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宋 > 苏轼(1037-1101)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13 题号:7975387
(一)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各题。

论项羽范增

苏轼

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归未至彭城,疽发背死。

苏子曰:增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其不早耳。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于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易》曰:“知其神乎?”《诗》曰:“相彼雨雪,先集维霰。”增之去,当羽杀卿子冠军时也。

陈涉之得民也,以项燕、扶苏。项氏之兴也,以立楚怀王孙心;而诸侯叛之也,以弑义帝。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未有义帝亡而增独能久存者也。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独遣沛公入关,而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以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非羽弑帝,则帝杀羽,不待智者而后知也。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此服从,中道而轼之,非增之意也。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是始矣。

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已七十,合则留,不合即去,不以此时明 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陋矣。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呜呼,增亦人杰也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赐骸骨:请求恩赐保全尸骨。B.恨:怨恨
C.几:事物的征兆D.矫杀:假冒君命杀人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增去善矣       卒以吾郡发愤一击
B.当羽杀卿子冠军时也     臣头今与璧俱碎柱矣
C.义帝之立       以其无礼于晋,贰于楚也
D.诸侯此服从        刘日薄西山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简要概述了范增令人唏嘘的结局,然后宕开一笔,横空提出疑问:范增离开项羽是正确的选择,但应该一早离开。
B.对于范增的离开时间,作者和所有人的意见一样,认为应该在项羽杀卿子冠军时,并通过引用《易经》和《诗经》上的话论证其正确性。
C.作者以陈胜、吴广短时间发展壮大和项羽叔侄的崛起为例,论证了道义的重要性,项羽矫诏杀死卿子冠军,是谋杀义帝的先兆,这和范增的想法相违背。
D.这篇文章虽然看似通篇讨论范增的去留,但范增的去留却处处要依据项羽的所作所为,所以看似论范增,实则论项羽。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5.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独遣沛公入关,而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以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
(2)中道而轼之,非增之意也。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周郎者乎?方破荆州,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方其破荆州,江陵 下:攻下
B.一世之雄也 固:本来
C.举匏尊以相属:致意,引申为“劝酒”
D.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适应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项是( )
A.方破荆州皆出于此乎
B.此非孟德之困周郎者乎 不拘
C.耳得而为声 皆在衽席
D.盖将自其变者观之 锲而不舍,朽木不折
3.下列分析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描绘了“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景象,意在抒发自己急欲建功立业的豪情。
B.选文第一段由赋赤壁的自然景物,转而赋赤壁的历史古迹,借客之口来回答箫声呜呜然的原因,从而感慨人生短促无常。
C.选文第二段作者从“变”与“不变”两个角度,对客之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了自己的见解,宽慰客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
D.文章既保留了传统赋体的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念。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2)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5.请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
蔺相如庭辱强秦之君而引车避廉颇廉颇以勇气闻诸侯而肉袒谢相如先公后私分弃前憾皆烈丈夫也
2019-11-01更新 | 8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真题
【推荐2】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书韩魏公黄州诗后                  苏轼
①黄州山水清远,土风厚善。其民寡求而不争,其士静而文,朴而不陋。虽阊巷小民,知尊爱贤者,曰:“吾州虽远小,然王元之、韩魏公,尝辱居焉。”以夸于四方之人。元之自黄迁蕲州,没于蕲,然世之称元之者,必曰黄州,而黄人亦曰“吾元之也”。魏公去黄四十余年,而思之不忘,至以为诗。
②夫贤人君子,天之所以遗斯民,天下之所共有,而黄人独私以为宠,岂其尊德乐道,独异于他邦也欤?抑二公与此州之人,有宿昔之契?不可知也。元之为郡守,有德于民,民怀之不忘也固宜。魏公以家艰,从其兄居耳,民何自知之? 《诗》云:“有斐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金锡圭璧之所在,瓦石草木被其光泽矣,何必施于用?
③奉议郎孙贲公素,黄人也,而客于公。公知之深,盖所谓教授书记者也。而轼亦公之门人,谪居于黄五年,治东坡,筑雪堂,盖将老焉,则亦黄人也。于是相与摹公之诗而刻之石,以为黄人无穷之思。而吾二人者,亦庶几托此以不忘乎?
1.第①段“吾元之也”与下文照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其中“吾”表达的情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②段写韩魏公为什么还要写王元之?
3.对第②段画线句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贤人君子所在之处,感染着当地的普通百姓。
B.道德高尚者的善行,感化了当地的奸佞小人。
C.贤人君子所在之处,给当地的百姓带来实惠。
D.品德高尚的显贵,受到当地普通百姓的爱戴。
4.第①、③段画线句中的两种“思”有何内在联系?
2011-01-14更新 | 544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吴、楚七国俱反,以诛错为名。上与错议出军事,错欲令上自将兵,而身居守。上问爰盎曰:“今吴、楚反,于公意何如?”对曰:“不足忧也,今破矣。”上问曰:“计安出?”盎对曰:“吴、楚相遗书,言高皇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削夺之地,以故反名为西共诛错,复故地而罢。方今计,独有斩错,发使赦吴、楚七国,复其故地,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于是上默然良久曰:“顾诚何如,吾不爱一人谢天下。”后乃使中尉召错,绐载行市。错朝衣,斩东市

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为将。还,见上。上问曰:“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为反数十岁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不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箝口不敢复言矣。”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之,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划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于是景帝喟然长息,曰:“公言善。吾亦恨之!”

(节选自班固《汉书》)

材料二:

夫以七国之强,而骤削之,其为变,岂足怪哉?错不于此时其身,为天下当大难之冲,而制吴楚之命,乃为自全之计,欲使天子自将而己居守。

当此之时,虽无袁盎,错亦未免于祸。何者?己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将。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是以袁盎之说,得行于其间。使吴楚反错己身任其危日夜淬砺东向而待之,使不至于累其君,则天子将恃之以为无恐,虽有百盎,可得而哉?

嗟夫!世之君子,欲求非常之功,则无务为自全之计。使错自将而讨吴楚,未必无功,惟其欲自固其身,而天子不悦,奸臣得以乘其隙。错之所以自全者,乃其所以自祸欤!

(节选自苏轼《晁错论》)

[注]①袁盎,就是爰盎。

1.材料二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使吴A楚反B错己C身任D其危E日夜淬砺G东向H而待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错衣朝衣”的第一个“衣”字的用法跟“乌鹊南飞”的“南”字的用法相同。
B.东市,刑场,本义东面的市场,汉代在长安东市处决死刑犯,故后泛指刑场。
C.捐,舍弃,与成语“捐弃前嫌”“细大不捐”的“捐”义相同。
D.间,指离间,与《鸿门宴》中“道芷阳间行”中的“间”词义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景帝先前很信任晁错,不但采纳了他削藩的建议,在七国发动叛乱后,汉景帝还跟晁错商议平叛的军事安排。
B.晁错忠心为国,为了消除诸侯对朝廷的威胁,力主削藩,而吴楚等七国却以此为借口发动叛乱,其实他们早已准备多年。
C.校尉邓公直言进谏,劝告汉景帝不要诛杀晁错,因为杀晁错不但是替诸侯报仇,还堵住了朝中忠臣直言进谏之路。
D.苏轼认为封地被削减,七国一定会发生叛乱,此时晁错如果能亲自率军队讨伐吴楚七国,是有可能取得胜利的。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之,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
(2)错之所以自全者,乃其所以自祸欤!
5.根据上述两则材料,简要概括错被杀的原因。
2023-11-30更新 | 10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