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宋 > 苏洵(1009-1066)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69 题号:8790227
阅读《六国论》的语段,完成文后问题。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思先祖父                                           厥:其,他们的
B.霜露,斩荆棘                                     暴:通“曝”,晒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                       判:决定
D.至丹以荆卿为计,始祸焉。                 速:招致
2.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惜其用武不终也                                      至无所见不欲归
B.洎牧谗诛                                                醉则更相枕
C.向使三国各爱                                      皆出于此乎
D.斯用兵效也                                             凌万顷茫然
3.下列对语段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引用了古人的一个譬喻:“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薪”就是木柴,这个譬喻非常准确地、形象地表明了赂秦的严重危害和根本错误。
B.齐国没有以地赂秦,但“五国既丧,齐亦不免”,五国相继灭亡最终导致齐国独木难支,作者对齐国的灭亡抱有同情与惋惜的态度。
C.苏洵不是为评论历史而评论历史,而是针对现实,借古讽今,以古代社会治乱、国家兴衰的历史经验教训作为处理当前国家的重大问题的借鉴。
D.本文用词准确、言简意赅,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的感情,再加上对偶、对比、比喻、引用、设问等修辞方式的运用,使文章具有雄辩的力量和充沛的气势。
4.翻译句子
(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2)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5.请用“/”给下面文言文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夫智、勇、辩、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类不能恶衣食以养人,皆役人以自养也。故先王分天下之富贵与此四者共之。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四者虽异先王因俗设法使出于一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

(选自苏轼《六国论》)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甲文】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节选自《过秦论》,有删改)

【乙文】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节选自《六国论》,有删改)

1.对下列文段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B.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C.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D.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万乘,万辆兵车,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表示军事力量强大。也可指天子,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车万乘,因以“万乘”指天子。本文表示后一种意思。
B.七庙,历代帝王为维护儒教宗法制度,设七庙供奉七代祖先,太庙居中,左三昭,右三穆。后泛指天子的宗庙。
C.三国,指韩、魏、楚三国,这三国都曾经割地赂秦。
D.故事,指旧事或先例,旧日的典章制度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从领袖的社会地位、武器装备、军队素质、用兵之道四个方面将陈涉和九国之师作对比,意在为文末提出中心论点“仁义不失而攻守之势异也”张本蓄势。
B.甲文“且夫”一句,写秦朝江山依旧,险关如故。照应课文第一段,说明秦非亡于地理形势的变化。
C.乙文承接篇首的“不赂者以赂者丧”的观点,分别分析了齐、燕、赵三国灭亡的情况,并列举出其弊端。
D.乙文分析齐、燕、赵三国灭亡原因时列举了各自在外交、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弊端,而这些弊端又与篇首所说的“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有关系,这样就直接论证了“弊在赂秦”的中心。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2024-01-19更新 | 158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六国论

苏洵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秦。赂秦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②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泊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1.下列选项中,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赂秦力亏       而:表因果,因而
B.始祸焉       速:招致
C.存亡之       理:道理
D.之弥繁       奉:进献
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词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B.向使三国各其地
C.弊在D.诸侯之所
3.请将第②段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清人唐德宜评苏洵《六国论》;“以赂秦作主,而又补出不赂者以赂者丧,是非利害,了然如指诸掌”,请结合《六国论》第②、③段的论证思路,谈谈你是否同意唐德宜的观点。
2023-07-21更新 | 170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一)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苏洵《六国论》

(二)

苏秦从燕之赵,始合从,说赵王曰:“臣闻尧无三夫之分舜无咫尺之地以有天下禹无百人之聚以王诸侯汤武之卒不过三千人车不过三百乘立为天子诚得其道也是故明主外料其敌国之强弱,内度其士卒之众寡、贤与不肖,不待两军相当,而胜败存亡之机节,固已见于胸中矣,岂掩于众人之言,而以冥冥决事哉!

臣窃以天下地图案之。诸侯之地五倍于秦,料诸侯之卒,十倍于秦。六国并力为一,西面而攻秦,秦必破矣。今见破于秦,西面而事之,见臣于秦。夫破人之与破于人也,臣人之与臣于人也,岂可同日而言之哉!夫横人者,皆欲割诸侯之地以与秦成。与秦成,则高台,美宫室,听竽瑟之音,察五味之和,前有轩辕,后有长庭,美人巧笑,卒有秦患,而不与其忧。是故横人日夜务以秦权恐猖诸侯,以求割地,愿大王之熟计之也

《战国策·赵二》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臣闻尧/无三夫之分舜/无咫尺之地/以有天下/禹无百人之聚以王/诸侯汤武之卒/不过三千人/车不过三百/乘立为天子/诚得其道也/
B.臣闻/尧无三夫之分/舜无咫尺之地/以有天下/禹无百人之聚/以王诸侯/汤武之卒不过三千人/车不过三百乘/立为天子/诚得其道也/
C.臣闻尧无三夫之分/舜无咫尺之地/以有天下/禹无百人之聚以王/诸侯汤武之卒/不过三千人/车不过三百乘/立为天子/诚得其道也/
D.臣闻/尧无三夫之分/舜无咫尺之地/以有天下/禹无百人之聚以王/诸侯汤武之卒/不过三千人/车不过三百/乘立为天子/诚得其道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祖父,先人祖辈父辈。“先”是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如“先父”是儿女称自己已过世的父亲;“先夫”是妻子称已死的丈夫。
B.荆卿即荆轲。“卿”古代对人的敬称;或君王称亲近的大臣为卿,如“爱卿”;还可以表示夫妻或好友间非常亲昵的称呼。
C.合从,亦作“合纵”,指战国时苏秦游说六国诸侯联合拒秦的外交策略。六国结盟为南北向的联合,称“连横”;六国分别与秦国结盟为东西向的联合,称“合纵”。
D.轩辕,传说中的古代帝王黄帝的名字。传说姓公孙,居于轩辕之丘,故名曰轩辕。也指车轴或者马车。这里是指后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洵分析问题见解深刻,切中要害。选文一中他抓住“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进行分析,认为贿赂秦国,实际上是削弱自己的力量,助长敌人的侵略野心,并引用古人的话,以“抱薪救火”为例证,说明以地事秦必然导致灭亡的严重后果。
B.苏洵说理逻辑严密,无懈可击。选文一中以史实为据,分别就“赂秦”与“未尝赂秦”两类国家从正面加以论证;然后进一步假设,强调如能用兵而不依附秦国则六国不至于灭亡,从反面加以论证;从而得出六国与秦较量“胜负之数,存亡之理,或未易量”的推论。
C.苏洵论说语言生动形象,气势充沛。如选文一中用“如弃草芥”形容诸侯割让土地毫不在意,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同时文中句式整饬有度,特别是四字句,如“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读起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富有节奏感。
D.苏秦游说很注意演说的层次性和递进性。选文二先指出赵王完全可以建立尧、舜的功业而不必要向秦王臣服,然后通过对比六国与秦的实力、揭露连横派的只顾自己私利的真面目,和盘推出了赵国合纵的具体方案。逻辑性很强,又有雄辩气势,令人不得不折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2)是故横人日夜务以秦权恐猖诸侯,以求割地,愿大王之熟计之也。
5.在两段选文中,苏洵和苏秦都认为六国是有可能打败秦国的理由是什么?
2021-05-21更新 | 24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