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当代 > 其他当代作家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85 引用次数:198 题号:781304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最近10年来,国家和社会不仅极力倡导工匠技艺,还重视手工技艺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此举顺应时代发展,承续历史传统,为民族伟大复兴提供资源养分。

中国的思想文化极看重匠人职分,对他们的造物之功有极高的评价,与圣人等而视之。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将匠人推到如此高的分位,《考工记》中“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易系辞上》也有类似的记载。“开物成务”,无此物创此物,谓之“开物”,做此事成此事,是为“成务”。“开物”与“成务”都是圣人之举。工匠之绩,则在于造物,有再造之功,四时并运,与圣人同位。工匠文化往往也有深厚的意义。

工匠文化的内里,呈现出一种学理般精神,就像儒家教导儒者要做一个圣贤人一样。工匠的理想则是成为宗匠和哲匠,达到该领域可能企及的高度。匠人在日常生活中宁可降低标准,亦不愿为金钱名利所縛;宁可委屈自身,也要克己服理,尊师重道;宁愿牺牲机缘,决不可降低诚信标准。中国工匠文化有如此深远的渊源,绝不是在应付现实、获取功利的观念下创立,其背后有一种精神,此精神赋予手工艺以光明,形成生命力,流传至今。

中国的工匠是道德的、信誉的、人格的、文化的。受到传统文化和习俗的影响,儒家思想讲究修身、立行、立言、德性、礼仪,在匠人的身上这些文化特质都能得到体现。匠人们在此种风气的熏染下,讲究和气生财,与人为乐,互利互惠。很多坊名就是使用店主的名字,誉播四海,如“王麻子”剪刀、到定之装池等,屹立百年而不倒,以人格做担保,以诚信和信誉获得尊重,兢兢业业,苦心经营。这种以人格为立身之本的匠人文化,将技艺人格化、精神化,有别于西方重契约的历史传统。匠人如果缺乏道德修养,品德有瑕疵,即使身怀绝技,也难以立足。

匠人的天职在于造物,匠师们在历史上创造了极璀璨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每一件造物都凝聚了中国人独特的审美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造物覆盖了天道与人事,这是天道与人事的相互作用,孕育出了造物之理,长而久之,通过历代的积淀形成了匠人独特的文化景观,或可称之为精神文明。匠人每一次的造物,都包含了匠人的素养、技术水平、历史传承、时代成格、个人面貌,还受到特定时空、地域、制度、时代、工具、技术、思想等诸多主客观条件的影响。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一个事件,是多个内因和外因相互效力的结果,集合成人类历史和人类文明。

匠人文化,绝非仅是靠几个匠人之力,就能保泰持盈维持中国文化几千年,而是依靠历代众多底人及全民苦心经营、匠门雍睦、子弟循谨、师父嘉言懿行,维持技艺不哀,文物蔚起。匠人之功,尤不可没。

(摘编自舒光强《中国工匠的人文精神》)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年我国对手工技艺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的重视,为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养分。
B.中国匠人具有儒家所讲究的修身、立行、立言等文化特质,其立身之本不同于西方。
C.每一件造物,都是由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互相影响,即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
D.匠人们对民族文化的保存与绵延有极大的贡献,中国的历史文化依赖他们得以传承。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了类比论证、引用论证的手法,强调了中国思想文化对匠人职分的看重。
B.文章运用排比手法论证了匠人轻名利,重诚信,克己服理,尊师重道的内里精神。
C.文章通过介绍中国工匠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来论述承续历史传统的必要性。
D.文章主体采用并列结构,从匠人地位、人格、天职等角度阐述中国工匠的人文精神。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没有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国的匠师们就很难创造出极璀璨的物质和精神文明。
B.店主用自己的名字作为坊名,是诚信经营、重视信誉、以人格做担保的具体表现。
C.匠人造物不仅依赖匠人的技术水平,更离不开匠人内里的学理般精神及道德修养。
D.西方重契约的历史传统,使得匠人只要技艺高超,即使品德有缺陷也能获得尊重。
【知识点】 其他当代作家 时评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较易 (0.8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赌水

顾文显

一场实力悬殊的恶战后,团长只带着零散的三十多人冲出重围。一路狂奔,甩脱了强敌的追击,三十多人几乎是瘫倒在那座小山坡脚下。30多张嘴裂出了无数道血口子,大家已是几昼夜滴水未进,现在咳嗽一声都能打出火花。

警卫员爬到旁边拐弯处,已经喊不出话来,他只能举起手臂示意。团长把残部带过去,发现山脚的乱草里隐藏着一个两只脚大小的窟窿,窟窿里静静地卧着一泓清水……三十多双眼睛顿时亮了起来,有水,就有了命。否则,他们就算是逃出了敌人的包围,也得活活渴死!

可大家把目光投向团长时,团长却一摆手,说:“慢。”团长皱起眉头,端详了这个小泉眼一阵:怪怪的,四周竟然没有发现野兽踩踏的爪印,哪怕有溅在边上的水滴也好,至少说明有动物饮用过它了。然而,没有。小泉眼静得跟死人一样,满满的,一滴也没有外溢……不久前,曾经发生过一支小部队误饮毒泉后全体死亡的事件,全军上下都通报过的。假如这次一下子误饮中了毒,这些从枪林弹雨中杀出来的勇士们,就得软绵绵地倒下!

空气仿佛要凝固了,冒烟的嗓子被泉水引诱着,好多人心里说,喝它一阵,就是毒死,也比渴死强。团长凝望着远方,四周是一望无际的盐碱地。也就是说,除了这眼小泉,在他们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找到水源的。成败在此一赌,得有人先尝这水!团长吩咐几个强壮些的战士到附近看看,哪怕是抓到一只小蜥蜴,让它来试水。然而,大家失望了。团长用眼神命令大家别动,他走到小窟窿边蹲了下去。“团长!”几个沙哑的声音止住了团长的行动,谁都有义务先闯这道水关,只有团长不可以,他是这支队伍的主心骨,是部队的灵魂。

几名精壮的警卫冲了上来,要求尝这水,保护首长是他们的义务。团长摇摇头,他还在沉思,在这一泓摸不透底细的泉水面前,这个身经百战的老兵有些优柔寡断了。突然,那个受伤的小号兵挣扎着站了起来:“团长,让我来试试吧。”团长一下子呆住了。众人的目光一下子聚焦在小号兵的身上,他年龄最小,又是那么瘦,抵抗力最弱了,何况还受了伤,怎么轮也轮不到他。刚才突围出来时,团长竟然还背着他跑了很长一段路,怎么可能让他先尝这水呢!然而,团长盯着号兵的脸凝视了好久,才郑重地说:“谢谢你,如果发生意外,我会告诉你娘,你表现得很勇敢。”团长认识小号兵的娘?众人都很疑惑。号兵神色庄重地蹲下,双手捧起一捧水,他运足气,咕咚咕咚,连喝了三大捧。战士们听见,团长捏着皮带的手指关节嘎嘎地响,团长的眼睛盯着西方的一抹晚霞出神。

号兵抹了抹嘴报告说:“报告团长,水很甜,肚子没疼,就是有点儿咕噜。”团长又盯了小号兵片刻,突然笑了:“小家伙,你肚子里没食,它不咕噜才怪呢!同志们,可以喝水了,小心点儿,别弄脏了它。”团长拍拍小号兵的头:“你很勇敢呀!”“爹……”小号兵刚说出一个字,就被团长严厉的目光给噎了回去。

这支队伍借着月光,喝足了小泉眼的水,肚子里填饱了草根。他们在团长的率领下,雄赳赳地上路了。没有人议论号兵是团长儿子的事,但是,每个人身上都鼓足了劲儿……

1.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2.团长答应自己的儿子尝水,内心的担忧是不言而喻的,你从文中哪些细节描写可以看出那份担心?
3.小说以“每个人身上都鼓足了劲儿……”结尾,是哪些原因让每个人都鼓足了劲儿?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2020-01-12更新 | 2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易 (0.8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语文教育的核心是作文。作文之道是语言之道,也是人生之道,它不仅是一种技能,一种字词教学的延伸,更是检验一个人是否具备健全理智与情感最直观而雄辩的方式。从传统上说,无论是汉代贤良方正,还是始于隋朝科举制度,几乎都是一篇文章定终身,这种选才方式是中国独有的。古人视文章为立身之本,是个人修为,更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文章里面藏着民族和个人的精神密码。

具体到个体而言,作文也是认识自我的绝佳方式。我们经常教导学生,要写好作文就要多贴近生活,贴近生活也包括贴近自我;我们称赞一篇作文写得好,其实就是称赞这篇作文中有作者独特的发现和感受。如何发现生活的美,如何正确地看待人生和世界,如何不落俗套地思考问题,这些都有赖于自我的建立。即便是相同的作文题目,也要学习找寻属于自己的角度,有不同于别人的表达,这就是创造精神的培养。其它一些科目的教育,比如数学、物理、化学,都是寻找公共答案。是印证已有的科学,而作文最需避免的恰恰是雷同,它不是求同,而是求异,是重在表达个体。你所看到的事物、表达的见解越特殊,越有说服力,这篇作文的价值就越大。

作文教育为孩子的情感抒发、自我建构保留了一条精神通道,它是千姿百态、形象各异的。作文没有现成的结论可用,不能照抄已有的表述,又要完成对一个人、一件事的记述,完成对一个问题的思索。那就要开动想象力,学会用自己的眼睛观察,自己的心感受,并善于捕捉和定格自己精神世界里的秘密。这样的思维训练,是精神成人的过程。也是人类思想丰富性的具体表现。不少人担忧孩子个性压抑,创造力不足,困于各种考试而不敢有冒险精神,这或许是一种现实,毕竟在强大的竞争压力面前,求稳是多数人的心理选择。要改变这种境况,创新作文教育就是一个很好的入口,因为作文可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思辨力,培育一个有创新精神的自我。

由作文而来的语言训练,也是最好的思维训练。你观察到了,感受到了,也想把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想象表达出来,但如何组织语言、如何找寻最佳表达方式,是一个难题。既要遵从文体规范,又要准确传达自己的意思,还要在文采上有风格、有特点,这种语言驾驭能力、文体驾驭能力的培养,可以把人带到一个虚拟与想象的世界,一个纯逻辑与思辨的世界,通过思想来实现一种精神遨游,这种创造性的思维训练是其他教育方式所难以企及的。

(摘编自谢有顺《创新作文教育   释放创造活力》)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文之道是语言之道,是字词教学的延伸,是一种技能,作文是语文教育的核心。
B.要写好作文就要多贴近生活,贴近生活就是贴近自我,写作文就是要表达自我。
C.作文写作不能照搬套用,要开动想象力,要学会用眼用心感知事物,表达真心。
D.创新作文语言训练难点在于既要考虑文体,又要表意准确,文采上还要有特点。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把作文放在个人和民族的精神高度进行论述,突出了作文非同寻常的意义。
B.第二段运用对比论证方法,论证了创新写作重在表达个体,重在培养创造精神。
C.第三段先论述作文训练有助于思想成熟,再阐明它能彻底改变学生的求稳心理。
D.文章分别从认识自我、构建自我和训练思维三个方面阐述了作文的重要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作文之道也是人生之道,是检验人的方式,因为在古代常常是一篇文章定终身。
B.作文最需避免雷同,描写的事物越独特、表达的见解越特殊,作文价值就越大。
C.很多家长困于各种考试的强大竞争压力,为了求稳而不敢让孩子写作时去冒险。
D.作文训练可以把人带到一个虚拟的纯逻辑与思辨的世界,是一次精神上的遨游。
2019-03-10更新 | 18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易 (0.8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徘徊在人生的空地上

周国平

近来,我闲读《论语》这一部圣人之言,发现孔子乃是一个相当洒脱的人。在我的印象中,儒家文化一重事功,二重人伦,是一种很入世的文化。然而,作为儒家始祖的孔子,其实对功利的态度颇为淡泊,对于伦理的态度又颇为灵活。这两个方面,可以用两句话来代表,便是“君子不器”和“君子不仁”。

孔子是一个读书人。一般读书人寒窗苦读,心中都悬着一个目标,就是有朝一日能够成器,即成为某个方面的专家,好在社会上混一个稳定的职业。说一个人不成器,就等于说他没有出息,这是很忌讳的。孔子却坦然地说,一个真正的人本来就是不成器的。确实有人讥他博学而无所专长,他听了之后自嘲说,我就以赶马车为专长吧。

其实,孔子对读书人有他自己的看法。他主张读书要从兴趣出发,不赞成为求知而求知的纯学术的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又主张读书是为了完善自己,鄙夷那种沽名钓誉的庸俗文人(“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他一再强调,一个人重要的是要有真才实学,而无须在乎外在的名声和遭遇。

“君子不器”这句话不仅说出了孔子的治学观,也说出了他的人生观。有一回,孔子与他的几个学生子路、曾皙(名点)、冉有和公西华一起聊天,让他们谈谈自己的志向。其余三人分别表示想做军事家、经济家和外交家,只有曾点说,他的理想是“暮春时节,换季的春服穿上了身,约上五六个青年人,六七个少年人,在沂水里洗一洗,在舞雩坛上吹吹风,然后唱着歌回家。”孔子听罢,喟然叹曰:“我和曾点想的一样啊!”圣人这一叹,活脱脱地叹出了他的未染的性灵,使得两千年后一位最重性灵的文论家大受感动,竟改名为“圣叹”,以志纪念。人生在世,何必成个什么器,做个什么家呢?只要活得洒脱自在,岂非胜似一切?

学界大抵认为“仁”是孔子 思想的核心,至于什么是“仁”,众说不一,但都不出伦理道德的范围。孔子重人伦是一个事实,不过他到底是一个聪明的人,而一个人只要足够聪明,就决不会看不透一切伦理规范的相对性质。所以,“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这句话竟出自孔子之口,他不把“仁”看作理想人格的必备条件,也就不足怪了。有人把“仁”归结为“忠恕”二字,其实孔子决不主张愚忠和滥恕。他总是区别对待“邦有道”和“邦无道”两种情况的。“邦无道”时,能逃就逃,逃不了则少说话为好,会装傻更妙(“愚不可及”这个成语出自《论语》, 其本义不是形容愚蠢透顶,而是孔子夸奖某人装傻装得高明极顶的话,相当于郑板桥说的“难得糊涂”)。他也不像基督那样,当你的左脸挨打时,要你把右脸也送过去。有人问他该不该“以德报怨”,他反问:“那么用什么来报德呢?”然后说,应该是用公正回报怨仇,用恩德回报恩德。孔子实在是一个非常通情达理的人,他有常识,知分寸,丝毫没有偏执狂。“信”是他亲自规定的“仁”的内涵之一,然而他明明说:“言必信,行必果”,乃是僵化小人的行径。要害是那两个“必”,毫无变通的余地,把这位老先生惹火了。他还反对遇事过分谨慎。我们常说“三思而后行”,这句话也出自《论语》,只是孔子并不赞成,他说再思就可以了。

也许孔子还有不够洒脱的地方,我举的只是一面。有这一面毕竟是令人高兴的,它使我们可以放心承认孔子是一位够格的哲学家了,因为哲学家就是有智慧的人,而有智慧的人怎么会一点不洒脱呢? (本文略有删改)

1.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孔子乃是一个相当洒脱的人”的?
答:                                                              
2.依据全文的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君子不器”和“君子不仁”的内涵。
答:                                                             
3.文中第五段“伦理规范的相对性质”的含义是什么?
答:                                                             
4.文中列举的孔子的哪些观点能够说明“伦理规范的相对性质”?
答:                                                              
2019-01-30更新 | 43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