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宋 > 苏轼(1037-1101)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117 题号:890448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汉高帝论

苏轼

有进说于君者,因其君之资而为之说,则用力寡矣。人唯好善而求名,是故仁义可以诱而进,不义可以劫而退。若汉高帝起于草莽之中,徒手奋呼而得天下,彼知天下之利害与兵之胜负而已,安知所谓仁义者哉!观其天资,固亦有合于仁义者,而不喜仁义之说,此如小人终日为不义,而至以不义说之,则亦怫然而怒。

故当时之善说者,未尝敢言仁义与三代礼乐之教,亦惟曰如此而为利,如此而为害,如此而可,如此而不可,然后高帝择其利与可者而从之,盖亦未尝迟疑。天下既平,以爱故欲太子,大臣叔孙通、周昌之徒力争之,不能得,用留侯计仅得之。盖读其书至此,未尝不太息以为高帝最易晓者,苟有以当其心,彼无所不从。盍亦告之以吕后太子从帝起于布衣以至于定天下,天下望以为君,虽不肖而大臣心欲之,如百岁后,谁肯北面事戚姬子乎?所谓爱之者,只以祸之。

嗟夫!无有以奚齐、卓子之所以死为高帝言者欤?叔孙通之徒,不足以知天下之大计,独有废嫡立庶之说,而欲持此以却之,此固高帝之所轻为也。人固有所不平,使如意为天子,惠帝为臣,乡下绛灌之徒,圜视而起,如意安得而有之,孰与其全安而不失为王之利也?如意之为王,而不免于死,则亦高帝之过矣。不少抑远之,以泄吕后不平之气,而又厚封焉,其为计不已乎?

或曰:吕后强悍,高帝恐其为变,故欲立赵王。此又不然。自高帝之时而言之,计吕后之年,当死于惠帝之手。吕后虽悍,亦不忍夺之其子以与侄。惠帝既死,而吕后始有邪谋,此出于无聊耳,而高帝安得知之!

且夫事君者,不能使其心知其所以然而乐从吾说,而欲以势之,亦已危矣。如留侯之计,高帝顾戚姬悲歌而不忍,特以其势不得不从,是以犹欲区区为赵王计,使周昌相之,此其心犹未悟,以为一强项之周昌,足以抗吕氏而捍赵王,不知周昌激其怒,而速之死耳。古之善原人情而深识天下之势者,无如高帝,然至此而惑,亦无有以告之者。悲夫!

(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爱故欲太子                           易:更换
B.其为计不已乎?                    疏:疏远
C.而高帝安得知之                    逆:预先
D.而欲以势                           夺:改变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代,是对中国历史上的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合称。
B.布衣,借指平民,古代借指平民的还有闾阁、黎元、黔首、白衣等。
C.北面,古代君主面朝南坐,臣子朝见君主则面朝北,所以对人称臣称为北面。
D.在古代,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日亮,大夫死曰不禄,士死日卒。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意安得而有之,孰与其全安而不失为王之利也?
(2)古之善原人情而深识天下之势者,无如高帝,然至此而惑,亦无有以告之者。
4.苏轼认为群臣在进谏高帝方面犯了哪些错误?结合全文概括。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清河张君梦得【注】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雌雄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今张君不以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赵郡苏辙记。

(节选自苏辙《黄州快哉亭记》)

【注】张君梦得,即《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张怀民,字梦得,又宇惺俭,当时贬为黄州(齐安)主簿。

材料二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节选自苏轼《石钟山记》)

材料三

今年秋七月既望,因督学至其邑,偕老人高嵩等诣北钟山。九江复回,与进士梅君愈及老人乘舟至其处,风怒浪急,舟不能舣。乃上阁之小轩,聆之,诚噌吰如洪钟然,馀石无此声。郦元之纪,苏公之辨,良足以破千古之疑矣。次日,诣南钟山,山下亦有观音阁,临大江。左右石壁如北钟山,其景则不如,右石中缺十馀丈。老人寺僧曰,此南钟石也。苏公有记刻其上。正统十四年己已,石裂而仆于水,形迹尚新。详察南北诸石,下俱穴窍,风水搏之,皆能有声,何独此石以钟名?盖诸石负土而侧立,下虚而背实,故其音浊,惟此石突然特立于水中,中空而下虚,故箕音如洪钟焉。李渤乃欲以斧斤考击而辨其清浊,则疏矣。然疑苏公当时所游乃港口,稍南之景,方有石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者。杨次山所谓真山从作假山看者,正此谓也。且遇恐即回,南北钟山恐未到也,故其景不见称于文。

(节选自章潢《游石钟山记》)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楚王A之所以B为乐C与庶人D之所以E为忧F此则G人之变也H而风何与I焉?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海相若”与“若不过焉则不及”(《种树郭橐驼传》)两句中的“若”字含义相同。
B.谪,指官吏降职,调往边外地方。与《陈情表》中“除臣洗马”的“除”含义不同。
C.“殆与余同”与“殆有神护者”(《项脊轩志》)两句中的“殆”字含义相同。
D.既望,指的是农历每月十六日这一天,又称“生魄”“哉生魄”等。
3.下列对三则文本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一开篇并未从亭子本身入手,而是从长江水势逐渐涨大说起,为全文观胜和“快哉”主题的展开积蓄了充沛的文气。
B.文本二首段作者用生动的比喻、丰富的排比、贴切的拟声词等描绘石钟山月夜的景象,议论与描写并举,创造出独特意境。
C.苏辙所称道的超然物外,不以得失荣辱为怀的人生观,与张梦得、苏轼二人旷达乐观的个性相合。
D.关于石钟山得名的缘由,章潢与苏轼都反对李渤用敲打石头辨别其声音的清澈或混浊,但都认同郦道元关于石钟山声如洪钟的记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及课内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
(2)乃上阁之小轩,聆之,诚噌吆如洪钟然,余石无此声。
(3)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4)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5.苏轼在《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堡侩》中说道:“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请结合文本一,谈谈苏轼兄弟对“兰台公子”的言论持何种态度,并简要阐述理由。
2023-07-18更新 | 252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万石君罗文传

苏轼

①罗文,歙人也。资质温润,缜密可喜,隐居自晦,有终焉之志。里人石工猎龙尾山,因窟入见,文块然居其间,熟视之笑曰:此所谓邦之彦也,岂得自弃於岩穴耶?乃相与定交,磨砻成就之,使从诸生学,因得与士大夫游,见者咸爱重焉。

②武帝方向学,喜文翰,得毛颖之后毛纯为中书舍人,纯一日奏曰:臣幸得收录以备任使然以臣之愚不能独大用今臣同事皆小器顽滑不足以置左右愿得召臣友人罗文以相助。诏使随计吏入贡。蒙召见文德殿,上望见,异焉。使待诏中书,久之拜舍人。

③是时,墨卿、楮先生皆以能文得幸,四人俱由科考,同年且同心,相得欢甚。时人以为文苑四贵。上尝叹曰:是四人者,皆国宝也。然厚重坚贞,行无瑕玷,自二千石至百石吏,皆无如文者。

④上得群才用之,诏书符檄礼文之事,皆文等预焉。上思其功,以歙之祈门三百户封文,号万石君。

⑤文为人有廉隅,不可犯,然搏击非其任,喜与老成知书者游,常曰:吾与儿辈处,每虑有玷缺之患。其自爱如此,以是小人多轻疾之。或谗于上曰:文性贪墨,无洁白称。上曰:吾用文掌书翰,取其便事耳。虽贪墨,吾固知,不如是,亦何以见其才。自是左右不敢复言。

⑥元狩中,诏举贤良方正。淮南王安举端紫,与文并用事。紫虽乏文采,而令色尤可喜,以故常在左右,文浸不用。上幸甘泉,祠河东,巡朔方,紫常扈从,而文留守长安禁中。上还,见文尘垢面目,颇怜之。文因进曰:陛下用人,诚如汲黯之言,后来者居上耳。上曰:吾非不念尔,以尔年老,不能少圆缺故也。左右闻之,以为上意不悦,因不复顾省。

⑦文乞骸骨伏地,上诏使驸马都尉金日䃅翼起之。日䃅,胡人,本不知书,素恶文品拔众人,因是挤之殿下,颠仆而卒。上悯之,令宦者卜,庚子日瘗南山下。


注:①瘗:埋葬。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幸得收录以备/任使然/以臣之愚/不能独大用/今臣同事皆小器顽滑/不足以置左右/愿得召臣友人罗文/以相助
B.臣幸得收录以备/任使然/以臣之愚/不能独大/用今臣同事皆小器顽滑/不足以置左右/愿得召臣友人罗文以相助
C.臣幸得收录/以备任使/然以臣之愚/不能独大用/今臣同事皆小器顽滑/不足以置左右/愿得召臣友人罗文以相助
D.臣幸得收录/以备任使/然以臣之愚/不能独大/用今臣同事皆小器顽滑/不足以置左右/愿得召臣友人罗文以相助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生,指古代经考试录取而进入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
B.同年,指科举时代同榜考中的人,有时也用来指年龄或者辈分相同的人。
C.禁中,又称禁内,指皇室所居之处,因所居宫室严禁随意进出得名。
D.庚子,天干地支纪日法,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顺序相配,周而复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罗文资质温润,颇得人望。读书时就深受同学尊重喜爱,后来得到朋友毛纯的举荐,入仕后,与同僚墨、楮、毛相处融洽,人称“文苑四贵”。
B.罗文文采斐然,品性端方。武帝非常欣赏他的文学才华,但认为他的坚贞品格比文采更加重要,故而把歙县祁门的三百户采邑封给他做奖励。
C.罗文不善争斗,遭受攻讦。小人嫉妒他的才华,进谗言指责他贪污,皇帝虽然当时保护了他,但最终因他过于方正不懂变通,逐渐疏远了他。
D.罗文本无其人,实为砚台。本文托物言志,用拟人手法,把罗文砚视为人,赋予它人格化的特征,表达了作者对人才受到压制的惋惜和同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窟入见,文块然居其间,熟视之,笑曰:“此所谓邦之彦也,岂得自弃於岩穴耶?”
(2)日䃅,胡人,本不知书,素恶文品拔众人,因是挤之殿下,颠仆而卒。
5.本文是一篇别具一格的传记,多用双关手法,试于第五段中举出三例,并予以说明。
2021-02-08更新 | 94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1.《前赤壁赋》的作者苏轼,字      ,号         ,北宋文学家。
2.解释加点的词。
正襟坐(                                  吾与子之所共            
3.下列文化知识的陈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既望”是指阴历每月十六。
B.“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中运用到了对偶、互文的修辞手法。
C.“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化用了《三国演义》开篇词中的诗句,原句为“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D.古人常用“美人”作为圣主贤君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4.下列短语构成形式不同的一组是(          
A.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B.月明星稀   乌鹊南飞
C.西望夏口   东望武昌D.酾酒临江   横槊赋诗
5.下列各句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举酒属客B.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C.山川相缪D.肴核既尽,杯盘狼藉
6.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①凌万顷茫然            ②此非孟德困于周郎者乎
B.①扣舷歌之               ②耳得之为声
C.①挟飞仙遨游            ②余与四人拥火
D.①相与枕藉舟中        ②郁苍苍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例句中加点词在活用上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孤舟之嫠妇
A.襟危坐而问客B.方其破荆州,江陵
C.鱼虾而友麋鹿D.顺流而
8.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而今安在哉
A.渺渺兮予怀B.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C.而又何羡乎D.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往往有得
9.下列对本文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被贬为黄州做团练副使时,曾两次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后赤壁赋》。
B.这篇赋在写法上仍受传统赋体的束缚,虽然流畅自然,如行云流水,豪迈奔放,但仍保持了押韵和骈偶句式等特点。
C.苏轼在这篇赋中以“哀”“乐”对举,借主客问答以写志抒情,其实是作者本人矛盾心情的两个方面。最后,“乐”战胜“哀”,主客同达于“共适”之境界。
D.这篇赋文笔跌宕变化,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情因景发,景以情显,又借景说理、寓理于情,既充满诗情画意,又兼具哲理。
2019-12-09更新 | 6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