒绝会见使者。使者说假话以求见,陈蕃大怒,把信使鞭打致死,因此被贬为修武令。
C.陈蕃刚正不阿,竭尽臣子之责。桓帝去世后,在没有确立皇位继承人的情况下,陈蕃针对当时尚书们托病不上朝办公的问题,写信责备他们,使得他们最终都去上朝办公。
D.陈蕃嫉恶如仇,为国除奸被杀。陈蕃和大将军窦武不满曹节等人勾结赵娆、讨好太后、获爵封官, 密谋消灭他们。但因事情泄露,太后令曹节杀了窦武,王甫后又杀了陈蕃。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前后郡守招命莫肯至,唯蕃能致焉,字而不名,特为置一榻,去则县之。
(2)今帝祚未立,政事日蹙,诸君奈何委荼蓼之苦,息偃在床?于义不足,焉得仁乎!
2020-11-12更新 | 138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孔奋君鱼,扶风茂陵人也。奋少从刘歆受《春秋左氏传》,歆称之,谓门人曰:吾已从君鱼受道矣。遭王莽乱,奋与老母幼弟避兵河西。建武五年,河西大将军窦融请奋署议曹掾,守姑臧长。时天下扰乱,惟河西独安,而姑臧称为富邑,通货羌,市日四合,每居县者,不盈数月辄致丰积。奋在职四年,财产无所增。事母孝谨,虽为俭约,奉养极求珍膳。躬率妻子,同甘菜茹。时天下未定,士多不修节操,而奋力行清洁,为众人所笑,或以为身处脂膏,不能以自润,徒益苦。辛耳。奋既立节,治贵仁平,太守梁统深相敬待,不以官属礼之,常迎于大门,引入见母。陇蜀既平,河西守令咸被征召,财货连毂,弥竟川泽。唯奋无资,单车就路。姑臧吏民及羌胡更相谓曰:孔君清廉仁贤,举县蒙恩,如何今去,不共报德!遂相赋敛牛马器物千万以上,追送数百里。奋谢之而已,一无所受。既至京师,除武都郡丞。时陇西余贼隗茂等夜攻府舍残杀郡守贼畏奋追急乃执其妻子欲以为质奋年已五十唯有一子终不顾望遂穷力讨之吏民感义,莫不倍用命焉。郡多氏人,便习山谷,其大豪齐钟留者,为群氐所信向。奋乃率厉钟留等令要遮抄击,共为表里。贼窘惧逼急,乃推奋妻子以置军前,冀当退却,而击之愈厉,遂禽灭茂等,奋妻子亦为所杀。世祖下诏褒美,拜为武都太守。奋自为府丞,已见敬重,及拜太守,举郡莫不改操。为政明断,甄善疾非,见有美德,爱之如亲,其无行者,忿之若仇,郡中称为清平。弟奇,游学洛阳。奋以奇经明当仕,上病去官,守约乡闾,卒于家。奇博通经典,作《春秋左氏删》。

(节选自《后汉书•卷三十一》)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陇西余贼隗茂等夜攻府舍/残杀郡守/贼畏奋追急/乃执其妻子/欲以为质/奋年已五十/唯有一子/终不顾/望遂穷力讨之/
B.时/陇西余贼隗茂等夜攻/府舍残杀郡守/贼畏奋追急/乃执其妻子/欲以为质/奋年已五十/唯有一子/终不顾/望遂穷力讨之/
C.时/陇西余贼隗茂等夜攻/府舍残杀郡守/贼畏奋追急/乃执其妻子/欲以为质/奋年已五十/唯有一子/终不顾望/遂穷力讨之/
D.时/陇西余贼隗茂等夜攻府舍/残杀郡守/贼畏奋追急/乃执其妻子/欲以为质/奋年已五十/唯有一子/终不顾望/遂穷力讨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别名。字和名常有意义上的联系。自称用名,表示谦虚;称人用字,表示尊敬。
B.《春秋左氏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C.胡,我国古代对北方边地及西域各民族的称呼。如《过秦论》中“胡人”即为此意。
D.乡闾,古以二十五家为乡,一万二千五百家为闾,因以“乡闾”泛指民众聚居之处。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奋从小好学,深受老师赞赏。他跟从刘歆学习《春秋左氏传》,得到刘歆的称赞,刘歆对他的学生说,孔奋已经从他那里学到了大道理。
B.孔奋身处乱世,出淤泥而不染。他因躲避战乱到河西地区,在姑臧这个富庶的地区任职四年,为官清廉,生活简朴,孝敬老母,受到上司的敬重。
C.孔奋为官清廉,感动姑臧吏民。被征召人京的官员,唯独他没有资产钱财,姑臧的官吏百姓凑集很多的牛马器物追送给他,他一概不接受。
D.孔奋疾恶如仇,改变一方风气。他自从担任府丞就受官民敬重,担任太守后热爱有美德的人,痛恨不良行为。全郡被称颂为清廉安定之地。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以为身处脂膏,不能以自润,徒益苦辛耳。
(2)孔君清廉仁贤,举县蒙恩,如何今去,不共报德!
5.隗茂在孔奋与齐钟留的内外夹击下是如何应对的?结果如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1-05-02更新 | 119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闻衡善术学,公车特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已,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之。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伏,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衡少善     属:连缀
B.举孝廉不行        不行:没有去应荐
C.安帝闻衡善术学     雅:素常
D.遂共     谗:谗言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 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其实本来应该有六经,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但后来亡于秦末战火,只剩下五经。六艺的说法有两种。一种是,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礼即礼节,乐即音乐,射即射骑技术,御即驾驭马车的技术,书为书法,数为算数。还有一种说法将六艺解释为六经,即《易经》、《尚书》、《诗经》、《礼记》、《大学》、《春秋》。
B.三辅,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后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地区。《张衡传》:“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记王忠肃公翱事》:“公一女,嫁为畿辅某官某妻。”隋唐以后简称“辅”。
C.征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D.太学是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就学的生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
3.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状语后置语句。
B.因以讽谏:状语后置句。
C.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主谓倒装句。
D.未之有也:定语后置句。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2)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已,皆共目之。
2017-03-14更新 | 3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