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南宋 > 其他南宋作家
题型:古代诗歌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297 题号:8697959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岩居僧

赵师秀

开扉在石层,尽日少人登。

一鸟过寒木,数花摇翠藤。

茗煎冰下水,香炷佛前灯。

吾亦逃名者,何因似此僧?

1.下列对全诗内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题,僧人所居并非殿阁参差的宝刹,也非游人熙攘的胜境,而是罕有人迹的深山。
B.颔联绘僧人所居山间景象,颈联具体写其生活,虽无惊人之笔,但精练自然,无斧凿痕。
C.尾联发出感叹,间接抒发了自己对离尘出世生活的向往之情。
D.前六句将僧之居处、环境、生活都写到了;尾联向往之意溢于言表,是主题思想的点睛。
2.颔联中哪两个字用得生动形象,请结合诗歌分析其精妙之处。
【知识点】 其他南宋作家

相似题推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水调歌头·把酒对斜日       杨炎正①

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胭脂何事,都做颜色染芙蓉。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

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吾生如寄,尚想三径菊花丛。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②,去作钓鱼翁。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

【注】①杨炎正是一位力主抗金的志士,由于南宋统治者推行投降政策,他的才能、抱负得不到施展。②五湖舟楫:传说范蠡助越灭吴后,弃官归隐,泛舟于五湖之上。

1.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起首两句,轻描淡写愁态,夕阳西斜,词人手持酒杯,临风怀想,突发奇问。斜日,实写景物,点明时间。
B.“胭脂”两句,以乐景衬哀情,写词人问西风:为什么你把所有的胭脂都做了颜料去染秋荷了,染得它这样红?以此反衬愁怀,颇为沉郁。
C.“暮江千顷”句,借景抒情,营造出的朦胧凄迷之意境,烘托了词人的愁绪。
D.上片第六句以“万斛”之江水写愁,使用借代手法,将抽象无形之愁写得形象生动可感,表现愁情之多。
E.“尚想三径菊花丛”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诗意,寄寓田园之思。
2.整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
2017-12-09更新 | 214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早发竹下

[宋]范成大

   结束晨装破小寒,跨鞍聊得散疲顽。

   行冲薄薄轻轻雾, 看放重重叠叠山。

     碧穗烟当树直,绿纹溪水趁桥弯。

清禽百啭似迎客,正在有情无思间。


[注]①作者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中进士,次年被派到徽州(在今安徽省境内),当了六七年州府下属的小官吏。竹下:地名,即黄竹岭,在今安徽休宁西。这首诗是这年或之后二三年内,离开竹下时写的。②结束:穿着。③穗:用丝线或布条等扎成的挂起来往下垂的装饰品。④吹:通“炊”。
1.下列各项对诗句的解说和评价,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诗的首联扣“早发”,先点明出发时的情景:穿好晨装,跨马出发。“散疲顽”,暗示此行是在繁忙的公务之后。可见诗人是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品赏竹下之景的。
B.诗的颔联扣住诗题中的“竹下”,描绘了山区清晨特有的清新明丽的景象。
C.颈联上句写炊烟,下句写溪水,画意甚浓。炊烟,树丛,溪水,小桥,上下映衬,一碧一绿,一直一弯,在色彩、线条和态势上构成了错综变化之美。
D.炊烟当树“直”,暗示无风,同时还会使人联想到那炊烟下庄户人家生活的安宁与平静。“弯”则勾画了绕山穿桥的小溪的身影。这两字显然脱胎于王维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且与原句意境相似。
E.这首诗,诗人不仅准确描绘了沿途景物的特征,而且把自己的主观体验和感受融于景物之中,表达了观景时的愉悦心情。
2.这首诗的颔联写得很有特色,请结合诗句赏析其妙处。
2017-11-13更新 | 67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苏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雨有作

宋代 曾几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1.从体裁看,本诗属于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各项对本诗风格评价恰当的一项是()
A.激越高亢B.轻快自然C.平易俗白D.清婉秀丽
3.古代诗歌里,秋夜听雨打梧桐往往营造失眠愁闷的境界。本诗却旧调翻新,拓宽诗境,试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2018-01-04更新 | 6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