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 脱脱等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43 题号:791834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童元镇,桂林右卫人,万历中为指挥。总督陈大科以元镇熟蛮事,移广西总兵官。岑溪西北为七山,东南为六十三山,与广东罗旁接。山险箐深,贼首潘积善等据之,久为民患。及罗旁平,积善惧,乞降。为设参将于大峒,兵千余戍之。其后,将领多掊克,士卒又疲弱,贼复生心,时出剽。会岁饥,粤东亡命浪贼数百人潜入七山,诱诸瑶为乱。元镇先以参将戍岑溪,得诸瑶心。至是,积善及其党韦月咸愿招抚自效。

有讹言将剿北科瑶者,诸瑶谓绐己,大恨,遂与孔亮山贼攻韦月,杀之,督抚属元镇讨之。贼伐大木塞道环布箛签元镇佯督军开道而潜从小径上孔亮山贼凭高弩矢雨下诸军用火器攻大破之俘馘千五百有奇,余招抚复业。时府江韦扶仲等亦据险乱,元镇与参政陆长庚谋,募瑶为间,乘夜获其妻子,诱出劫,伏兵擒之,余党悉平,元镇以功增秩赐金。

李化龙大征杨应龙,令元镇督诸土军,由乌江进。元镇惮应龙,久驻铜仁不进,屡趣乃行。群闻元镇发乌江,谋纵之渡江,密以计取。监军按察使杨寅秋言乌江去播不远,宜俟诸道深入,与俱进,元镇不从。于是土军先夺乌江,贼遣千余人沿江叫骂以诱之。官军既济,复夺老君关。三月,贼以步骑数千先冲水官军,官军掷火器者又误击己营,阵乱。元镇所部三万人,不存什一。

贵阳闻警,居民尽避入城,远近震动。朝议责元镇败状,令李应祥并将其军,遂合水西、镇雄诸部,直抵海龙囤,竟灭贼。兵初兴,元镇坐逗留,为事官。及是,逮至京,下吏,罪当死。法司援前岑溪功,谪戍烟瘴。遇赦,竟于戍所。

(选自《明史·童元镇传》,有删改)


【注】掊克(póu kè):聚敛搜刮民财。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贼伐大木塞道环布/箛签元镇佯督军开道/而潜从小径上/孔亮山贼凭高/弩矢雨下/诸军用火器攻/大破之/
B.贼伐大木塞道/环布箛签/元镇佯督军开道/而潜从小径上/孔亮山贼凭高/弩矢雨下/诸军用火器攻/大破之/
C.贼伐大木塞道环布/箛签元镇佯督军/开道而潜从/小径上孔亮山/贼凭高弩矢雨下/诸军用火器攻/大破之/
D.贼伐大木塞道/环布箛签/元镇佯督军/开道而潜从/小径上孔亮山/贼凭高/弩矢雨下/诸军用火器攻/大破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万历:文中指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般由皇帝发起。
B.望:文中指望日,中国农历将“望” 定为每月的十五,如“是岁十月之望,步至雪堂,将归于临皋”。
C.谪:文中指贬官。表示贬官的词语很多,如“免、解、罢、左迁、除”等。
D.卒:古人对死亡有多种表述方式,大夫死亡称作“卒”,帝王死亡可用“崩”。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童元镇熟悉蛮地事务。他因熟悉蛮地事务被派到广西任职,敌寇据险作乱,归附后又因官军腐败而再次叛乱,他使敌寇归附。
B.童元镇平定敌寇有功。瑶族因谣言作乱,他奉命讨伐,大败敌寇;他参与讨伐作乱的韦扶仲,用计谋抓获了韦扶仲,平定了叛乱。
C.童元镇指挥失误。杨寅秋要他深入进攻敌寇,他不听,指挥军队夺取乌江,后被敌人引诱,最终他所统领的军队几乎覆灭。
D.童元镇兵败被贬。朝廷追究他兵败的情况,命令李应祥统领他的军认;战事刚起时,他曾因逗留不前,被贬官,兵败后又被逮捕。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会岁饥,粤东亡命浪贼数百人潜入七山,诱诸瑶为乱。
②元镇惮应龙,久驻铜仁不进,屡趣乃行。
【知识点】 脱脱等 史传文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段一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节选自苏轼《赤壁赋》)

文段二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祐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若出,民心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①范滂:东汉人,曾任汝阳太守属吏,因抑制豪强,反对宦官,33岁死于狱中。其母深明大义。②涂潦:泥水。③锸(chā):锹。
1.(文段二)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B.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C.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D.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2.(文段一、二)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冠”是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人,文中写苏轼刚到成年就已博览群书。
B.《春秋》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它与《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合称“五经”。
C.孟德,是曹操的字,孟指排行老大,德与操同义;类似的如孙权,名权,字仲谋,仲指排行老二,而权和谋相关。
D.“侪”是“同类,同辈的人”的意思,同义词还有“伦”“徒”“属”“辈”等。
3.下列对文段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段一)“客”想象了曹操当年的盛况,并以曹操自比,表达了“客”对英雄的敬仰追慕之情。
B.(文段一)“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是曹操《短歌行》中的句子,既描写当时的景象,又引出了话题。
C.(文段二)苏轼幼年时,家人以历史的经验教训和忠臣的人物传记来教育他,他既聪明好学又有做良臣之志。
D.(文段二)苏轼成年时,已博通经史,勤奋读书,他既喜欢贾谊等人政治见解,又喜欢庄子道家学说。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2)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5.苏轼在徐州领导人民抗洪取得胜利的原因有哪些?试根据文本内容简要概括。
2024-01-30更新 | 60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舜民,字芸叟,邠州人。尝游京师,求谒先达之门,每听欧阳文忠公、司马温公、王荆公之论,于行义文史为多,唯欧阳公多谈吏事。既久之,不免有请曰:“大凡学者之见先生,莫不以道德文章为欲闻者,今先生多教人以吏事,所未谕也。”公曰:“不然。吾子皆时才,异日临事,当自知之。大抵文学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

王安石倡新法,舜民上书言:“便民所以穷民强内所以弱内辟国所以蹙国以堂堂之天下而与小民争利可耻也。”时人壮之。

元丰中,朝廷讨西夏,陈留县五路出兵,环庆帅高遵裕辟掌机密文字。王师无功,舜民在灵武诗有“白骨似沙沙似雪”,及官军“斫受降城柳为薪”之句,坐谪监邕州盐米仓,改监郴州酒税。司马光荐其才气秀异,刚直敢言,以馆阁校勘为监察御史。上疏论西夏强臣争权,不宜加以爵命,当兴师问罪,因及文彦博左迁监登闻鼓院。台谏交章乞还职,不听。徽宗立,擢右谏议大夫,居职才七日,所上事已六十章。陈陕西之弊曰:“以庸将而御老师,役饥民而争旷土。”极论河朔之困,言多剀峭。

舜民慷慨喜论事,善为文,自号浮休居士。其使辽也,见其太孙好音乐、名茶、古画,以为他日必有如唐张义潮挈十三州来归者,不四十年当见之。后如其言。绍兴中,追赠宝文阁直学士。论曰:权臣之当国也,士大夫知拂之必斥,附之必进也。而吴时忤王黼,舜民诋新法,其大节皆可取。《》曰:“介于石,不终日,贞吉。”故君子贵乎知几。

(节选自《宋史》)


【注释】①欧阳文忠公、司马温公、王荆公:分别指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②文彦博:北宋政治家,出将入相五十年。任殿中侍御史期间,秉公执法。为相期间,大胆提出裁军八万之主张,精兵简政,减轻人民负担,被世人称为贤相。③河朔:河指黄河,朔指北方。文中“河朔”即指黄河以北地区,也称为“河内”。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便民所以穷民/强内所以弱内/辟国所以蹙国/以堂堂之天下/而与小民争利/可耻也
B.便民所以穷/民强内所以弱/内辟国所以蹙国/以堂堂之天下/而与小民争利/可耻也
C.便民所以穷/民强内所以弱内/辟国所以蹙国/以堂堂之天下/而与小民争/利可耻也
D.便民所以穷民/强内所以弱/内辟国所以蹙国/以堂堂之天下/而与小民争/利可耻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生,对有一定地位,学识,资格的人的尊称。此处与《师说》中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中的“师”意思相近。
B.元丰,宋神宗年号。年号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纪年法,一位皇帝只能用一个年号。
C.左迁,贬官、降职的委婉说法。其他表示降低官职的还有谪、放、左除、左降、左转等。
D.《易》即《周易》,与《诗》《书》《礼》《乐》《春秋》合称“六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舜民善于质疑。他京城游历时常听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等人的言论,并对欧阳修论及的“吏事”提出疑议。
B.张舜民性格刚直,喜欢直言。朝廷军队征讨西夏无功,他写诗予以批评讽刺,也因此遭遇贬谪。
C.张舜民勤于政事。他担任右谏议大夫时,为陈述陕西的弊政,连续七天每天上奏六十多封奏章,言辞十分犀利。
D.张舜民颇有才名。他擅长写文章,且被欧阳修认可为“当今杰出的人才”,司马光也因他才学优异举荐他为官。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子皆时才,异日临事,当自知之。
(2)权臣之当国也,士大夫知拂之必斥,附之必进也。
5.习近平总书记曾言:“国之大者,为国为民。”心怀天下者,核心要义在于为人民。结合选文内容,说说张舜民“国之大者”的具体体现。
2022-11-07更新 | 123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吉之吉水人也。年二十举进士,对策集英殿。天祥以法天不息为对,其言万余,不为稿,一挥而成,帝亲拔为第一。考官王应麟奏曰:“是卷古义若龟鉴,忠肝如铁石,臣敢为得人贺。”寻丁父忧,归。咸淳九年,起为湖南提刑,因见故相江万里。万里素奇天祥志节,语及国事,愀然曰:“吾老矣,观天时人事当有变,吾阅人多矣,世道之责,其在君乎?君其勉之。”十年,改知赣州。德祐初,江上报急,诏天下勤王。天祥捧诏涕泣使陈继周发郡中豪杰并结溪峒蛮使方兴召吉州兵诸豪杰皆应有众万人。事闻,以江西提刑安抚使召入卫。其友止之,曰:“今大兵三道鼓行,破郊畿,薄内地,君以乌合万余赴之,是何异驱群羊而搏猛虎。”天祥曰:“吾亦知其然也。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义胜者谋立,人众者功济,如此则社稷犹可保也。”尽以家赀为军费。明年正月,除知临安府,寻除右丞相兼枢密使。如军中请和,与大元丞相伯颜抗论皋亭山。丞相怒拘之,天祥夜亡入真州,泛海至温州。至元十五年十二月,趋南岭。张弘范兵突至,天祥仓皇出走,千户王惟义前执之。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崖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所书《过零丁洋诗》与之。崖山破,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终不屈也,召入谕之曰:“汝何愿?”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天祥临刑殊从容,南乡拜而死,年四十七。

(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祥捧诏涕泣/使陈继周发郡中豪杰/并结溪峒蛮/使方兴召吉州兵/诸豪杰皆应/有众万人
B.天祥捧诏涕泣/使陈继周发郡中豪杰/并结溪峒蛮/使方兴召吉州兵诸豪杰/皆应有众万人
C.天祥捧诏涕泣/使陈继周发郡中/豪杰并结溪峒蛮/使方兴召吉州兵诸豪杰/皆应有众万人
D.天祥捧诏涕泣/使陈继周发郡中/豪杰并结溪峒蛮/使方兴召吉州兵/诸豪杰皆应/有众万人
2.下列对课文中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冠者,古代男子在20岁时行加冠礼,表示成年,并取“字”。古代女子满15岁结发称“及笄”,指已到结婚年龄。
B.元杂剧,基本形式是“四折一楔子”,剧本由曲词、宾白、宫调三部分组成,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曲牌写成的韵文。
C.参乘,即“骖乘”,古时站在车右陪乘或担任警卫的人。古代乘车,一般尊者在左,御者在中,一人在右陪坐。
D.《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文集,共20篇,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天祥才华出众。他二十岁时参加进士考试,应对时不打草稿,一挥而就,考官王应麟对他大为赞赏。
B.文天祥堪当重任。任湖南提刑时,与旧相江万里谈及国家大事,江万里为之动容,认为他有担当天下的能力。
C.文天祥守节不屈。崖山被攻破后,他被元将张弘范派遣使者送往京师,元朝廷劝降,他坚决不屈服,视死如归,最后从容就义。
D.文天祥忠君爱国。长江上游告急时,他积极应诏勤王;被捕之后,拒绝张世杰的劝降并书写《过零丁洋》,以明心志。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以乌合万余赴之,是何异驱群羊而搏猛虎。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齐桓晋文之事》)
(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烛之武退秦师》)
5.文天祥为什么不听友人劝阻,仍然入卫京师?请简要说明。
2021-05-11更新 | 6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