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西晋 > 陈寿(233-297)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96 题号:814266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基,字伯舆,东莱曲城人也。少孤,与叔父翁居。翁抚养甚笃,基亦以孝称。年十七,郡召为吏,非其好也,遂去,入琅邪界游学。黄初中,察孝廉,除郎中。是时青土初定,刺史王凌特表请基为别驾,凌复请还。顷之,司徒王朗辟基,凌不遣。朗书劾州曰:“凡家臣之良,则升于公辅,公臣之良,则入于王职,是故古者侯伯有贡士之礼。今州取宿卫之臣,留秘阁之吏,所希闻也。”凌犹不遣。凌流称青土,盖亦由基协和之辅也。明帝盛修宫室,百姓劳瘁。基上疏曰:“臣闻古人以水喻民,曰‘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昔汉有天下,至孝文时唯有同姓诸侯,而贾谊忧之曰:‘置火积薪之下而寝其上,因谓之安也。’今寇贼未殄猛将拥兵检之则无以应敌久之则难以遗后当盛明之世不务以除患,若子孙不竞社稷之忧也。使贾谊复起,必深切于曩时矣。”

王肃著诸经传解及论定朝仪,改易郑玄旧说,而基据持玄义,常与抗衡。大将军曹爽请为从事中郎,出为安丰太守。郡接吴寇,为政清严有威惠,明设防备,敌不敢犯,加讨寇将军。昊尝大发众集建业,扬声驶入攻扬州。基曰:“昔孙权再至合肥,全琮出庐江,朱然寇襄阳,皆无功而还。今陆逊等已死,而权年老,内无贤嗣,中无谋主。权自出则惧内衅卒起,痈疽发溃;遣将则旧将已尽,新将来信。此不过欲补定支党,还自保护耳。”后权竟不能出。时曹爽专柄,风化陵迟,基著《时要论》以切世事。以疾征还,起家为河南尹,未拜,爽伏诛,基尝为爽官属,随例罢。景元二年,基薨,追赠司空,谥曰景侯。

(选自《三国志·魏书》,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寇贼未殄/猛将拥兵/检之/则无以应敌/久之/则难以遗后/当盛明之世/不务以除/患若子孙不竞/社稷之忧也/
B.今寇贼未殄/猛将拥兵检之/则无以应敌/久之则难以遗/后当盛明之世/不务以除/患若子孙不竟/社稷之忧也/
C.今寇贼未殄/猛将拥兵/检之则无以应敌/久之则难以遗后/当盛明之世/不务以除患/若子孙不竞/社稷之忧也/
D.今寇贼未殄/猛将拥兵检之/则无以应敌/久之则难以遗/后当盛明之世/不务以除患/若子孙不竞/社稷之忧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琅邪:山东省东南沿海地区的古老地名,历史上曾有琅邪邑(县)、琅琊国、琅琊郡等。
B.别驾:官名,汉代设置,州刺使的佐吏。刺史出巡边境时,别乘驿车随行,故称。
C.辟:征辟,汉代选官制度。征指皇帝下诏聘召,辟指公卿或州郡征调某人为掾属。
D.起家:就是“起于家”。“白手起家”指“创立事业”,文中“起家”指“布衣出身,接受官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基为官耿介,深受他人赏识。司徒王朗多次征召他不去,但他因辅佐王凌有功得到了青州士人的称赞。
B.王基体恤百姓,敢于谏言。魏明帝大兴土木使百姓劳苦,对此,他深感担忧,上书引用贾谊的话加以规劝。
C.王基刚正不阿,蔑视权贵。曹爽专制,导致国内风气败坏,他不畏强权,撰《时要论》加以讥讽。
D.王基有远见,擅长军事分析。东吴声称要攻打扬州,他认为孙权必定不会出兵。最后孙权果然没有出兵。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改易郑玄旧说,而基据持玄义,常与抗衡。
(2)权自出则惧内衅卒起,痈疽发溃;遣将则旧将已尽,新将未信。
【知识点】 陈寿(233-297) 史传文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郭嘉字奉孝,颍川阳瞿人也。初,北见袁绍,谓绍谋臣辛评、郭图曰:“夫智者审于量主,故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于遂去之或荐嘉。召见,论天下事。太祖曰:“使成大业者,必此人也。”嘉出,亦喜曰:“真吾主也。”表为司空军祭酒。太祖征吕布,三战破之,布退固守。时士卒疲倦,太祖欲引军还,嘉说太祖急攻之,遂禽布。孙策转斗千里,尽有江东,闻太祖与袁绍相持于官渡,将渡江北袭许。众闻皆惧,嘉料之曰:“策断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于匹夫之手。”策临江未济,果为许贡客所杀。从破袁绍,绍死,又从讨谭、尚于黎阳,连战数克。诸将欲乘胜遂攻之,嘉曰:“袁绍爱此二子,莫嫡立也。有郭图、逢纪为之谋臣,必交斗其间,还相离也。急之则相持,缓之而后争心生。不如南向荆州若征刘表者,以持其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定也。”太祖曰:“善。”乃南征。军至西平、谭、尚果争冀州。谭为尚军所败,走保平原,遗辛毗乞降。太祖还救之,遂从定邺。又从攻谭于南皮,冀州平。封嘉浦阳亭候。嘉深通有算略,达于事情。年三十八,自柳城还,疾笃,太祖问疾者交错。及薨,临其丧,哀甚,谓荀攸等曰:“诸君年皆孤辈也,唯奉孝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后事属之,西中年夭折,命也夫!”谥曰贞侯。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魏书十四》)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于是遂去之/
B.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于是遂去之/
C.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于是遂去之/
D.多端寡要处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于是遂去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公,名曰,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并制作礼乐,受孔子推崇,被儒家尊为圣人。
B.孤,先秦时同君王侯的自称。秦嬴政统一天下后,作出规定:“天子自称曰朕。”
C.江东,古指长江下游江南地区,古人习惯以东为左,以西为右,故江东又称“江左”。
D.嫡立,古代国君的一种继承制度,即在国君的众位儿子中间,按年龄长幼来定继承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嘉希望明主赏识,成就功名。他北上拜见袁绍时,认为袁绍只想效仿周公礼贤下士,却不知用人关键,于是离袁绍而去。
B.郭嘉洞察天下时势,颇有谋略。他的认识得到太祖的赏识,他还上表献计帮助太祖打败吕布,并适时提出加快进攻的战略,活捉吕布。
C.郭嘉具有前瞻眼光,善于识人。官渡之战,他预测孙策轻率而无防备,虽兵多但势弱,必死于匹夫之手,后果然被许贡派出的刺客杀害。
D.郭嘉善于审时度势,冷静应对。在连胜的情况下没有主张乘胜攻击,而是建议等到袁氏二子互相争斗背离之时再行攻击,太祖采纳其计,果然奏效。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智者审于量主,故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也。
(2)天下事竟,欲以后事属之,而中年夭折,命也夫!
2020-02-06更新 | 68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先主姓刘,讳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人,汉景帝子中山靖王胜之后也。少孤,与母贩履织席为业。年十五,母使行学。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灵帝末,除安喜尉。督邮以公事到县,先主求谒,不通,直入缚督邮,杖二百,解绶系其颈着马枊,弃官亡命。徐州牧陶谦病笃,谓别驾麋竺曰:“非刘备不能安此州也。”谦死,竺率州人迎先主,先主未敢当。下邳陈登谓先主曰:“今汉室陵迟,海内倾覆,立功立事,在于今日。”先主遂领徐州。曹公与袁绍相拒于官渡,先主说绍南连荆州牧刘表。曹公南征表会表卒子琮代立遣使请降先主屯樊不知曹公卒至至宛乃闻之遂将其众去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先主。比到当阳,众十余万,辎重数千两,日行十余里。或谓先主曰:“今虽拥大众,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先主曰:“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先主遣诸葛亮自结于孙权,与曹公战于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时又疾疫,北军多死,曹公引归。十六年,益州牧刘璋遥闻曹公将遣钟繇等向汉中讨张鲁,内怀恐惧。遣法正将四千人迎先主,先主将步卒数万人入益州。明年,曹公征孙权,权呼先主自救。先主乃从璋求万兵及资,璋但许兵四千,其余皆给半。璋敕关戍诸将文书勿复关通先主,先主大怒,进围成都数十日,璋出降。蜀中殷盛丰乐,先主置酒大飨士卒,有志之士无不竞劝。二十五年,魏文帝称尊号。或传闻汉帝见害,先主乃发丧制服,即皇常位于成都武担之南。章武元年夏四月,大赦,改年。三年春先主病笃,托孤于诸葛亮。夏四月癸已,先主殂于永安宫,时年六十三,谥曰昭烈皇帝。

(节选自《三国志·先主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曹公南征表/会表卒子琮代立遣使请降/先主屯樊/不知曹公卒至/至宛乃闻之/遂将其众去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先主
B.曹公南征表/会表卒子/琮代立/遣使请降先主/屯樊/不知曹公卒至/至宛乃闻之/遂将其众去/琮左右及别州人多归先主/
C.曹公南征表/会表卒/子琮代立/遣使请降/先主屯樊/不知曹公卒至/至宛乃闻之/遂将其众去/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先主/
D.曹公南征表/会表卒/子琮代立/遣使请降先主/屯樊/不知曹公卒至/至宛乃闻之/遂将其众去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先主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     
A.“辎重”是古代军事中的用语,指运输部队携带的军械、粮草、被服等物资,也指外出时携带的物资。
B.“成都”在古代又称“锦城”“锦官城”“蓉城”“天府”“巴蜀”,汉末益州的治所,三国时期蜀国的都城。
C.“元年”在文中指帝王改换年号的第一年。现代一般指某个事物或事件开始发生的时间。
D.“癸已”由天干第十个“癸”和地支第六个“已”组合,文中用来纪日;它的前面是“壬辰”,后面是“甲午”。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   
A.刘备少时家困,喜欢结交豪杰。他少年时丧父,与母亲通过织席贩履谋生;他不爱说话,能善待下人,喜怒不形于色,当地豪侠争着依附他。
B.刘备为人刚正,不满督邮傲慢。他在汉灵帝时曾任安喜县县尉,督邮到县,他前去拜见,却被督邮拒绝,就将督邮捆起来鞭打后,弃官而去。
C.刘备宅心仁厚、危时不弃百姓。曹操来攻,十余万人跟他逃难,有人劝说他应该舍弃众人,但他认为要成就大事必须以人为本,不能抛下百姓。
D.刘备进驻益州,却被刘璋猜忌。刘璋怕曹操来袭,遣人迎他入益州;后来曹操攻孙权,他向刘璋借兵马以自救,却遭刘璋阻挠,遂兵围成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可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虽拥大众,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     
(2)蜀中殷盛丰乐、先主置酒大飨士卒,有志之士无不竞劝。   
2020-11-22更新 | 33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十六年春正月,天子命公世子丕为五官中郎将,置官属,为丞相副。太原商曜等以大陵叛,遣夏侯渊、徐晃围破之。张鲁据汉中,三月,遣钟繇讨之。公使渊等出河东与繇会。

②是时关中诸将疑繇欲自袭,马超遂与韩遂、杨秋、李堪、成宜等叛。遣曹仁讨之。超等屯潼关,公敕诸将:“关西兵精悍,坚壁勿与战。”秋七月,公西征,与超等夹关而军。公急持之,而潜遣徐晃、朱灵等夜渡蒲阪津,据河西为营。公自潼关北渡,未济,超赴船急战。校尉丁斐因放牛马以饵贼,贼乱取牛马,公乃得渡。循河为甬道而南。贼退,拒渭口,公乃多设疑兵,潜以舟载兵入渭,为浮桥,夜,分兵结营于渭南。贼夜攻营,伏兵击破之。超等屯渭南,遣信求割河以西请和,公不许。九月,进军渡渭。

③超等数挑战,又不许;固请割地,求送任子,公用贾诩计,伪许之。韩遂请与公相见,公与遂父同岁孝廉,又与遂同时侪辈,于是交马语移时,不及军事,但说京都旧故,拊手欢笑。既罢,超等问遂:“公何言?”遂曰:“无所言也。”超等疑之。他日,公又与遂书,多所点窜,如遂改定者;超等愈疑遂。公乃与克日会战,先以轻兵挑之,战良久,乃纵虎骑夹击,大破之,斩成宜、李堪等。遂、超等走凉州,杨秋奔安定,关中平。诸将或问公曰:“初,贼守潼关,渭北道缺,不从河东击冯翊而反守潼关,引日而后北渡,何也?”公曰:“贼守潼关,若吾入河东,贼必引守诸津,则西河未可渡,吾故盛兵向潼关。贼悉众南守,西河之备虚,故二将得擅取西河;然后引军北渡,贼不能与吾争西河者,以有二将之军也。连车树栅,为甬道而南,既为不可胜,且以示弱。渡渭为坚垒,虏至不出,所以骄之也;故贼不为营垒而求割地。吾顺言许之,所以从其意,使自安而不为备,因畜士卒之力,一旦击之,所谓疾雷不及掩耳,兵之变化,固非一道也。”始,贼每一部到,公辄有喜色。贼破之后,诸将问其故。公答曰:“关中长远,若贼各依险阻,征之,不一二年不可定也。今皆来集,其众虽多,莫相归服,军无适主,一举可灭,为功差易,吾是以喜。”

④冬十月,军自长安北征杨秋,围安定。秋降,复其爵位,使留抚其民人。十二月,自安定还,留夏侯渊屯长安。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子”:指帝王、诸侯的嫡长子。“小子何莫学夫诗”中“小子”表现了孔子对百姓的歧视。“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中“二三子”是敬称。
B.“甬道”:是在两侧筑起墙垣以防劫夺的通道。“潼关”与“铁马秋风大散关”中“大散关”都是关防要隘,为兵家必争之地。
C.“孝廉”: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以任用官员的一种科目。词语本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后来,孝廉这个名称变成明朝、清朝对举人的雅称。
D.“点窜”:是涂改的意思。成语“文不加点”就是指文章一气写成,不用涂改,用来形容人文思敏捷,下笔成章。
2.下列对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征讨马超等将领叛乱时,马超屯守潼关,由于关西兵特别强悍,曹操命令各位将领只需坚守营垒,不要和叛军作战。
B.曹操西征,与马超隔关对垒,暗中派遣徐晃、朱灵二将在夜里渡过蒲阪津,据守黄河以西修建营垒,等待时机。
C.曹操采用贾诩的计策,假意答应马超割地、送人质的请求,与韩遂相见,主要是因为与韩遂是故交,感情深,马超却对韩遂生疑。
D.曹操答应马超割地的请求,是为了让马超放松警惕,趁机积蓄士兵的力量,最后让自己能够抓住机会一击成功。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校尉丁斐因放牛马以饵贼,贼乱取牛马,公乃得渡。
(2)若贼各依险阻,征之,不一二年不可定也。
(3)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4)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2019-01-24更新 | 4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