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 纳兰性德(1655-1685)
题型:古代诗歌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60 题号:8410078

菩萨蛮

纳兰性德

朔风吹散三更雪,倩魂犹恋桃花月【注】。

梦好莫催醒,由他好处行。

无端听画角,枕畔红冰薄。

塞马一声嘶,残星拂大旗。


【注】桃花月:农历二月,代指与妻子在一起的青春时光。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从字数的角度看,词的体式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依据这个规则,可以判断这首词就属于小令。
B.这首词描述的是北方边塞之地,由朔风、雪、画角、塞马等意象可知,这些意象营造出荒凉苦寒的氛围。
C.由“三更”到“残星”,即半夜到天欲曙,词人因边塞动荡不安,不能施展抱负而失眠,甚至流泪。
D.本词的最后两句,运用视听结合、以景结情等艺术手法,突显了边塞特征,意境苍凉而又不失刚劲。
2.这首词的上阕主要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请简要赏析。

相似题推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A.上片写大队人马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向山海关方向进发。
B.下片写塞外风狂雪骤,而这连绵不绝的风雪聒噪声在故乡是没有的。
C.整首词表达了征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意。
D.“夜深千帐灯”是以乐景衬伤情,万家灯火勾起了征人愁肠百转的思乡之情。
2018-06-04更新 | 63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蝶恋花

[清]纳兰性德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都成玦。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


[注]①这个典故出自《世说新语》。荀粲之妻冬天高烧病重,全身发热难受,荀粲为了给妻子降温,脱光衣服站在大雪中,等身体冰冷时回屋给妻子降温。②无那:无可奈何。
1.从题材看,这首词属于_______。上阕“昔昔都成玦”句,用“玦”来比喻_______
2.这首词的下阕是如何表达哀念的?请结合诗句分析。
2020-10-07更新 | 72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南乡子·秋暮村居

【清】纳兰性德

红叶满寒溪,一路空山万木齐。试上小楼极目望,高低。一片烟笼十里陂。

吠犬杂鸣鸡,灯火荧荧归路迷。乍逐横山时近远,东西。家在寒林独掩扉。


【注】①荧荧:灯光闪烁之貌。元吴师道《桐庐夜泊》:“灯光隐见隔林薄,湿云闪露青荧荧。”
1.下列对本诗歌的理解,错误的两项是
A.齐,布列整齐之意。一路行来,但见空谷寂静,遍山林木整齐布列。一个“齐”字,写出了木叶尽脱,山林空阔的暮秋山景。境界阔大,很有气势。
B.“试上小楼极目望”诗人眼中的景象很分明:有池塘,有水边或者水岸,有山坡或者斜坡,为下一个层次的推出,提供了极佳的背景。
C.“吠”、“鸣”声把词人从远处拉到了眼前,但是这“鸡鸣狗吠”,并不是这种现实情状,词人把它当作一种情趣的寄托,一种精神的追求。
D.这“东西”是“东方与西方”和“东边与西边”的空间方位,这个远山变幻而柴扉“独掩”层面的画意,表明词人需要的是“独掩”的与世隔绝那份淡定。
E.全词以轻灵浑朴的笔调描绘出村野田园的风光情趣,读之犹如欣赏一幅优美安详,恬淡静谧的水墨山水画。景象由近及远,层次分明,动静相间,有声有色。
2.这首词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018-02-14更新 | 6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