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春秋 > 孔子(前551-前479)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212 题号:824879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①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以上“学而”篇)

②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③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以上“为政”篇)

④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无憾。”颜渊曰:“愿无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以上“公冶长”篇)

⑤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⑥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以上“雍也”篇)

⑦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贵,我如浮云。”

⑧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以上“述而”篇)

⑨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不敏,请事斯语矣。”

(以上“颜渊”篇)

⑩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成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以上“季氏”篇)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事而慎于言       敏:敏捷、勤快
B.愿无善,无施劳       伐:攻打、讨伐
C.君子荡荡              坦:开朗、直率
D.天下仁焉        归:称许、赞许
2.下列各句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与朋友共敝之无憾            秦王还柱
B.不义而富       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C.我如浮云       天下莫柔弱
D.曲肱而枕          虽有舟舆,无所乘
3.最能体现《论语》核心思想是“仁”的一组是
①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③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④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⑤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⑥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③④⑤⑥D.①③④⑥
4.下面有关文段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第①则,讲的是好学的态度、表现与要求告诉我们要好学、乐学更要有好的方法,要学业精通,就必须勤奋。
B.第④则,写孔子和两个学生以育“志”为题,讨论怎样做人、处理人际关系;孔子处理“老、中、青”三代人际关系的原则,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C.第⑦则,告诉我们追求吃穿享受很容易导致不义的行为。私欲的极度膨胀,必然要与他人争夺有限物质资源,必然要想方设法为满足私欲而大行不义之事。
D.第⑩则,孔子从人生的三个阶段,强调了要规范自己的言行:少年戒女色;壮年要成熟稳重,做事情要用理智,要三思而后行;老年要淡泊,不可以贪婪。
5.翻译下列句子
(1)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管仲桓公,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叛。管仲死,竖习、易牙、开方用,桓公薨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讫简公,齐无宁岁。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何则?竖习、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桓公也。顾其使桓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仲之疾也,公问之相。当是时也,吾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

呜呼!仲以为桓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桓公声不绝于耳,色不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庆矣。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桓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虽桓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呜呼!仲可谓不知本者矣!因桓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夫何患三子者?

吾观史䲡,以不能进蘧伯玉而退弥子瑕,故有身后之谏;萧何死,举曹参以自代。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彼管仲者,何以死哉?

(节选自苏洵《管仲论》)

二、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节选自《论语·宪问》)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
B.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
C.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
D.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何且死”与“臣死且不避”(《鸿门宴》)两句中的“且”字含义不同。
B.“色不绝于目”与“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两句中的“绝”字含义不同。
C.“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与“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两句中的“微”字含义相同。
D.“管仲相桓公”与“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两句中的“相”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文中第一段概言管仲生前强齐之功和死后齐乱之祸。认为管仲生前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使齐国富强,诸侯不敢反叛;但是管仲死后齐国陷入祸乱。
B.苏洵认为,齐国之乱,祸由管仲。桓公固然有责,但由于管仲临终未能荐贤,齐桓公后来任用竖刁、易牙、开方而导致国家祸乱。
C.苏文强调要选贤举能防止奸佞当国。援引春秋卫国大夫史䲡和汉丞相萧何临殁举荐贤才为例证,说明大臣能否荐贤,关系国家兴亡。
D.子贡认为管仲没有以身殉主,不能算是行仁义的人。孔子批评了他,认为管仲不是死守小节,而是辅佐桓公建功立业,使百姓受益。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
(2)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5.文本中苏洵认为管仲的过失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2023-06-21更新 | 47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本一: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注】①东蒙:山名,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南。②费():季氏的私邑,在今山东费县。

文本二: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选自《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三处答案按顺序分别对应答题卡上的答案标号涂黑。
既A来B之C则D安E之F今G由H与I求J也K相L夫M子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稷。“社”指谷神,“稷”指土地神。古时君主每年都要祭祀五谷神和土地神。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
B.夫子,古时对男子的尊称,也可指学者或老师。材料一的“夫子”是指季氏,材料二则是孔子学生对他的尊称。
C.萧墙,面对国君宫门的小墙。一名“塞门”,又称“屏”。臣至此屏,便会肃然起敬,萧通“肃”。这里比喻内部。
D.会同,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通称。“会”,是指诸侯在非规定时间朝见天子。“同”,是指诸侯一起朝见天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通过写孔子谴责季氏讨伐颛臾的做法,明确表达了孔子反对武力征伐,主张“仁者爱人”的政治思想。
B.材料一第二段中,孔子通过引用与拟人的修辞对企图推卸攻打颛臾责任的冉有进行批驳:在其位就要谋其政,失职就要追究责任。
C.材料二孔子“哂由”既有子路“率尔而对”的因素,也有子路在治国方略中将“方”置于“勇”后的原因。
D.《季氏将伐颛臾》写出了孔子对弟子爱深言切的一面,而《侍坐》写出了孔子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一面。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2)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3)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5.孔子认为季氏讨伐颛臾是错误的,理由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2023-10-04更新 | 785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节选自《论语·为政》《论语·先进》《论语·学而》)

材料二: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已。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暱,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颖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洩洩!”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颖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节选自《左传·隐公元年》)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相应答案标号填在括号内。
小A人B有C母D皆E尝F小G人H之I食J矣K未L尝M君N之O羹P请Q以R遗S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间,指非难、批评、挑剔。与《过秦论》中“蹑足行伍之间”的“间”意思不相同。
B.诸,兼词,“之于”的合音,与《苏武传》中的“召诸贵人议”的“诸”字相同。
C.书,是指《春秋》,《诗》是指《诗经》,这两部书和《左传》都是儒家经典著作。
D.黄泉,是指人死后所居之地。此处的“黄泉”和《孔雀东南飞》中的“黄泉共为友”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告诫大家,孝敬父母,不但要承担着赡养父母的义务,还要有充分的敬爱之心。他的弟子有子认为,为人孝悌,就少犯上作乱。
B.“庄公寤生,惊姜氏”为后文埋下了伏笔,即姜氏对庄公厌恶,对共叔段偏心溺爱,并屡屡为之争得利益,最后串通一气,想共同攻打庄公。
C.作者承继“春秋笔法”,直接表明作者对人物的褒贬倾向,突出了姜氏的不公平,共叔段的不本分,庄公的不作为。
D.庄公听从了颖考叔的建议,与武姜修复了母子关系,这一事件体现出颖考叔的大爱,可以推广孝道,影响他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2)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
5.“孝”“悌”二字,自古以来就连在一起使用,对父母孝敬,对兄弟友爱,这是人性的自然流露。结合两则材料,请简要谈谈你对“孝悌”的看法。
2023-07-28更新 | 9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