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西晋 > 陈寿(233-297)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67 题号:832213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吉茂字叔畅,冯翊池阳人也,世为著姓。好书,不耻恶衣恶食,而耻一物之不知。建安初关中始平茂与扶风苏则共入武功南山隐处精思数岁州举茂才除临汾令居官清静吏民不忍欺。转为武德侯庶子。二十二年,坐其宗人吉本等起事被收。先是科禁内学及兵书,而茂皆有,匿不送官。及其被收,不知当坐本等,顾谓其左右曰:“我坐书也。”会钟相国证茂、本服第已绝,故得不坐。后以茂为武陵太守,不之官。转酂相,以国省,拜议郎。景初中病亡。自茂修行,从少至长,冬则被裘,夏则短褐,行则步涉,食则茨藿,臣役妻子,室如悬磬。其或馈遗,一不肯受。虽不以此高人,亦心疾不义而贵且富者。先时国家始制九品,各使诸郡选置中正,差叙自公卿以下,至于郎吏,功德材行所任。茂同郡护羌校尉王琰,前数为郡守,不名为清白。而琰子嘉仕历诸县,亦复为通人。嘉时还为散骑郎,冯翊郡移嘉为中正。嘉叙茂虽在上第,而状甚下,云:“德优能少。”茂愠曰:“痛乎,我效汝父子冠帻劫人邪!”初,茂同产兄黄,以十二年中从公府掾为长陵令。是时科禁长吏擅去官,而黄闻司徒赵温薨,自以为故吏,违科奔丧,为司隶钟繇所收,遂伏法。茂时为白衣,始有清名于三辅,以为兄坐追义而死,怨怒不肯哭。至岁终,繇举茂。议者以为茂必不就,及举既到而茂就之,故时人或以茂为畏繇,或以茂为髦士也。

(选自《三国志•吉茂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建安初/关中始平/茂与扶风苏则共入武功南山隐处/精思数岁/州举茂才/除临汾令/居官清静吏民/不忍欺/
B.建安初/关中始平茂与扶风苏则/共入武功南山/隐处精思数岁/州举茂才/除临汾令/居官清静/吏民不忍欺/
C.建安初/关中始平/茂与扶风苏则共入武功南山/隐处精思数岁/州举茂才/除临汾令/居官清静/吏民不忍欺/
D.建安初/关中始平茂与扶风苏则/共入武功南山隐处/精思数岁/州举茂才/除临汾令/居官清静/吏民不忍欺/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茂才,即秀才,汉代推举人才的科目之一。明清时代科举考中的秀才有时也沿用此名,也可以解释为优秀的人才。
B.庶子,官名,掌管诸侯、卿大夫的庶子教育事务,晋以后为太子官属。也指妾生的儿子或者正妻所生的长子以外的儿子。
C.辅,指京城附近的地区。三辅,汉景帝、汉武帝时,京畿官左内史、右内史、主爵都尉共同治理长安,所辖地区就是三辅。
D.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中正,就是掌管对某一地区人物进行品评的负责人,从中央官员中选举产生。
3.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吉茂出身名门望族,喜欢读书,曾私藏有内学及兵书,他将这些违反当时条律禁令的书藏匿起来,没有交官。
B.吉茂很注意修身养性。他一生修行,吃穿粗陋不讲究,行则徒步无所谓,有人赠送财物一律不收,也非常痛恨那些不义之士。
C.吉茂识时务,哥哥吉黄被钟繇杀了,他很愤怒。等到他被钟繇举荐时,他仍然赴任并因此留下了争议。有人说他怕钟繇,有人说他是俊杰。
D.吉茂为官清净,无为而治。他操行纯洁,没有污点,不忍心去欺负吏民百姓,当时王嘉虽然把他评在上等,却认为他外貌丑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2)虽不以此高人,亦心疾不义而贵且富者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贾诩字文和,武威姑臧人也。少时人莫知,唯汉阳阎忠之,谓贾诩有良、平之奇。察孝廉为郎,疾病去官,西还至汧[注],道遇叛氐,同行数十人皆为所执。诩曰:“我段公外孙也,汝别埋我,我家必厚赎之。”时太尉段颎,昔久为边将,威震西土,故诩假以惧氐。氐果不敢害,与盟而送之,其余悉死。诩实非段甥,以济事,咸此类也。

袁绍围太祖于官渡,太祖粮方尽,问诩计焉出,诩曰:“公明胜绍勇胜绍用人胜绍决机胜绍有此四胜而半年不定者但顾万全故也必决其机须臾可定也”太祖曰:“善。”乃并兵出,围击绍三十余里营,破之。绍军大溃,河北平。太祖领冀州牧,徙诩为太中大夫。

建安十三年,太祖破荆州,欲顺江东下。诩谏曰:“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着,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土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太祖不从,军遂无利。太祖后与韩遂、马超战于渭南,超等索割地以和,并求任子。诩以为可伪许之。又问诩计策,诩曰:“离之而已。”太祖曰:“解。”一承用诩谋。卒破遂、超,诩本谋也。

是时,文帝为五官将,而临菑侯植才名方盛,各有党与,有夺宗之议。文帝使人问诩自固之术,诩曰:“愿将军恢崇德度,躬素士之业,朝夕孜孜,不违子道,如此而已。”文帝从之,深自砥砺。太祖尝屏除左右问诩,诩嘿然不对。太祖曰:“与卿言而不答,何也?”

诩曰:“属适有所思,故不即对耳。”太祖曰:“何思?”诩曰:“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太祖大笑,于是太子遂定。

诩自以非太祖旧臣,而策谋深长,惧见猜嫌,阖门自守,退无私交,男女嫁娶,不结高门,天下之论智计者之。

(节选自《三国志·贾诩传》,有删改)

[注]汧(qiān):千河的古称,源出甘肃省。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公明胜绍/勇胜绍/用人胜绍/决机胜/绍有此四胜而半年不定者/但顾万全/故也必决其机/须臾可定也/
B.公明胜绍/勇胜绍/用人胜绍/决机胜/绍有此四胜而半年不定者/但顾万全故也/必决其机/须臾可定也/
C.公明胜绍/勇胜绍/用人胜绍/决机胜绍/有此四胜而半年不定者/但顾万全/故也必决其机/须臾可定也/
D.公明胜绍/勇胜绍/用人胜绍/决机胜绍/有此四胜而半年不定者/但顾万全故也/必决其机/须臾可定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时人莫知,唯汉阳阎忠     异:认为不同一般
B.以济事,咸此类也                  权:暂且,暂时
C.文帝从之,深自砥砺                  砥砺:磨砺,磨炼
D.天下之论智计者                  归:归附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贾诩处事灵活,通达善变。他因病辞官返乡途中,被叛变的氐人抓获,同行的人都被杀死,唯独他打出外祖父的旗号,使氐人不但不敢害他,反而送他回去。
B.贾诩谋略高深,算无遗策。他先建议太祖假意答应韩遂、马超“割地质子”的要求,然后又提出“离间”的策略,帮助太祖打败韩遂、马超。
C.贾诩审时度势,善于讽谏。在曹丕和曹植争王位继承权时,他借袁绍和刘表的悲剧暗示曹操不宜废长立幼,坚定了曹操立曹丕为太子的决心。
D.贾诩低调处世,明于自保。贾诩认为自己不是太祖的旧臣,恐怕被猜疑,于是闭门自守;私下里不结交大臣;子女娶嫁,不攀高门大户。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土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
(2)愿将军恢崇德度,躬素士之业,朝夕孜孜,不违子道,如此而已。
2019-06-19更新 | 136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始举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济南,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忤诸常侍,以为强豪所忿,恐致家祸,故以病还。

官之后,年纪尚少,顾视同岁中,年有五十,未名为老,内自图之,从此却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与同岁中始举者等耳。故于谯东五十里筑精舍,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绝宾客往来之望,然不能得如意。

而遭董卓之难,兴义兵。是时合兵能多得耳,然常自损,不欲多之。所以然者,兵多意盛,与强敌争,倘更为祸始。故汴水之战数千,后还到扬州更募,亦复不过三千人。此其本志有限也。

后领兖州,破降黄巾三十万众。又袁术僭号于九江,下皆称臣。后孤计禽其四将,获其人众,遂使术穷亡解沮,发病而死。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幸而破绍,枭其二子。又刘表自以为宗室,包藏奸心,乍前乍却,以观世事,据有荆州。孤复定之,遂平天下。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

然欲孤便尔委捐所典兵众,以还执事,归就武平侯国,实不可也。何者?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江湖未静,不可让位;至于邑土,可得而辞。今上还阳夏、柘、苦三县户二万,但食武平万户,且以分损谤议,少减孤之责也。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官之后          去:离开
B.董卓之难       值:正赶上
C.兴义兵          举:发动
D.恐己离兵       诚:真诚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孤:古代王侯自谦之称。曹操当时任丞相,封武平侯,故自称孤。
B.孝廉:汉代开始,地方长官按期向中央推举人才,分孝廉、贤良、方正等科目。
C.僭号:一是指冒用帝王的称号,二是指超越本分的封号。在这里是第二个意思。
D.执事:指管事的人。有时不直接称对方,而称执事,表示尊敬对方,可译为“您”。在本文中指管事的人。
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操一直以来的志愿是做一个好太守,好好搞政治教化来建立名誉,因此他在济南革除弊政,公正地选拔、推荐官吏,却因豪强权贵的嫉恨怕家人受累而辞官。
B.曹操辞官还乡后,在谯县东面五十里的地方建了一栋书房,准备秋夏时读书,冬春时打猎,曾一度产生老于荒野、断绝与宾客交往的念头。
C.收编了黄巾军的三十多万人后,曹操先后打败了袁绍、袁术和刘表,自己当上了宰相。他认为,作为臣子,显贵至极,这已超过了他原来的愿望。
D.曹操主动提出辞退三县的封地,但绝不放弃兵权。他这样做,既是为子孙打算,考虑到自己放弃了兵权会遭到别人的谋害,又考虑到自己垮台后国家会有颠覆的危险。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汴水之战数千,后还到扬州更募,亦复不过三千人。此其本志有限也。
(2)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
2019-10-10更新 | 58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崔琰字季圭,清河东武城人也。少朴讷,好击剑,尚武事。年二十三,乡移为正,始感激,读《论语》、韩诗。至年二十九,乃结公孙方等就郑玄受学。学未期,徐州黄巾贼攻破北海,时谷籴县乏,玄罢谢诸生。琰既受遣,而寇盗充斥,西道不通。自去家四年乃归,以琴书自娱

大将军袁绍闻而辟之。时士卒横暴,掘发丘陇。琰谏曰:“昔孙卿有言:‘士不素教,甲兵不利,虽汤武不能以战胜。’今道路暴骨,民未见德,宜敕郡县掩骼埋胔,示憎怛之爱,追文王之仁。”绍以为骑都尉。后绍治兵黎阳次于延津琰复谏曰天子在许民望助顺不如守境述职以宁区宇绍不听遂败于官渡

太祖破袁氏,领冀州牧,辟琰为别驾从事,谓琰曰:“昨案户籍,可得三十万众,故为大州也。”琰对曰:“今天下分崩,九州幅裂,二袁兄弟亲寻干戈,冀方蒸庶暴骨原野。未闻王师仁声先路,存问风俗,救其涂炭,而校计甲兵,惟此为先,斯岂鄙州士女所望于明公哉!”太祖改容谢之。于时宾客皆伏失色。

太祖征并州,留琰傅文帝于邺。世子仍出田猎,变易服乘,志在驱逐。琰书谏曰:“盖闻盘于游田,《书》之所戒,鲁隐观鱼,《春秋》讥之。世子宜遵大路,慎以行正,思经国之高略。唯世子燔翳捐褶①,以塞众望,不令老臣获罪于天”。

太祖为丞相,琰复为东西曹掾属徵事。魏国初建,拜尚书。时未立太子,临淄侯植有才而爱。太祖狐疑,以函令密访于外。惟琰露板答曰:“盖闻春秋之义,立子以长,加五官将②仁孝聪明,宜承正统。琰以死守之。”植,琰之兄女婿也。太祖贵其公亮,喟然叹息,迁中尉。

(节选自《三国志·崔琰列传》)


注:①翳,华盖。褶:骑服。②五官将,指五官中郎将,曹丕时任此职。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后绍治兵黎阳 / 次于延津 / 琰复谏曰 / 天子在许 / 民望助顺 / 不如守境述职 / 以宁区宇 / 绍不听 / 遂败于官渡 /
B.后绍治兵黎阳 / 次于延津 / 琰复谏曰 / 天子在 / 许民望助顺不如守境 / 述职以宁区宇 / 绍不听 / 遂败于官渡 /
C.后绍治兵 / 黎阳次于延津 / 琰复谏曰 / 天子在许 / 民望助顺 / 不如守境述职 / 以宁区宇 / 绍不听 / 遂败于官渡 /
D.后绍治兵 / 黎阳次于延津 / 琰复谏曰 / 天子在 / 许民望助顺不如守境 / 述职以宁区宇 / 绍不听 / 遂败于官渡 /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帝王庙号,多为创基立业者,常见于开国皇帝,也有为其先人追授者。
B.别驾,汉朝设置的州刺史佐吏。刺史出巡辖境时,别乘一车随行,因而得名。
C.《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与《诗》《书》《礼》《乐》合称为“五经”。
D.露板,亦作“露版”,这里指不缄封的奏章。文中意在说明崔琰的公正无私。
3.下列对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崔琰能文能武,才华出众。年少时喜爱击剑,热衷武事。长大后,他发奋读书,研读《论语》、韩诗,后随名师学习,战乱发生后才被迫中止。
B.崔琰刚直敢言,体恤民生。曹操占据冀州后,先考察户籍,计算军队数量。崔琰指责他不关心民生疾苦,辜负了百姓的期望,曹操向他道歉。
C.崔琰尽职尽责,忠于职守。他告诫曹丕不要沉溺于个人享乐,而应遵循正道,端正言行,思考治国的道理,毁弃游乐的东西,不要让大家失望。
D.崔琰做事公正,不徇私情。虽然曹操内心已经认定曹植为太子,可崔琰依然坚持礼制要求,公开建议曹操让曹丕继承正统,为此甚至不惜一死。
4.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琰既受遣,而寇盗充斥,西道不通。自去家四年乃归,以琴书自娱。
(2)太祖征并州,留琰傅文帝于邺。世子仍出田猎,变易服乘,志在驱逐。
2019-06-26更新 | 10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