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宋 > 王安石(1021-1086)
题型:古代诗歌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66 题号:900153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明妃曲二首(其二)

王安石

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辆皆胡姬。

含情欲语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黄金杆拨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

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单于以百辆毡车的隆重礼仪迎娶昭君,又予其以“黄金杆拨”为标志的豪奢生活,可谓“胡自深”矣。
B.弹琴劝酒之时,还有余暇看飞鸿,此从容淡定正与“春风手”相呼应,表现了王昭君琴艺的高超。
C.留北的侍女听了垂泪,南归的行人听了回首。这从侧面说明了王昭君弦上所流露的哀情感人至深。
D.全诗的胡、汉对比,不止一处。汉恩、胡恩的浅与深是明比,垂泪回首中的知音与弹琴劝酒中的隔膜是暗比。
2.请结合对全诗的理解,分析“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两句蕴含的情感内容。
【知识点】 王安石(1021-1086)

相似题推荐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按要求作答。

同长安君钟山望

王安石

解装相值得留连,一望江南万里天。

残雪离披山韫玉,新阳杳霭草含烟。

余生不足偿多病,乐事应须委少年。

惟有爱诗心未已,东归与续棣华篇。


注:①熙宁三年(1070年),王安石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本诗写于此时。长安君,即作者之妹王淑文。钟山,位于南京东郊。②棣华:出自《诗经·棠棣》,后以“棣华”喻兄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经历两次变法失败,作者同胞妹一起登山远望,足见其踌躇满志已被绝望代替。
B.“解装”本义指卸下行装,此处暗指自己的被罢相赋闲,饱含辛苦之后的轻松。
C.“一望江南”句照应标题并开启下文的写景,“万里”视野开阔,暗含思乡之情。
D.作者意识到时日无多并担心被疾病击倒,因此希望年轻时的美好时光再次光临。
2.颔联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结合诗句加以概括。
3.作者在尾联中为什么强调自己“惟有爱诗心未已”?请结合全诗简析。
2021-01-13更新 | 577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书湖阴先生

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注】①湖阴先生:本名杨德逢,隐居之士,是王安石晚年退居金陵(今江苏南京)时的一位邻里好友。②排闼(tà):推门,撞开门。闼,小门。
(1)下面对诗歌内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诗歌前两句写庭前优美的景色,突出了湖阴先生居住环境干净、清幽的特点,侧面烘托了主人湖阴先生的高洁形象。
B. 诗歌后两句用“护田”和“排闼”两词,表达了对湖阴先生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还体现了诗人在退居时期仍有对高洁清雅品格的喜爱和向往之心。
C. 诗歌赞美了庭院的清幽,表达了对湖阴先生生活方式、生活情趣的肯定,也流露了诗人对这种可望而不可得的生活的无奈和苦痛。
D. 诗中虽然没有正面写人,但写山水就是写人,景与人处处照应,句句关合,既奇崛又自然,既经锤炼又无斧凿之痕,韵味深长。
(2)诗的后两句采用了哪些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020-03-20更新 | 85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过郑山人所居

唐•刘长卿

一径人寻谷口村,春山犬吠武陵源。

青苔满地无行处,深映桃花独闭门。

送陈靖中舍【注】归武陵

宋•王安石

知君欲上武陵溪,水自东流人自西。

到日桃花应已谢,想君应不为花迷。


【注】陈靖,北宋时期人,做孝感令时,因公事忤逆了郡太守,遂弃官,最后以太子中舍的身份致仕。
1.下列对以上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诗中“春山犬吠武陵源”一句以声衬静,以犬吠反衬春天山林的安静,写出了郑山人所居环境的幽静安谧。
B.王诗全诗为虚写设想,语言质朴平易,蕴含哲理,情感真切,饱含对朋友的真挚祝福。
C.刘诗中第三四句中“无行”和“独闭”照应,写出郑山人所居地人迹罕至,也表现郑山人享受高逸出世的生活状态。
D.王诗中“水自东流人自西”一句暗喻时光、精力的流逝,也暗示友人逆势而行,自有追求。
2.两首诗中都有“武陵”和“桃花”,请据此分析两首诗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
2019-04-25更新 | 6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