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西汉 > 司马迁(前145-前90)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87 题号:817033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章邯军棘原,项羽军漳南,相持未战。秦军数却,二世使人章邯。章邯恐,使长史欣请事。至咸阳,留司马门三日,赵高不见,有不信之心。长史欣恐,还走其军,不敢出故道。赵高果使人追之,不及。欣至军,报曰:“赵高用事于中,下无可为者。今战能胜,高必疾妒吾功;战不能胜,不免于死。愿将军孰计之。

赵将陈馀亦遗章邯书曰:“白起为秦将,南征鄢郢,北坑马服,攻城略地,不可胜计,而竟赐死。蒙恬为秦将,北逐戎人,开榆中地数千里,竟斩阳周。何者?攻多,秦不能尽封,因以法诛之。今将军为秦将三岁矣,所亡失以十万数,而诸侯并起滋益多。彼赵高素谀日久,今事急,亦恐二世诛之,故欲以法诛将军以塞责,使人更代将军以脱其祸。夫将军居外久,多内隙,有功亦诛,无功亦诛。且天之亡秦,愚智皆知之。今将军内不能直谏,外为亡国将,孤特独立而欲常存,岂不哀哉!将军何不还兵与诸侯为从,约共攻秦,分王其地,南面称孤;此孰与身伏斧质,妻子戮乎?”

章邯狐疑阴使候始成使项羽欲约约未成项羽使蒲将军日夜引兵渡三户军漳南与秦战再破之。项羽悉引兵击秦军纡水上,大破之。

章邯使人见项羽,欲约。项羽召军吏谋曰:“粮少,欲听其约。”军吏皆曰“善。”项羽乃与期洹水南殷墟上。已盟,章邯见项羽而流涕,为言赵高。项羽乃立章邯为雍王,置楚军中。使长史欣为上将军,将秦军为前行。

到新安。诸侯吏卒异时故徭使屯戍过秦中,秦中吏卒之多无状。及秦军降诸侯,诸侯吏卒乘胜多奴虏使之,轻折辱秦吏卒。秦吏卒多窃言曰:“章将军等诈吾属降诸侯。今能入关破秦,大善;即不能,诸侯虏吾属而东,秦必尽诛吾父母妻子。”诸将微闻其计,以告项羽。项羽乃召黥布、蒲将军计曰:“秦吏卒尚众,其心不服,至关中不听,事必危。不如击杀之,而独与章邯、长史欣、都尉翳入秦。”于是楚军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新安城南。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二世使人章邯             让:责备
B.愚智皆知之                 无:没有
C.妻子戮乎                    为: 被
D.秦中吏卒之多无状       遇:对待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章邯狐疑/阴使候始成/使项羽欲约/约未成/项羽使蒲将军日夜引兵渡/三户军漳南/与秦战/再破之
B.章邯狐疑/阴使候始成使项羽/欲约约/未成/项羽使蒲将军日夜引兵渡三户/军漳南/与秦战再/破之
C.章邯狐疑/阴使候始成使项羽/欲约/约未成/项羽使蒲将军日夜引兵渡三户/军漳南/与秦战/再破之
D.章邯狐疑/阴使候始成/使项羽/欲约/约未成/项羽使蒲将军日夜引兵渡三户/军漳南/与秦战/再破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将陈馀用白起、蒙恬功高而被害的前车之鉴劝说章邯投降项羽。
B.章邯因国内奸臣当道、二世昏聩而投诉无门,加重了疑惧。
C.项羽虽然数次大败章邯军队,但军中粮草不足,于是同意了章邯的请求。
D.秦兵投降项羽后,因被诸侯联军慢待、也担心在国内家人的安危而心生悔意。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战能胜,高必疾妒吾功;战不能胜,不免于死。愿将军孰计之。
(2)已盟,章邯见项羽而流涕,为言赵高。
【知识点】 司马迁(前145-前90)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荆轲者,卫人也。尝游榆次,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荆轲出。游于邯郸,鲁勾践与荆轲博,争道,鲁勾践怒而叱之,荆轲嘿而逃去。

荆轲既至燕,见太子,太子言之以谋秦计,轲不得已,遂应。于是燕太子丹尊荆卿为上卿,舍上舍。久,荆轲未有行意。太子丹乃请荆轲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轲曰:“微太子言,臣愿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奉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得有以报。”樊於期遂自刭。燕有勇士秦舞阳,年十三,杀人,人不敢视。乃令秦舞阳为副,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忼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遂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嘉为先言于秦王,秦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舞阳奉地图柙,以次进。至陛,秦舞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轲取图奏之,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袖绝。拔剑,剑长,操其室。荆轲逐秦王,秦王环柱走。群臣皆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荆轲也,秦王方环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以擿秦王,不中,中桐柱。秦王复击轲,轲被八创。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于是左右既前杀轲,秦王不怡者良久。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荆轲尝过榆次 游:游历
B.人不敢视 忤:逆,抵触
C.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荆轲也 提:携带
D.箕踞以骂曰 箕踞:两腿张开,坐于地,如同簸箕。以示轻蔑对方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久,荆轲未有行意     未发,太子迟之
B.臣得有以报     遂收盛樊於期之首
C.秦王环柱     于是荆轲遂就车
D.欲生劫之   乱易整,不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写荆轲遭盖聂和鲁勾践的怒目、怒叱,都不计较,这和《史记》中叙述韩信受胯下之辱的故事一样,意在表现他们“含羞忍耻丈夫事,一朝之愤非良图”的励志精神。
B.“易水送别”一段,作者先用送行人的穿着、再以音乐营造了凄婉苍凉与悲壮的送别氛围。
C.“廷刺秦王”一段以密集的动词、形容词渲染生死搏斗的激烈场面,语句简短,节奏急促,从而使内容的表达和艺术的表现力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D.在秦国大军压境的危机面前,荆轲基于对祖国的热爱,对秦国入侵者的仇恨,义无反顾地为燕太子丹充当刺客,这种急人之难、扶助弱小、不畏强暴的精神是非常感人的。
4.将文言文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微太子言,臣愿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3)至陛,秦舞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2017-11-22更新 | 294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非见韩之削弱,数以书诔韩王,韩王不能用。于是韩非疾治国不务修明其法制,执势以御其臣下,富国强兵而以求人任贤,反举浮淫之蠹而加之于功实之上。以为儒者用文乱法,而者以武犯禁。宽则宠名誉之人,急则用介胄之士。今者所养非所用,所用非所养:悲廉直不表于邪枉之臣,观往者得失之变,故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十余万言。然韩非知说之难,为《说难》书甚具,终死于秦,不能自脱。

人或传其书至秦。秦王见《孤愤》《五蠹》之书,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李斯曰:“此韩非之所著书也。”秦因急攻韩。韩王始不用非,及急,乃遣非使秦。秦王惊之,未信用。李斯、姚贾害之。毁之曰:“韩非,韩之诸公子也。今王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妇之此自遗患也不如以过法诛之。”秦王以为然,下吏治非。李斯使人遗非药,使自杀。韩非欲自冻,不得见。秦王后悔之,使人救之,非已死矣。

申子、韩子皆著书,传于后世,学者多有。余独悲韩子为《说难》而不能自脱耳。太史公①曰: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礉确少恩。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

(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有删改)


[注]①太史公:司马迁。②礅(礉):苛刻。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王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遗患也/不如 以过法诛之
B.今王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遗患也/不如 以过法诛之
C.今王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遗患也/不如 以过法诛之
D.今王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遗患也/不如 以过法诛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法术,文中指商鞅重“法”,申不害重“术”,都不够完善,韩非主张两者兼用,后指法家之学。
B.儒者,尊崇孔子创立的儒学学说、通习儒家经书的人。汉代以后泛指读书人。
C.侠,文中指扶弱抑强、见义勇为的人,他们因好名声被官府封官,称为“侠客”。
D.老子,我国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非贵族出身,学识超群。他是韩国的贵族子弟,有口吃的缺陷,不善言语表达,但才干出众,连李斯都自认为学识比不上韩非。
B.韩非洞察世事,著书立说。他悲叹廉洁正直的人不被邪曲奸枉之臣接纳,考察了古往今 来的得失变化,所以写了《孤愤》等十万多字的著作。
C.韩非才华横溢,受到赏识。有人把他的著作传到秦国。秦王见到《孤愤》等,很赞赏,听说是韩非所写,秦王立即攻打韩国,终于见到了韩非。
D.韩非遭人诋毁,令人惋惜。李斯和姚贾在秦王面前诋毁韩非,秦王派人毒死了韩非。司马迁悲叹韩非的命运,对韩非的遭遇充满了惋惜之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见韩之削弱,数以书谏韩王,韩王不能用。
(2)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
2020-01-01更新 | 121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选自《鸿门宴》)

(乙) 沛公之从雒阳南出轩辕。良引兵从沛公。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晓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成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怒。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汉六年正月,封功臣。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高帝,后八年卒,为文成侯。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B.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C.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D.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侯,古爵位名,为春秋时期五等爵的第三等,比“伯”低一等。《烛之武退秦师》中晋侯比秦伯低一等。
B.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帝、太宗。
C.崩,古代称帝王或王后死叫“崩”,称诸侯或大官死叫“薨”,称大夫死叫“卒”,“卒”后为死亡的通称。
D.谥,封建时代在人死后根据其生前事迹评定褒贬给予的称号,称为谥或谥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邦能言善辩,善于应变。(甲)文中,他面对危情,既惊呼“为之奈何”,虚心请教,又将自己的错误推到别人头上,接着又低声下气地拉拢项伯,使项伯为他所用,进而使局势出现转机。
B.刘邦善于用人,虚心纳谏。当他听到项羽要击破他时,能虚心向谋士请教,采纳建议,热情款待项伯,约为婚姻。
C.张良足智多谋,胸有韬略。面对故人报信,他处变不惊,从容应对;他计败峣下秦军,又说汉王授印于韩信,解除为难,为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
D.张良为人精明。(甲)文中,他深知刘邦肺腑,提出见解,能够剖析利害,启发刘邦醒悟而予以采纳;在(乙)文中,他献计刘邦,利诱秦朝将领,从而没费一兵一卒,一举拿下咸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
2020-02-29更新 | 4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