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西汉 > 司马迁(前145-前90)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87 题号:908373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相国何者,沛丰人也。以文无害为沛主吏掾。高祖为布衣时,何数以吏事护高祖。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常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何进言韩信,汉王以信为大将军。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关中事计户口转漕给军,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以此专属任何关中事。汉三年,汉王与项羽相距京索之间,上数使使劳苦丞相。鲍生谓丞相曰:“王有疑君心也。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于是何从其计,汉王大悦。汉五年,既定天下,论功行封。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侯所食邑多汉十一年,陈豨反高祖自将至邯郸未罢,淮阴侯谋反关中,吕后用萧何计,诛淮阴侯。汉十二年秋,黥布反,上自将击之,数使使问相国何为。客有说相国曰:“君灭族不久矣。上所为数问君者,畏君倾动关中。今君胡不多买田地,贱贳贷以自污?上心乃安。”于是相国从其计,上乃大说。上罢布军归,民道遮行上书,言相国贱强买民田宅数千万。上至,相国谒。上笑曰:“夫相国乃利民!”民所上书皆以与相国,曰:“君自谢民。”何素不与曹参相能,及何病,孝惠自临视相国病,因问曰:“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者?”对曰:“知臣莫如主。”孝惠曰:“曹参何如?”何顿首曰:“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矣。”何置田宅必居穷处,为家不治垣屋。曰:“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孝惠二年,相国何卒,为文终侯。

(节选自《史记·萧相国世家》)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候/所食邑多/汉十一年/陈豨反/高祖自将/至邯郸/
B.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候/所食邑多/汉十一年/陈豨反/高祖自将/至邯郸/
C.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侯/所食邑多/汉十一年/陈豨反高祖/自将/至邯郸/
D.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候/所食邑多/汉十一年/陈豨反高祖/自将/至邯郸/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国起源于春秋晋国,也称相邦,是战国秦及汉朝廷臣最高职务,后来嬴政因其权力过大而废除。刘邦即汉王位后,又重新设立,后代为避讳改称相邦为相国。
B.陈胜起义之后,刘邦集合了三千子弟响应,攻占沛县,自称“沛公”。沛县,简称“沛”,因古有“沛泽”而得名,现在是江苏省徐州市的下辖县,位于徐州市西北部。
C.“上”即皇上,臣子称皇上为“陛下”。古代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所以用陛下代称皇上。“殿下”也是对皇上的尊称。
D.“谧”是指谧号。谧号是我国古代对死去的帝王、诸侯、大臣、贵族(包括其他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进行评定后,给予的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始于西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何善于识人,见识不凡。高祖是平民时,他多次利用自己县吏的职权保护高祖;其他将领都争抢金帛财物时,他把法律诏令和各种图书文献收藏起来。
B.萧何能力出众,深谋远虑。汉王二年,他留守关中,转运粮饷,补充兵员,成为汉王坚实的大后方;他想法深远,购置偏僻的土地,营造宅第也不修建围墙。
C.萧何纳谏解危,终得保全。他采纳鲍生的意见,派亲人到汉王营中效力且作人质;采纳门客的意见,低价强买平民田宅,以示无政治野心,解除信任危机。
D.萧何举贤任能,胸襟宽广。经他举荐的韩信在关中谋反,他亲自出手杀了韩信;虽然与曹参不和,但生病期间仍不忘向惠帝极力举荐让曹参行相国之权。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汉三年,汉王与项羽相距京索之间,上数使使劳苦丞相。
(2)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粲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壁。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柱矣!”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桑王恐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相如奉璧秦王奏:启奏
B.使人书至赵王发:打开
C.秦贪,其强负:倚仗
D.召有司图案:通“按”,按照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相如持璧却立宾客至蔺相如们谢罪
B.且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作师说贻之
C.臣头今与璧俱碎柱矣虽才高世,而无矫尚之情
D.秦王恐破璧宦官惧毁己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王在章台会见蔺相如,并把和氏璧传给嫔妃及左右侍从看,蔺相如见秦王无偿城之意,借“璧有瑕,请指示王”的理由,取回和氏璧。
B.赵国送出和氏璧时,赵王斋戒五天以示对秦国的尊重,蔺相如提及此事,为下文要求秦王斋戒五日做了铺垫,维护了赵国尊严。
C.蔺相如机敏地提出“人璧俱碎”来威胁秦王,“睨”字勾勒了蔺相如的坚决神态,有着不把强权放在眼里的气势。
D.在“完璧归赵”的欺诈与反欺诈的斗争中,突出了蔺相如的足智多谋、勇敢及不畏强暴。
2021-07-22更新 | 48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萧相国何者,沛丰人也。高祖为亭长,常左右之。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常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

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何进言韩信,汉王以信为大将军。汉王引兵东定三秦,何以丞相留收巴蜀,填抚谢告,使给军食。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侍太子,治栎阳。为法令约束,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辄奏上,可,许以从事;即不及奏上,辄以便宜施行,上来以闻

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侯,所食邑多。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高帝曰:“诸君知猎乎?”曰:“知之。”“知猎狗乎?”曰:“知之。”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二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群臣皆莫敢言。

汉十一年,陈豨反,高祖自将,至邯郸。未罢,淮阴侯谋反关中,吕后用萧何计,诛淮阴侯。上已闻淮阴侯诛,使使拜丞相何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诸君皆贺,召平独吊。召平谓相国曰:“祸自此始关。愿君让封勿受,悉以家私财佐军,则上心说。”相国从其计,高帝乃大喜。

(节选自《史记·萧相国世家》)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B.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C.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D.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中是古代地区名,所指范围大小不一,一般泛指函谷关以西,战国末秦故地。
B.亭长是管理亭的官吏。亭即驿亭,是由驿站所设置的供行旅途中歇宿的处所。
C.所食邑,即收食禄的封地,由皇帝封赐给臣下,受封者以其中民户赋税为食禄。
D.相国是辅佐君主治理国政的最高长官。韩信死后,丞相萧何被刘邦拜为相国。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萧何勤勤恳恳,长期辅佐刘邦。萧何在刘邦做亭长时就经常帮助他。楚汉战争中,萧何以丞相身份留守巴蜀、关中,使刘邦有稳固的后方。
B.萧何深谋远虑,志在经世济民。汉军攻入咸阳,将士们忙着哄抢财宝,萧何却收藏秦律令图籍档案,使刘邦能了解天下地形、户口等情况。
C.萧何忠于刘邦,献计斩杀韩信。楚汉战争中,萧何为帮助刘邦战胜项羽,举荐了韩信;刘邦称帝后,因韩信谋反,萧何又帮吕后杀死了韩信。
D.萧何不善征战,论功却排第一。天下平定论功行赏时,刘邦以狗猎为喻,坚持认为萧何之功最高。经过刘邦的开导,武将们对萧何心悦诚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辄奏上,可,许以从事;即不及奏上,辄以便宜施行,上来以闻。
(2)上已闻淮阴侯诛,使使拜丞相何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
(3)字而幼孩,遂而鸡豚。
2020-09-23更新 | 31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盖闻武帝之时,同日而俱拜三子为王:封一子于齐,一子于广陵,一子于燕。各因子才力智能,及土地之刚柔,人民之轻重,作策以申戒之。谓三王曰:“世为汉藩辅,保国治民,可不敬与!汝其戒之。”夫贤主所作,固非浅闻者所能知,非博闻强记君子者所不能究竟其意。至其次序之分绝,文字之上下,简之参差长短,皆有意,人莫之能知。王夫人者,赵人也,与卫夫人并幸武帝,而生子闳。闳且立为王时,其母病,武帝自临问之。曰:“子当为王,欲安所置之?”王夫人曰:“陛下在,妾又何等可言者。”帝曰:“虽然,意所欲,欲于何所王之?”王夫人曰:“愿置之洛阳。”武帝曰:“洛阳有武库敖仓,天下冲厄,汉国之大都也。先帝以来,无子王于洛阳者。去洛阳,余尽可。”王夫人不应。武帝曰:“关东之国无大于齐者。齐东负海而城郭大,古时独临淄中十万户,天下膏腴地莫盛于齐者矣。”王夫人以手击头,谢曰:“幸甚。”王夫人死而帝痛之,使使者祭拜之曰:“皇帝谨使使太中大夫明奉璧一,赐夫人为齐王太后。”子闳王齐,年少,无有子立,不幸早死,绝而为郡。天下称齐不宜王云。

《春秋大传》曰:“天子之国有泰社。”诸侯王始封者必受土于天子之泰社,归立之以为国社,以岁时祠之,东方青,南方赤,西方白,北方黑,上方黄,故将封于东方者取青土,封于南方者取赤土,封于西方者取白土,封于北方者取黑土,封于上方者取黄土。各取其色物,裹以白茅,归,封以为国社。此始受封于天子者也。此之为主土。主土者,立社而奉之也。

齐地多变诈,不习于礼义,故武帝戒之曰:恭朕之诏唯命不可为常人之好德能明显光不图于义使君子怠慢有过不善乃凶于而国而害于若身齐王之国,左右维持以礼义,不幸中年早夭。然全身无过,如其策意。

(节选自《史记·三王世家》略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恭朕之诏/唯命不可为常/人之好德能/明显光/不图于义/使君子怠慢有过/不善/乃凶于而国/而害于若身/
B.恭朕之诏/唯命不可为常/人之好德/能明显光/不图于义/使君子怠慢/有过不善/乃凶于而国/而害于若身/
C.恭联之诏唯/命不可为常/人之好德/能明显光/不图于义/使君子怠慢有过/不善/乃凶于而国/而害于若身/
D.恭朕之诏唯/命不可为常/人之好德能/明显光/不图于义/使君子怠慢/有过不善/乃凶于而国/而害于若身/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在周代指诸侯国,汉代侯王的封地也称国。文中武帝之子刘闳受封齐国后不幸早夭,齐国就失去独立存在的可能,便变成汉朝廷下辖的一个郡。
B.太后,对国君或皇帝母亲尊称,始于秦昭王时。皇帝母亲称皇太后,祖母称太皇太后,正妻称皇后。汉代,皇太后及其家族在政治中扮演重要角色。
C.关东,指函谷关以东地区,古人以东为右,以西为左,因此关东又称“关右”,文中所说的齐国就在关右。其都城临淄是唯一超过十万户的城市。
D.世家,是《史记》五体之一,共三十篇,用来记述主要侯王的兴衰历史。但孔子和秦末的陈涉,虽不是王侯,也被列入世家,是例外。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地人口众多,物产丰饶,历代帝王非常看重此地,都想牢牢控制,所以天下人都认为这里适合“为郡”,不适合“为国”。
B.武帝不同意封刘闳到洛阳为王,他认为洛阳是天下险要的交通要冲、国家的大都市,并且汉室没有皇子在此封王的先例。
C.武帝在一天里同时封他三个儿子为王,是因人而异、因地而异的,这其中的深谋远虑作者认为见识浅陋的人难以领悟。
D.受天子分封到不同地方的侯王,要取相应颜色的土,再用白茅包裹起来,前往自己的封地。因此齐王刘闳应该取青土奉祀。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世为汉藩辅,保国治民,可不敬与!汝其戒之。
(2)诸侯王始封者必受土于天子之泰社,归立之以为国社,以岁时祠之。
5.齐王封国后,为什么能“全身无过”?请简要说明。
2021-04-24更新 | 4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