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南宋 > 朱熹(1130-1200)
题型:古代诗歌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187 题号:790280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奉酬九日东峰道人溥公见赠之作

朱熹

几年回首梦云关,此日重来两鬓斑。

点检梁间新岁月,招呼台上旧溪山。

三生漫说终无据,万法由来本自闲。

一笑支郎又相恼,新诗不落语言间。


[注]①支郎;本是三国时期高僧支谦的称号,后世尊称僧人为支郎,这里代指溥公。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联写重阳之日,诗人重游频现梦中的故地,与久别的好友重逢,已是鬓发斑白了。
B.颔联写梁间又添新燕,溪山如迎故人,亲切如旧的景物,让诗人内心充满重逢的喜悦。
C.颈联写诗人与老友重逢后漫谈人生哲理,言涉佛教的三生、万法的由来宗旨。
D.此诗前半部分抒情,后半部分说理,情理交融,体现了宋诗重视理趣的特点。
2.诗人和溥公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友情?请结合尾联简要分析。
【知识点】 朱熹(1130-1200)

相似题推荐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朱熹

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此诗含蓄蕴藉,委婉道出自己“惆怅”,表达出惆怅之情却并未明说惆怅之因。
B.诗中三四句描写梅花,言雪之大梅之白,暗示梅花生存环境恶劣,以此反衬梅花的坚贞与洁白。
C.落日、寒鸦,描绘了一幅凄冷的画面,也表现出诗人徘徊时间之长和惆怅之深。
D.折物相赠是亲朋之间表达情意的一种方式。诗人传达的不仅是对朋友的思念,更有对朋友的安慰。
E.诗人托物传情,寄诗表意。说自己独自归,实际是在说朋友独居天涯,将彼情作己情。
2.这首咏梅诗中,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请简要分析。
2018-06-14更新 | 78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这三首宋诗,按要求作答。

偶题三首

朱熹

门外青山翠紫堆,幅巾终日面崔嵬

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处来。

擘开苍峡吼奔雷,万斛飞泉涌出来。

断梗枯槎无泊处,一川寒碧自萦回。

步随流水觅溪源,行到源头却惘然。

始信真源行不到,倚筇固随处弄潺湲

【注】①幅巾:古代文士用绢一幅束发,称为幅巾,为一种表示儒雅的装束。②崔嵬:山高大不平,这里指山。③底处:何处。④擘开:冲开。⑤断梗枯槎:残枝枯叶。⑥筇(qiòng):竹名,宜制杖,故又用指手杖。⑦潺湲:指流水。

1.下列对这三首诗分析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三首诗都是作者在闲适的生活中对外界景物细致观察,产生联想,从而揭示出做人治学的道理。
B.第一首诗通过描写云腾致雨的景象,悟出了无论做人还是做学问,只有不断积累才能产生质的升华的道理。
C.第二首诗中的山泉冲破峡谷,荡涤杂物,最终变成一川清流在平原回旋的形象,给作者以极大的震撼,同时也悟出了做人做事的道理。
D.第三首诗写作者寻觅流水源头的过程中,悟到了做学问要下大力气,多方探索,不可管中窥豹、一叶障目的道理。
2.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请从“堆”“擘”中任选一字赏析。
3.诗家认为,三首诗虽都可归为说理诗,但第二首和一、三两首的说理方式是不同的。你认为有哪些不同之处?
2019-04-26更新 | 166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

朱熹

已分江湖寄此生。长装短笠任阴睛。鸣桡细雨沧洲①远,系舸斜阳画阁明。

奇绝处,未忘情。几时还得去寻盟。江妃定许捐双佩②,渔父何劳笑独醒。

【注】①沧州,朱熹晚年在此创立考亭书院,著书讲学。②双佩,《列仙传》中郑交甫在江汉之湄遇到了江妃二女, 她们解下玉佩赠予郑交甫。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一个“分”字,表明词人已经非常清楚自己未来的人生是寄身于江湖。
B.“任阴晴”,颇有苏轼“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境界,表现了词人洒脱的气度。
C.三四两句,一朦胧,一明亮,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描绘了一幅江湖晴雨图。
D.“未忘情”,写词人看到奇绝美景后,既想归隐又难以忘怀世事的矛盾心理。
2.渔父曾笑屈原“众人皆醉我独醒”,而本词末句却说渔父“何劳笑独醒”,谈谈你的理解。
2024-03-26更新 | 48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