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战国 >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03 题号:9008631
阅读课文第1段,完成下面问题。

太息以掩涕兮,民生之多艰。 余修姱鞿羁兮,謇朝谇夕替。 既替余以蕙兮,又之以揽茝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1)。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善淫。 时俗之工巧兮,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忳郁邑佗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2)!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3)?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太息”“掩涕”是因为“哀民生之多艰”。开头两句表达了诗人难以排解的极度苦闷的心情。
B.诗人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原因是作者“形貌昳丽”。这表现了他与身边的小人尖锐的冲突;国君昏聩,不分忠奸。
C.“时俗”一词,说明当时的社会环境漆黑一片,人们的行为没有准则、尺度可言,很多人都在投机取巧、钻营逢迎。
D.“郁邑”“佗傺”是一对同义词,作者将此连用,表达了诗人伤痛、苦闷之深。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长太息以掩涕兮,民生之多艰             太息:     以:     哀:
(2)余修姱鞿羁兮,謇朝谇夕替       虽:     修姱:   鞿羁:   朝谇:     夕替:     
(3)又之以揽茝   申:       揽茝:     
(4)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灵修:          民心:        
(5)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善淫       众女:     蛾眉     谣诼:     以:
(6)时俗之工巧兮,规矩而改错   固:       偭:     
(7)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   绳墨:       周容:       度:     
(8)忳郁邑佗傺   忳:        郁邑:        佗傺:
3.将文段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2)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3)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固时俗之工巧兮,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圆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固时俗之工巧兮          时俗:世俗
B.竞周容以为度             周容:荀合取容
C.郁邑余侘傺             侘傺:失意的样子
D.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穷困:贫穷,困苦
2.下列对选段内容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表现了屈原忧国忧民、热爱祖国的情怀。
B.“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屈原以香花香草装饰自己,实际上是以此比喻自己高洁的志向。
C.“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埋怨神灵不能主持正义,不了解民心。
D.“固时俗之工巧兮,规矩而改错”:指责当时世俗投机取巧,违背规矩而任意改变。
3.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中表达了屈原对不被人理解、遭人诽谤的不满和愤懑
B.诗人直抒胸臆,表明了自己的志向,引出议论感叹
C.诗中表明了诗人绝不墨守成规,要与世俗周旋的处世态度
D.诗中对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做了无情的揭露和斥责。
4.屈原受屈遭贬的外部原因,选段中提及了三个方面,请各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出来。
5.选段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任选两种进行简要赏析
6.选段为我们塑造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简要分析。
7.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余虽好修姱以机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2)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3)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2019-03-01更新 | 133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今;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馋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病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1)每一令出,平伐其功        伐:
(2)“离骚”者,犹离忧也     离:
(3)靡不毕见                           靡: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章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屈平草稿未定                    予作文以记之
B.屈平不                              失其所,不知
C.王怒而屈平                       濯淖污泥之中
D.信而                              举类迩而义远
3.太史公评价《离骚》“其辞微”,请结合链接材料,简析《离骚》的这一特点。

链接材料: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靰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茞。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竟周容以为度。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节选自屈原《离骚》)

2021-05-01更新 | 170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节选自《史记·屈原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B.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C.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D.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2.下列加点词语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保存下来最早的长篇叙事诗,它和《木兰辞》合称为“乐府双璧”。
B.左徒是指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主要职责是参与议论国政,发布号令,接待宾客等。
C.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讲究文采,韵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
D.《诗经》中的“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它们都是从内容角度来划分的。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为怀王拟定好宪令,上官大夫想要占为己有,屈原坚决不给,所以遭到了上官大夫的离间。
B.屈原正大光明行为正直,竭尽忠心用尽智慧来侍奉他的国君,却被小人离间,可以说处境很困难。
C.屈原走到江边,披散着头发沿着水边边走边吟唱,脸色憔悴,形体和容貌都象干枯的树木一样。
D.屈原远离污泥浊水,不沾染尘世的污垢,内心保持高洁的品德,推究这种志行,即使同日月争光都可以。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
(2)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2020-01-04更新 | 6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