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战国 > 孟子(前372-前289) > 《孟子》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804 题号:895510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寡人之于国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凶:坏 、凶恶
B.填然鼓之,兵刃既接鼓:动词,击鼓
C.谨庠序之教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
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同“途”
2.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则无望民之多邻国也   义而死焉者也
B.狗彘食人食不知检       谋动干戈于邦内
C.申之孝悌之义             晋侯、秦伯围郑,其无礼于晋
D.邻国民不加少               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3.对全文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并没有使人民增多,因此就向孟子提出了疑问。
B.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反问梁惠王,使梁惠王落入自己设下的圈套。
C.孟子在此文中一定程度地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
D.所谓行仁政就是要以保民为职分。
4.翻译下列句子
(1)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2)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11-12高一上·山东济宁·阶段练习 查看更多[1]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心,则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怵惕:恐惧。
B.非所以誉于乡党朋友也                 要:求取。
C.行有不慊于心,则                      馁:饥饿,引申为丧气,萎靡不振
D.今日矣!予助苗长矣                         病:生病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今人乍见孺子将入                    行有不慊
B.先王有不忍人                           我善养吾浩然
C.宋人有闵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恕乎
D.其子趋往视之                              不仁,如礼何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突出仁政应该是天经地义的。
B.孟子指出“不忍人之心”是人生而固有的,承认“仁义礼智”是人的天性里固有的,体现了孟子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C.“浩然之气”是指人的仁义道德修养达到极高水平时所具有的一种正气凛然的精神状态。
D.《孟子》中的文章素以雄辩著称,论证纲目清晰,说理善用譬喻,形象生动,深刻透彻。选文体现了这个特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B.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C.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D.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2)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2022-11-08更新 | 62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

(《论语·为政》)

孟子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

(《孟子·梁惠王下》)

1.这两则材料所说察人的角度有何不同?
2.结合材料,简要谈谈你对孟子察人观点的看法。
2019-10-24更新 | 11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甲】【乙】两则文言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节选自《寡人之于国也》)

[乙]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挺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如沛然下雨,则苗渤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不同的一组是(     
A.斧斤时入山林/乱易整,不武B.材木不可用/何可道也哉
C.非我也,也/收天下之,聚之咸阳D.之而不见所畏焉/金砺则利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B.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C.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D.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4.下列对以上两段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孟子和梁惠王的对话,主要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乙文孟子规劝梁惠王,强调治国不要只图眼前如何报仇雪恨,仁爱才是使人民归附的根本。
B.甲文运用了对比论证,将“途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与“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相比较;乙文运用了比喻论证,以“禾苗”比喻百姓,以“雨水”比喻君恩。
C.甲乙两文都具体阐述了孟子施行仁政的主张,都强调了不违农时、施行教化的重要性,从文中“谨庠序之教”“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等句可以看出。
D.甲文孟子的主张蕴含了环境保护理念和朴素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对今天仍有重要借鉴作用;乙文“仁者无敌”的观点,无论是在历史动荡时期还是当今都有积极意义。
2020-07-31更新 | 5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