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宋 > 苏洵(1009-1066)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223 题号:889711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至和元年秋,蜀人传言有寇至边。边军夜呼,野无居人。妖言流闻,京师震惊。方命择帅,天子曰:“毋养乱毋助变众言朋兴朕志自定外乱不足变且中起既不可以文令又不可以武竞惟朕一二大吏。孰为能处兹文武之间,其命往抚师?”乃推曰:“张公方平其人。”天子曰:“然。”公以亲辞,不可,遂行。

冬十一月,至蜀。至之日,归屯军,撤守备。使谓郡县:“寇来在吾,无尔劳苦。”明年正月旦,蜀人相庆如他日,遂以无事。又明年,正月,相告留公像于净众寺,公不能禁。

眉阳苏洵言于众曰:“未乱易治也,既乱易治也。有乱之萌,无乱之形,是谓将乱。将乱难治,不可以有乱急,亦不可以无乱弛。惟是元年之秋,如器之欹,未坠于地。惟尔张公,安坐于其旁,颜色不变,徐起而正之。既正,油然而退,无矜容。为天子牧小民不倦,惟尔张公。尔繄以生,惟尔父母。且公尝为我言:‘民无常性,惟上所待。人皆曰蜀人多变,于是待之以待盗贼之意,而绳之以绳盗贼之法。重足①屏息之民,而以砧斧令,于是民始忍以其父母妻子之所仰赖之身,而弃之于盗贼,故每每大乱。夫约之以礼,驱之以法,惟蜀人为易。至于急之而生变,虽齐、鲁亦然。吾以齐、鲁待蜀人,而蜀人亦自以齐、鲁之人待其身。若夫肆意于法律之外,以威劫齐民,吾不忍为也。’呜呼!爱蜀人之深,待蜀人之厚,自公而前,吾未始见也。”皆再拜稽首曰:“然。”

苏洵又曰:“公之恩在尔心,尔死,在尔子孙,其功业在史官,无以像为也。且公意不欲,如何?”皆曰:“公则何事于斯?虽然,于我心有不释焉。今夫平居闻一善,必问其人之姓名,与其邻里之所在,以至于其长短大小美恶之状。甚者,或诘其平生所嗜好,以想见其为人。而史官亦书之于其传,意使天下之人,思之于心,则存之于目。存之于目,故其思之于心也固。由此观之,像亦不为无助。”苏洵无以诘,遂为之记。

(节选自苏洵《张益州画像记》)


[注]①重足:站立时双脚相叠,形容很害怕。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毋养乱/毋助变/众言朋兴朕/志自定/外乱不足变/且中起既/不可以文令/又不可以武/竞惟朕一二大吏
B.毋养乱/毋助变/众言朋兴/朕志自定/外乱不足/变且中起既/不可以文令/又不可以武/竞惟朕一二大吏
C.毋养乱/毋助变/众言朋兴朕/志自定/外乱不足变/且中起既/不可以文令/又不可以武竞/惟朕一二大吏
D.毋养乱/毋助变/众言朋兴/朕志自定/外乱不足/变且中起/既不可以文令/又不可以武竞/惟朕一二大吏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朕:人称代词。秦代以前是人称代词,指“我的”或“我”,如《离骚》中“回朕车以复路”。自秦始皇起专用于皇帝的自称。
B.朔:天文学名词,又称新月。指每月农历月末,与“望”“既望”“晦”等均指农历每个月的特定日子。
C.苏洵:眉阳人,与两个儿子苏轼、苏辙被世人并称为“三苏”,也是“唐宋八大家”中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之一。
D.稽首:指古代跪拜礼,跪下并拱手至地,头也至地,为“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种。稽,停留,拖延。稽首就是头触碰在地上且停留一会儿。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方平深领皇帝要旨。到任后,撤去守备军队,让郡县长官、老百姓一如既往地办公、生活,践行了皇帝的治理策略,也收到了实效。
B.张方平深得民众认可。当初他在“祸乱马上就要发生但还没有出现”之际走马上任,且连续两年让蜀地相安无事,所以当地百姓坚持为他塑像。
C.眉阳人苏洵赞誉张方平。张方平“为天子牧小民不倦”,并且治理好蜀地之后,他也毫无居功自傲之心。苏洵希望百姓世世代代牢记张方平的功德并为他塑像。
D.张方平深爱、厚待蜀地民众。他认为百姓如果生活在歧视和酷刑之下,很容易狠心抛下家人参与叛乱,所以他用对待齐、鲁百姓的方法对待蜀地百姓,礼法行事。
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皆曰蜀人多变,于是待之以待盗贼之意,而绳之以绳盗贼之法。
(2)公之恩在尔心,尔死在尔子孙,其功业在史官,无以像为也。
2020·吉林·模拟预测 查看更多[4]
【知识点】 苏洵(1009-1066) 史传文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治天下者定所尚。所尚一定,至于万千年而不变,使民之耳目纯于一,而子孙有所守,易以为治。故三代圣人,其后世远者至七八百年。夫岂惟其民之不忘其功以至于是?盖其子孙得其祖宗之法而为据依,可以永久。夏之尚忠,商之尚质,周之尚文,视天下之所宜尚而执之,以此而始,以此而终。不朝文而暮质以自溃乱故圣人者出必先定一代之所尚

周之世,盖有周公为之制礼,而天下遂尚文。后世有贾谊者说汉文帝,亦欲先定制度,而其说不果用。今者天下幸方治安,子孙万世帝王之计,不可不预定此时。然万世帝王之计,常先定所尚,使其子孙可以安坐而守其旧。至于政弊,然后变其小节,而其大体卒不可革易。故享世长远,而民不苟简。

今也考之于朝野之间,以观国家之所尚者,而愚犹有惑也。何则?天下之势有强弱,圣人审其势而应之以权。势强矣,强甚而不已则折;势弱矣,弱甚而不已则屈。圣人权之,而使其甚不至于折与屈者,威与惠也。夫强甚者,威竭而不振;弱甚者,惠亵而下不以为德。故处弱者利用威,而处强者利用惠。乘强之威以行惠,则惠尊;乘弱之惠以养威,则威发而天下震悚。故威与惠者,所以裁节天下强弱之势也。

然而不知强弱之势者,有杀人之威而下不惧,有生人之惠而下不喜。何者?威竭而惠亵故也。故有天下者,必先审知天下之势,而后可与言用威惠。不先审知其势,而徒曰我能用威、我能用惠者,末也。故有强而益之威,弱而益之以惠,以至于折与屈者,可悼也。故善制天下者,先审其强弱以为之谋。

(节选自《苏洵文选·审势》,有删改)

【注】①“今也”指仁宗年间,北宋外为强敌所制,内兴奢靡之风,积贫积弱。

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不朝A文B而暮质C以自D溃乱E故F圣人者G出H必I先J定K一代之所尚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A.固,意为坚持,与《六国论》“至于颠覆,理固宜然”中的“固”意思不同。
B.于,是介词,可理解为“在”,与《师说》“不拘于时”中的“于”意思相同。
C.以,是介词,相当于“用”,与《鸿门宴》“请以剑舞”中的“以”意思相同。
D.是,意为这,与《赤壁赋》“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中的“是”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论证特色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辨明了用威严和施恩惠是裁抑节制天下强弱之势的手段,进而强调如果要行之有效,君王在任何时候都应恩威并施。
B.文章从“所尚”引出一个“势”字,认为“势”有强弱之分,既不能强得过度,也不能弱得过度,暗合了儒家中庸之道。
C.文章开宗明义,提出“治天下者定所尚”的命题,并以三代为例,陈述“定所尚”的重要性,可以长治久安,民不苟简。
D.苏洵的这篇策论,既用典型事例作论据,又在正反论述中深化了说理,博古通今,论辩严密,关怀现世之情也溢于言表。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于政弊,然后变其小节,而其大体卒不可革易。
(2)夫强甚者,威竭而不振;弱甚者,惠亵而下不以为德。
2024-03-03更新 | 98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节选自苏洵《六国论》)

论者以窃符为信陵君之罪,余以为此未足以罪信陵也。夫强秦之暴亟矣,今悉兵以临赵,赵必亡。赵,魏之障也。赵亡,则魏且为之后。赵、魏,又楚、燕、齐诸国之障也,赵、魏亡,则楚、燕、齐诸国为之后。天下之势,未有岌岌于此者也。故救赵者,亦以救魏;救一国者,亦以救六国也。窃魏之符以纾魏之患,借一国之师以分六国之灾,夫奚不可者?

然则信陵果无罪乎?曰:又不然也。余所诛者,信陵君之心也。

信陵一公子耳,魏固有王也。赵不请救于王,而谆谆焉请救于信陵,是赵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平原君以婚姻激信陵,而信陵亦自以婚姻之故,欲急救赵,是信陵知有婚姻,不知有王也。其窃符也,非为魏也,非为六国也,为赵焉耳。非为赵也,为一平原君耳。使祸不在赵,而在他国,则虽撤魏之障,撤六国之障,信陵亦必不救。使赵无平原,而平原亦非信陵之姻戚,虽赵亡,信陵亦必不救。则是赵王与社稷之轻重,不能当一平原公子,而魏之兵甲所恃以固其社稷者,只以供信陵君一姻戚之用。幸而战胜,可也;不幸战不胜,为虏于秦,是倾魏国数百年社稷以殉姻戚,吾不知信陵何以谢魏王也。

(节选自唐顺之《信陵君救赵论》)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赢而不助五国也       与:和B.余所       诛:铲除
C.牧以谗诛       洎:及D.余以为此未足以信陵也       罪:罪过
2.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今悉兵临赵
B.二败三胜       使祸不在赵,在他国
C.斯用兵之效       未有岌岌于此者
D.为秦人积威所劫       只以供信陵君一姻戚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借古讽今,表面上批评的是六国,实际上是讥讽北宋统治者采取以赂求和的妥协投降政策,并告诫统治者切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B.甲文以齐、燕、赵三国灭亡的进程,具体论述不赂者以赂者丧的道理。如燕国起初全力反坑秦国侵略,但后来由于派遣刺客,杀了良将李牧,于是终至灭亡。
C.乙文中作者赞同窃取魏国的兵符去分解六国的灾难的做法,因为赵国是魏国的屏障,而赵、魏又是楚、燕、齐等国的屏障。
D.乙文中“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自古以来一直传为美谈,但文中说评论历史的人认为“窃符”这件事信陵君是有罪过的。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2)不幸战不胜,为虏于秦,是倾魏国数百年社稷以殉姻戚,吾不知信陵何以谢魏王也?
2019-11-07更新 | 29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彭州圆觉禅院记

北宋 㣿洵

①人之居乎此也,其必有乐乎此也。居斯乐,不乐不居也。居而不乐,不乐而不去,为自欺且为欺天。

②盖君子耻食其食而无其功,耻服其服①而不知其事,故居而不乐,吾有吐食、脱服□逃天下之讥而已耳。天之畀我以形,而使我以心驭也。今日欲适秦,明日欲适越,天下谁我御?故居而不乐,不乐而不去,是其心且不能驭其形,而况能以驭他人૿?

③自唐以来,天下士大夫争以排释老为言,故其徒之欲求知于吾士大夫之间者,往往自叛其师以求其容于吾。而吾士大夫亦喜其来而接之以礼。灵师、文畅之徒,饮酒食肉以自绝于其教。呜呼!归尔父子,复尔室家,而后吾许尔以叛尔师。父子之不归,室家之不复,而师之叛,是不可以一日立于天下。《传》曰:“人臣无外交。”故季布之忠于楚也,虽不如萧、韩之先㿿,而比丁公之贰则为愈。②

④予在京师,彭州僧保聪来求识予甚勤。及至蜀,闻其自京师归,布衣蔬食以为其徒先,凡若干年,而所居圆㿿院大治。一日为予道其先师平润事,与其院之所以得名者,请予为记。予佳聪之不以叛其师悦予也,故为之记曰:

⑤彭州龙兴寺僧平润讲《圆㿿经》有奇,因以名院。院始弊不葺,润之来,始得隙地以作堂宇。凡更二僧,而至于保聪,聪又合其邻之僧屋若干于其院以成。是为记。


【注】①“食”、“服”:食,指俸禄;服,指官服。②“楚”:指项羽,季布是项羽部将,屡败刘邦,项羽败亡后被刘邦捉拿,但被刘邦赦免并任命官职,丁公在楚汉战争中曾抓住刘邦但私下把刘放了,后来楚败,丁公拜见刘邦以为会重用,刘邦却把他杀了并示众以警示背叛的人。
1.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以B.之C.则D.乃
2.对第①②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应该随遇而安并听从自己内心的“乐”与“不乐”选择居所,但不应该随便搬迁。
B.“乐”与“不乐”在于内心而不在于居所,所以要怡情养心而不应该随便搬迁逃脱。
C.对居所“乐”与“去”的表现,反映出一个人名实表里是否统一和为政做人的态度。
D.对居所“乐”与“去”的表现,反映出“我”能否驾驭他人、天人是否和谐的表现。
3.㣿洵愿意为保聪写“记”的根本原因是( )
A.保聪在京师就殷勤地求与㣿洵相识,㣿洵被他的诚恳感动。
B.保聪求与㣿洵相识相知而没有背叛其师,且光大其师事业。
C.士大夫们从唐开始就排斥僧道,㣿洵要表示与他们的不同。
D.宋朝已不ۿ唐朝那样排斥僧道,而且保聪又为圆觉院命名。
4.分析第③段画线处论证方法的作用。
5.从前三段看,本文作为“院记”与一般的院、亭、楼、台的“记”相比特点突出,请结合作品内容分析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2018-01-12更新 | 7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