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战国 > 荀子(前313-前238)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47 题号:801648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甲】

劝学

《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𫐓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𫐓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乙】

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

[注]①螣(téng)蛇:古代传说中的一种能飞的神蛇。②鼯(shí)鼠:原作“梧鼠”,据《大戴礼记·劝学》改。鼯鼠能飞但不能飞上屋面,能爬树但不能爬到树梢,能游泳但不能渡过山谷,能挖洞但不能藏身,能奔跑但不能追过人,所以说它“五技而穷”。③“尸鸠在桑”六句:引诗见《诗经·曹风·鸬鸠》。仪,通“义”。

1.下列对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砺则利 就:接近,靠近。
B.而闻者彰:显现。
C.假舟楫者,非能也 水:游泳。
D.心如兮 结:结聚不散开。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
B.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
C.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
D.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
3.下列对甲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所讲的“学”,不仅指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还包括加强思想品德修养。
B.文章启示我们,说理并不排除生动性,方法之一就是运用比喻论证。
C.荀子认为,对“学”来讲,人的先天条件是决定因素,同时也需要后天的努力。
D.本文的论点是“学不可以已”,是从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等几个方面来论述的。
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
【知识点】 荀子(前313-前238) 其他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1)言者,以谕意也。言意相离,凶也。乱国之俗,甚多流言,而不顾其实,务以相毁,务以相誉,毁誉成党,众口熏无,贤不肖不分。此治国,贤主犹惑也,又况乎不肖者乎?惑者之患不自以为惑,故惑惑之中有晓焉,冥冥之中有昭焉。亡国之主不自以为惑,故与桀、纣、幽、厉皆也。然有亡者国,无二矣。

夫辞,意之表也。鉴其表而弃其意,悖。故古之人,得其意则舍其言矣。听言者言观意也,听言意不可知,其与桥言【1】

(取材于《吕氏春秋》)

注释:【1】桥言:乖戾之言。

(2)君子必辩。凡人莫不好言其所善,而君子为甚焉。是以小人辩,言险;而君子辩,言仁也。言非仁之中也,则其言不若其默也,其辩不若其也;言而仁之中也,则好言者上矣,不好言下也。故仁言大矣。起于上所以道于下,政令是也;起于下所以忠于上,谋救是也。故君子行仁也无厌。志好之,行安之,乐言之,故言君子必辩。小辩不如见端,见端不如本分。小辩而察,见端而明,本分而理,圣人、士君子之分具矣。

有小人之辩者,有士君子之辩者,有圣人之辩者。不先虑,不早谋,发之而当,成文而类,居错【1】迁徙,应变不穷,是圣人之辩者也。先虑之,早谋之,斯须之言而足听,文而致实,博而党【2】正,是士君子之辩者也。听其言则辞辩而无统,用其身则多诈而无功,上不足以顺明王,下不足以和齐百姓,然而口舌之均,噡唯则节,足以为奇伟偃却之,夫是之谓奸人之雄。圣王起,所以先诛也,然后盗贼次之。盗贼得变,此不得变也。

(取材于《荀子》)

注释:【1】居借:举措。【2】党:直言。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二                    道:主张、措施
B.其与桥言无             择:区别
C.其辩不若其          讷:言语迟钝
D.足以为奇伟偃却之   属:类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此治国                    听言者言观意也
B.贤主犹惑             故君子行仁也无厌
C.夫辞,意之表也       不好言下也
D.听言意不可知          非仁之中也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惑惑之中有晓焉
所以会在困惑之中悟出事物的道理
B.起于下所以忠于上,谋救是也
发起于下面用来效忠上面的,是建议补救
C.不先虑,不早谋
不能事先考虑,不能早做打算
D.口舌之均,噡唯则节
说起话来很动听,言谈或多或少很适当
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流言会造成社会的混乱,使人不能分辨贤人与不肖之才。
B.人的真实想法比言语表现重要,要注重言语背后的内涵。
C.能否辩小事,揭头绪、遵名分,是圣人和士君子的区别。
D.因为用心不同,君子善辩有益,小人善辩则容易迷惑人。
5.请结合上述两则材料,概述君子为什么要论辩。
2023-05-05更新 | 240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材料二: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B.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C.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D.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跬步,跨一脚为“跬”,跨两脚为“步”。引申至举步、迈步,也可形容极近的距离、数量极少等。
B.骐骥,与《马说》中“千里马”意思相同,都是指能日行千里的骏马。
C.十驾,用马拉车,一天叫做一驾,十驾就是积十天的路程。
D.仞,古代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引申义是测量深度。百仞,形容极广。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先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个观点,足见学习的意义重大。
B.“青”胜于“蓝”,“冰”寒于“水”,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过程,可以有所改变,有所提高,比喻任何人通过发愤学习,都能进步,甚至超越自我。
C.“登高之博见”“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者”“假舟楫者”,作者连用五个生活中的例子来设喻,从而论述学习方法的多样性。
D.作者以蚯蚓的“用心一”和螃蟹的“用心躁”进行对比,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才能获得成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5.材料二如何阐述道理?请简要说明。
2023-06-20更新 | 138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𫐓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荀子《劝学》)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彭端淑《为学》)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木直绳 中:合乎。B.君子非异也 生:同“性”,天性。
C.不人也 逮:及,达到。D.西蜀之南海 去:前往。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B.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C.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D.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4.彭端淑在文章最后把为学之人分成了四种类型,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概括。
2021-01-27更新 | 7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