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西汉 > 司马迁(前145-前90)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89 题号:907164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卫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公叔座言于惠王曰: “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唯君图之。”王面许之,其实不以为意。座既,鞅去魏之秦,因景监见秦孝公。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孝公二十年,秦与赵盟,鞅将军军河西,济之而围公子卬。卬,魏之名将也,然知不及之。鞅阴断其共,魏军大乱,鞅大败之以整。魏王省之日: “恨不早用痤之言!微夫人之力,秦焉至于此?甚矣,寡人之过!为今之计,若何?”卬对曰:“阙邻以利,东肆其封,秦之国谋也。若舍边鄙与之,秦必退。商法寡恩,不得善终。”魏数败日以削遂从卬言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去安邑徙都大梁。卫鞅既破魏还,秦封之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孝公崩,商鞅车裂于秦,魏王大说:“子亡, 吾犹在,天不我负!”

(选自《史记·商君列传》,有删改)

注:景监,秦孝公宠臣。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魏数败/日以削/遂从卬言/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去安邑/徙都大梁
B.魏数败日/以削/遂从/卬言/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去安邑/徙都大梁
C.魏数败日/以削/遂从卬言/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去安邑/徙都大梁
D.魏数败/日以削/遂从/卬言/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去安邑/徙都大梁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A.古代男子有多种称呼方式,比如,“商鞅”是“出生地+名”,“卫鞅”是“国名+名”,“公孙鞅”是“姓+名”。
B.没,同“殁”,死的委婉说法;崩,指古代帝王、太后死亡。
C.变法是指对国家的法令制度作出重大变革,商鞅变法为秦国富强奠定了基础。
D.黥是古代的一种刑罚,在犯人脸上刺上记号或文字并涂上墨,在刑罚之中较轻;车裂,古代死刑的一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商鞅年少奇才,受到公叔座赏识。公叔座向魏王举荐商鞅,希望能够重用商鞅,如不能就杀了他,但是魏王并没有采纳此意见。
B.商鞅投奔秦国,受到孝公赏识。他本是卫国公子,在公叔座去世后他到了秦国,通过景监见到孝公。
C.商鞅厉行法治,秦国太平富强。他铁面无私,不徇私情,连太子犯法也被施以刑罚。国人受此震慑,全都遵守法令,治安状况改善,民众家给人足。
D.魏国被迫迁都,惠王深表懊悔。魏国战事失利,只能迁都至大梁,惠王感慨说,遗憾的是没有听从公叔座的劝告。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微夫人之力,秦焉至于此?甚矣,寡人之过。
(2)阙邻以利,东肆其封,秦之国谋也。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骑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节选自《过秦论》)

侯生、卢生相与谋曰:“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帛用。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上乐以刑杀为成,天下畏罪持禄,莫敢尽忠。秦法,不得兼方,不验辄死。然侯星气者至三百人,皆良士,畏忌讳谀,不敢端言其过。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呈不得休息。贪于权势至如此,未可为求仙药。”于是乃亡去。始皇闻亡,乃大怒曰:“吾前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太平,方士欲练以求奇药。今闻韩众去不报,徐市等费以巨万计,终不得药,徒奸利相告日闻。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也。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为妖言以乱黔首。”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益发询徙边。始皇长子扶苏谏曰:“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忍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始皇怒,使扶苏北监蒙恬于上郡。

(节选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
B.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
C.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
D.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黔首,是秦朝对百姓的称呼。黔为黑色,秦朝百姓用黑色头巾包头,故称“黔首”。
B.山东,指崤山以东,代指东方诸国,而现在则指山东省。
C.博士,古代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
D.“不中呈不得休息”的“中”意思和《劝学》中的“木直中绳”的“中”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始皇以武力统一天下。他奋力发展六世遗留下来的功业,吞并二周,消灭诸侯,登上皇帝的宝座控制天下。
B.秦始皇钳制百姓思想。统一天下后,他废除先王的治国之道,焚烧各学派的著作,目的就是为了愚化百姓,控制百姓。
C.秦始皇为人残暴。始皇听说侯生、卢生逃走后非常生气,不经查问就把犯禁的四百六十多人全部坑杀在咸阳。
D.秦始皇独断专行。丞相等各位大臣都必须按照皇帝的意志做事,甚至连公子扶苏也因进谏而被调派到北方。
4.把文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2)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也。
5.侯生、卢生为何不愿为秦始皇求取仙药?
2023-03-01更新 | 260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骞使西域

张骞,汉中人。建元中为郎。是时天子问匈奴降者,皆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与堂邑氏胡奴甘父俱出陇西。经匈奴,匈奴得之,传诣单于。单于留之,曰:“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汉肯听我乎?”留骞十馀岁,与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

居匈奴中,益宽,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西走数十日至大宛。大宛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见骞,喜,问曰:“若欲何之?”骞曰:“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今亡,唯王使人导送我。诚得至,反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大宛以为然,遣骞,为发导绎,抵康居,康居传致大月氏。大月氏王已为胡所杀,立其太子为王。既臣大夏而居,地肥饶,少寇,志安乐,又自以远汉,殊无报胡之心。骞从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领。

留岁馀,还,并南山,欲从羌中归,复为匈奴所得。留岁馀,单于死,左谷蠢王攻其太子自立,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汉拜骞为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

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蛮夷爱之。堂邑父故胡人,善射,穷急射禽兽给食。初,骞行时百馀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节选自《史记·大宛列传》)

1.下列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方欲灭胡  事:打算
B.道必匈奴中  更:经过
C.殊无胡之心  报:报复
D.还,南山   并:并且
2.下列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以其头饮器    ②而匈奴所闭道
B.①无共击之     ②堂邑氏胡奴甘父俱出陇西
C.①骞持汉节不失   ②大宛以为,遣骞
D.①汉何得往使    ②又自远汉
3.下列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张骞“不畏艰辛、不辱使命”的一项是(     
①骞以郎应募,使月氏   ②与堂邑氏胡奴甘父俱出陇西   ③骞持汉节不失   ④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   ⑤西走数十日至大宛   ⑥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
A.①③⑤B.②④⑥C.③④⑤D.①②⑥
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骞是在汉朝准备联合月氏夹攻匈奴的情况下出使的,当时月氏为匈奴所败,也准备联合汉朝一同对付匈奴。
B.在张骞出使月氏的途中,必经匈奴的领地,被匈奴扣押,这一下去就是十年,但是张骞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时刻寻找离开匈奴的机会。
C.大宛一向听说汉朝的富庶,只是不能和汉通使。张骞的到来使大宛王十分高兴,这是大宛王派人护送张骞前往康居寻找月氏的原因。
D.十余年后的月氏今非昔比,此时的月氏已经没有了报复匈奴的想法,对张骞提出的建议最终也没有明确回答,这样张骞只好从大夏返回。
5.翻译下列句子。
①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汉肯听我乎?
②诚得至,反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
2021-06-02更新 | 29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李)广子三人,曰当户、椒、敢,为。当户有遗腹子名陵。

陵既壮,选为建章监,监诸骑。善射,爱士卒。天子以为李氏世将,而使将八百骑。尝深入匈奴二千余里过居延视地形无所见虏而还拜为骑都尉将丹阳楚人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以屯卫胡。

数岁,天汉二年秋,贰师将军李广利将三万骑击匈奴右贤王于祁连天山,而天子使陵将其射士步兵五千人,出居延北千余里,欲以分匈奴兵,毋令专走贰师也。陵既至期还,而单于兵八万围击陵军。陵军五千人,兵矢既尽,士死者过半,所杀伤匈奴亦万余人。且且战,连斗八日,还未到居延百余里,匈奴遮狭绝道,陵食乏而救兵不到,虏急击招降陵。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匈奴。

单于既得陵,素闻其家声,乃以其女妻陵而贵之。汉闻,族陵母妻子。自是之后,李氏名败,而陇西之士居门下者皆用为耻焉。

(节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有删改)

文本二:

群臣皆罪陵,上以问太史令司马迁,迁盛言: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今举事一不当,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孽其短,诚可痛也!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入戎马之地,数万之师,虏救死扶伤不暇,悉举引弓之民共攻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士张空拳,冒白刃,北首争死敌,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身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

初,上遣贰师大军出,令陵助兵,及陵与单于相值,而贰师功少。上以迁诬罔,欲贰师,为陵游说,下迁腐刑。久之,上悔陵无救,乃遣使劳赐陵余军得脱者。陵在匈奴岁余,上遣公孙敖将兵深入匈奴迎陵。敖军无功还,曰: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单于为兵以备汉军,故臣无所得。上闻,于是族陵家,母弟妻子皆伏诛。

(节选自《汉书·李陵传》,有删改)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居延北千余里     可:大约B.且且战,连斗八日        引:引领
C.数万之师               抑:抵挡D.上以迁诬罔,欲贰师     沮:诋毁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而单于兵八万围击陵军                  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B.所杀伤匈奴亦万余人                      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已
C.身陷败                                          齐国褊小
D.令陵助兵                                      吾属今之虏矣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尝深入匈奴/二千余里过居延/视地形无所见虏/而还拜/为骑都尉将/丹阳楚人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以屯卫胡
B.尝深入匈奴/二千余里过居延视地形/无所见/虏而还/拜为骑都尉/将丹阳楚人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以屯卫胡
C.尝深入匈奴二千余里/过居延视地形/无所见虏而还/拜为骑都尉/将丹阳楚人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以屯卫胡
D.尝深入匈奴二千余里/过居延/视地形无所见虏/而还拜为骑都尉/将丹阳楚人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以屯卫胡
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郎,汉代专指皇帝的侍从官。依汉朝制度,凡职位在两千石以上的官吏可以保举子弟一人做郎官。
B.天汉,汉武帝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名号,中国古代纪年法只有年号和干支两种。
C.太史令,官名,掌管天文历算、编纂史书等事务。司马迁在汉武帝时期做太史令,故《史记》中自称太史公。
D.北首,头朝北。古礼,人死入葬,尸体头朝北,故北首为死人之象。文中有抱着必死决心的意思。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陵是名将李广之孙,勇猛善射、爱惜士卒,又因身世受到武帝的重视。然而李陵降胡之后,李陵家不仅被夷灭,名声也从此被毁。
B.贰师将军率大军出击匈奴时,武帝派李陵率领军队深入匈奴腹地。李陵率军转战千里,陷入匈奴重围,终因寡不敌众,最终兵败降胡。
C.李陵兵败降胡后,朝中的大臣纷纷将过错都推到了李陵身上,这时,司马迁主动站了出来,义正辞严地在武帝面前为李陵作辩护。
D.后来,武帝对当时没有及时救援李陵感到后悔,就派使者慰劳赏赐李陵军中逃回的士兵,之后又派公孙敖率军深入匈奴迎接李陵。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单于既得陵,素闻其家声,乃以其女妻陵而贵之。
(2)今举事一不当,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孽其短,诚可痛也!
7.司马迁在皇帝面前为李陵讲情时提出了哪些理由?请简要说明。
2024-05-04更新 | 25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