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 脱脱等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315 题号:796866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聂昌,字贲远,抚州临川人,始由太学上舍释褐,为相州教授。用蔡攸荐,召除秘书郎,擢右司员外郎。时三省大吏阶官视卿监者,立都司上,昌以名分未正,极论之。诏自今至朝请大夫止,以直龙图阁为湖南转运使,还为太府卿、户部侍郎,改开封尹,复为户部。昌本厚王黼,既而从蔡京,为黼所中,罢知德安府。又以乡人讼,谪崇信军节度副使,安置衡州。李纲之罢,太学生陈东及士庶十余万人,挝鼓伏阙下,经日不退,遇内侍辄杀之,府尹王时雍麾之不去。帝顾昌俾出谕旨、即相率听命。王时雍欲置东等狱,昌力言不可,乃止。昌再尹京,恶少年怙乱昼为盗入官民家攘金帛且去辄自缚党中三两辈声言擒盗持仗部走委巷乃释缚分所掠而去。人不奠居。昌悉弹治正法,而纵博弈不之问,或谓令所禁,昌曰:“姑从所嗜,以懈其谋,是正所以禁其为非尔。”昌旧名山,至是,帝谓其有周昌抗节之义,乃命之曰“昌”。金人南侵,京师复戒严。拜同知枢密院,入谢,即陈捍敌之策,曰:“三关四镇,国家藩篱也,闻欲以畀敌,一朝渝盟,何以制之?愿勿轻与,而檄天下兵集都畿,坚城守以遏其冲,简禁旅以备出击,壅河流以断归路。前有坚城,后有大河,劲兵四面而至,彼或南下,堕吾网中矣。臣愿激合勇义之士,设伏开关,出不意扫其营以报。”帝壮之,命提举守御,得以便宜行事。会金人再议和,割两河,须大臣报聘。诏耿南仲及昌往,昌言:“两河之人忠议勇劲,万一不从,必为所执,死不瞑目矣。傥和议不遂,臣当分遣官属,促勤王之师入卫。”许之。昌往河东,至绛,绛人闭壁拒之。昌持诏抵城下,缒而登。州钤辖赵子清麾众害昌,抉其目而脔之,年四十九。建炎四年,始赠观文殿大学士,谥曰忠愍。

(选自《宋史·聂昌传》,有册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恶少年怙乱昼为/盗入官民家/攘金帛/且去/辄自缚党中三两辈/声言擒盗/持仗部走/委巷乃释缚/分所掠而去
B.恶少年怙乱/昼为盗/入官民家/攘金帛且去/辄自博党中/三两辈声言擒盗/持仗部走委巷/乃释缚/分所掠而去
C.恶少年怙乱昼/为盗/入官民家攘金帛/且去辄自博党中/三两辈声言擒盗/持仗部走/委巷乃释缚/分所掠而去
D.恶少年怙乱/昼为盗/入官民家攘金帛/且去/辄自缚党中三两辈/声言擒盗/持仗部走委巷/乃释缚/分所掠而去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释褐”本指脱去平民穿的粗布衣服,文中指聂昌开始担任官职。
B.“阙下”文中指陈东及士庶因李刚被罢职而请愿跪伏的皇城大门。
C.“都畿”指京都及其周围的地区,文中的“都”指宋朝都城开封。
D.“报聘”文中指金人提出议和条件后,宋朝须要派使臣回访金国。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聂昌正直敢谏。无论是担任右司员外郎时还是同知枢密院时,他都积极谏言,且被采纳。
B.聂昌屡陷争端。先因随从蔡京被王黼中伤,不再担任德安知府,后因同乡官司被贬衡州。
C.聂昌惩恶有方。面对狡猾的凶恶少年他把他们全部正法,而对赌博的行为他却放纵不问。
D.聂昌深忧国事。他不但反对割让国土以求太平之策,而且主张积极备战以强化国家安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谓令所禁,昌曰:“姑从所嗜,以懈其谋,是正所以禁其为非尔。”
(2)三关四镇,国家藩篱也,闻欲以畀敌,一朝渝盟,何以制之?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下面小题。

陈恕,仲言,洪州南昌人。少为县吏,折节读书。大平兴国二年进士,解褐大理评事、通判洪州,恕以乡里辞。改澧州。澧自唐季为节镇兼领,吏多缘簿书干没为奸。恕尽擿发其弊,郡中称为强明,以吏干闻。会契丹引去,召入为户部郎中、户部副使,迁右谏议大夫、知澶州。驿召为河北东路营田制置使。太宗谕以农战之旨,恕对曰:“古者兵出于民无寇则耕 寇至则战今之戎士皆以募致衣食仰给县官若使之冬持兵御寇春持耒服田万一生变悔无及矣”。太宗曰:“卿第行,朕思之。”恕行数日,果有诏,止令修完城堡、通导沟渎而已,营田之议遂寝。俄知代州,入判吏部选事,拜盐铁使。恕有心计,厘去宿弊,太宗深器之,亲题殿柱 曰“真盐铁陈恕”。恕每便殿奏事,太宗或未深察,必形诮让。恕敛板蹴缩,退至殿壁负立, 若无所容。俟意稍解复进,恕执前奏,终不改易,如是或至三四。 太宗以其忠,多从之。迁 礼部侍郎。真宗即位,加户部,命条具中外钱谷以闻。恕久不进,屡趣之,恕曰:“陛下富于 春秋,若知府库充实,恐生侈心,臣是以不敢进。”真宗嘉之。咸.平.二年,帝北巡,充行在转 运使。俄以母老求解,拜吏部侍郎。五年,知贡举。恕事母孝,母亡,哀慕过甚,不食荤, 遂至赢瘠。起.复.视事,迁尚书左丞、权知开封府。恕已病,犹勉强亲职.数月增剧,表求馆殿之职,获奉以济其贫。真宗曰:“卿求一人可代者,听卿去。”是时寇准罢枢密使,恕即荐以 自代,遂以准为三司使,恕为集贤学士、判院事。准即检寻恕前后改革兴立之事,类以为册, 及以所出榜,别用新板,躬至恕第请判押。恕亦不让,一一押之,自是计使无不循其旧贯。

(节选自《宋史陈恕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古者兵出/于民无寇则耕/寇至则战/今之戎士皆以募致衣食/仰给县官/若使之冬持兵 御寇/春持耒服田/万一生变/悔无及矣/
B.古者兵出于民/无寇则耕/寇至则战/今之戎士皆以募致/衣食仰给县官/若使之冬持兵 御寇/春持耒服田/万一生变/悔无及矣/
C.古者兵出/于民无寇则耕/寇至则战/今之戎士皆以募致/衣食仰给县官/若使之冬持兵 御寇/春持耒服田/万一生变/悔无及矣/
D.古者兵出于民/无寇则耕/寇至则战/今之戎士皆以募致/衣食仰给/县官若使之冬持兵 御寇/春持耒服田/万一生变/悔无及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县官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是男子 20 岁(成人)举行加冠仪式以后才取的。名和字没有什么关联。
B.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考中进士,一甲即 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C.咸平,年号。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名号。新皇帝登基常常会改元,明清以前一 个皇帝往往有多个年号。
D.起复,指封建时代官员遭父母丧,守丧尚未满期而应召赴任官职;也可泛指一般革职 官员重被起用,文中是前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恕为官清廉,精于吏治。他因自己家在洪州而辞去洪州通判之职,后改任澧州通判,到任后又揭发澧州官吏利用账簿欺上瞒下,投机图利的所有弊端。
B.真宗曾令陈恕奏报国库情况,陈恕因为担心陛下年轻,如知府库充实,会生奢侈之心 而迟报,此举颇受真宗赞许。
C.陈恕非常孝顺,事母尽心。母亲年老,他曾请求解官回家服侍,未被批准。当母亲死 后,他又因过度哀伤,不吃荤腥,以至于瘦弱不堪。
D.陈恕擅长识才,举贤任能。他为集贤殿学士、判院事时,就推荐当时被罢枢密使之职 的寇准,举荐他代替自己,真宗就任寇准为三司使。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恕行数日,果有诏,止令修完城堡、通导沟渎而已,营田之议遂寝。
(2)恕已病,犹勉强亲职,数月增剧,表求馆殿之职,获奉以济其贫。
2018-06-29更新 | 73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与党怀英同学,号辛、党。始筮仕,决以蓍,怀英遇,因留事金,弃疾得,遂决意南归。金主亮死,中原豪杰并起。耿京聚兵山东,称天平节度使。弃疾为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绍兴三十二年,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知潭州兼湖南安抚,盗连起湖、湘,弃疾悉讨平之。遂奏疏曰:夫民为国本,而贪吏迫使为盗,今年剿除,明年划荡,譬之木焉,日刻月削,不损则折。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之由,讲求弭盗之术,无徒恃平盗之兵。申饬州县以惠养元元为意有违法贪冒者使诸司各扬其职无徒按举小吏以应故事自为文过之地诏奖谕之。加右文殿修撰,差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时江右大饥,诏任责荒政。始至,榜通衢曰:闭籴者配,强籴者斩。次令尽出公家官钱银器,召官吏、儒生、商贾、市民、各举有干实者,量借钱物,逮其责领运籴,期终月至城下发粜。于是连樯而至,其直自减,民赖以济。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曰:均为赤子,皆王民也。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帝嘉之。尝谓: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北方之人,养生之具不求于人,是以无甚富甚贫之家。南方多末作以病农,而兼并之患兴,贫富斯不侔矣。故以名轩。弃疾尝同朱熹游武夷山,赋九曲棹歌。熹书克己复礼”“夙兴夜寐,题其二斋室。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

(节选自《宋史·辛弃疾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申饬/州县以惠养元元为意/有违法贪冒者/使诸司各扬其职/无徒按举小吏以应故事/自为文过之地/
B.申饬/州县以惠养元元为意/有违法贪冒者/使诸司各扬其职无徒/按举小吏以应故事/自为文过之地/
C.申饬州县/以惠养元元为意/有违法贪冒者/使诸司各扬其职/无徒按举小吏以应故事/自为文过之地/
D.申饬州县/以惠养元元为意/有违法贪冒者/使诸司各扬其职无徒/按举小吏以应故事/自为文过之地/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坎和离是八卦中的卦名,古人以周易为基础、用筮草等为工具进行占卦,认为八卦对应着自然现象,能够预测人的命运。
B.绍兴是南宋高宗赵构的年号,“绍兴三十二年”使用的是年号纪年法,《赤壁赋》中的“壬戌之秋”也是这种纪年方法。
C.末作在文中指商业。“农业为本,商业为末”是中国封建王朝基本的经济思想,其根本原因是封建时期的土地私有制度。
D.长短句本是一个诗体名词,南宋时长短句逐渐成为词的别名。苏轼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二人为豪放词派的代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辛弃疾决意南归并劝说耿京归顺南宋朝廷,表面看是辛弃疾受占卦的影响,实质体现了他决意抗金、收复失地的坚定信念。
B.在知潭州兼湖南安抚期间,辛弃疾平定了湖湘等地发生的盗乱后,就给皇帝提议,希望以民为本、约束官吏,避免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
C.辛弃疾比较了北方人和南方人的生产方式,认为南方的商业经济模式造成了贫富分化的社会现象,这充分体现了辛弃疾的均贫富思想。
D.辛弃疾同朱熹交好,在朱熹去世后门生故旧都避而不参加葬礼的情况下,辛弃疾前往吊唁,并颂扬朱熹是虽死犹生,必将名垂千古。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连樯而至,其直自减,民赖以济。
(2)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5.在处理“江右大饥”时,辛弃疾做了许多有益于缓解灾情的事情。而受到皇帝嘉奖(“帝嘉之”)最主要是因为什么事情?请指出并作简要分析。
2023-07-25更新 | 72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蒋芾字子礼,常州宜兴人,之奇曾孙。绍兴二十一年,进士第二人。孝宗即位,累迁起居郎兼直学士院。时宦者梁珂事上潜邸,挠权,尹穑论珂,与祠,芾缴奏罢之。

签书枢密院事,首奏加意边防,又奏:“拔将才行伍间,识其姓名,一旦披籍,可立取具。”除权参知政事、同知国用事。芾奏:“方今财最费于养兵,艺祖取天下,不过十五万人。绍兴初,外有大敌,内有巨寇,然兵数亦不若今日之多。近见陈敏勇汰三千人,戚方汰四千人,然多是有官人,与以外任,请券钱、添借给如故,是减于内而添于外,何益?又招兵耗蠹愈甚臣考核在内诸军每月逃亡事故常不下四百人若权停招兵一年有半俟财用稍足招丁壮不惟省费又得兵精。”上悟。

一日,因进呈边报,上顾芾曰:“将来都督非卿不可。”芾奏:“臣未尝经历兵间。”又奏:“方今钱谷不足,兵士不练,将帅与臣不相识,愿陛下更审思其人。”南郊礼毕,宰相叶颙、魏杞罢。芾采众论,参己见,为《筹边志》上之。

明年,拜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会母疾卒,诏起复,拜左仆射,芾力辞。有密旨欲今岁大举,手诏廷臣议,或主和,或主恢复,使芾决之。芾奏:“天时人事未至。”拂上意。服阕,除观文殿大学士、知绍兴府、提举洞霄宫。寻以言者论,落职,建昌军居住。期年,有旨自便。再提举洞霄宫,卒。

芾始以言边事结上知,不十年间致相位,终以不能任兵事受责,岂优于论议而劣于事功欤?

(选自《宋史·蒋芾传》,有删改)

[注]①潜邸:指天子即位前居住的宅第。②祠:官桐,官名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又招兵耗蠹愈甚/臣考核在内诸军/每月逃亡/事故常不下四百人/若权停招兵一年有半/俟财用稍足/招丁壮/不惟省费/又得兵精
B.又招兵耗蠹愈甚/臣考核在内诸军/每月逃亡事故/常不下四百人/若权停招兵一年有半/俟财用/稍足招丁壮/不惟省费/又得兵精
C.又招兵耗蠹愈甚/臣考核在内诸军/每月逃亡事故/常不下四百人/若权停招兵一年有半/俟财用稍足/招丁壮/不惟省费/又得兵精
D.又招兵耗意愈甚/臣考核在内诸军/每月逃亡/事故常不下四百人/若权停招兵一年有半/俟财用/稍足招丁壮/不惟省费/又得兵精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陛下,指宫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
B.南郊礼,文中指南郊祭祀天的典礼。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
C.宰相,文中指我国古代辅助君主掌管国事的最高官员。与“丞相”并非同一概念。
D.服阕,守丧期穿着丧服。古代礼制,父母去世,儿子应着丧服,并停止娱乐活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蒋芾不惧权贵,伸张正义。宦官梁珂曾经服侍过皇帝,挠乱正常的权力秩序,有人还提议给梁珂封官,蒋芾予以制止。
B.蒋芾熟知国情,关注军事。他认为当今军队过于庞大,耗费极多,有些地方对军队进行了削减,效果显著,他对此极为赞赏。
C.蒋芾虽有才干,但更自知。当皇帝准备给他施展军事才华的机会时,他认为自己没有真正率兵征战的经验,拒绝了皇帝。
D.蒋芾颇有主见,敢于直言。皇帝准备对敌人有所行动,便把群臣主和的或主战的议论给他裁决,他自有见解,违背了皇帝的意图。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拔将才行伍间,识其姓名,一旦披籍,可立取具。
(2)终以不能任兵事受责,岂优于论议而劣于事功欤?
2018-06-29更新 | 3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