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西汉 > 其他西汉作家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27 题号:9166570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治国为政以礼

韩 婴

君子有辩善之度,以治气养性,则身后彭祖;修身自强,则名配尧禹;宜于时则达,厄于穷则处,信礼者也。凡用心之术,由礼则理达,不由礼则悖乱。饮食衣服,动静居处,由礼则知节,不由礼则垫陷生疾。容貌态度,进退移步,由礼则夷国。政无礼则不行,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王无礼则死亡无日矣。诗曰:“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传曰:不仁之至忽其亲,不忠之至倍其君,不信之至欺其友。此三者,圣王之所杀而不赦也。诗曰:“人而无礼,不死何为!”

王子比干杀身以成其患,柳下惠杀身以成其信,伯夷叔齐杀身以成其廉,此三子者,皆天下之通士也,岂不爱其身哉!为夫义之不立,名之不显,则士耻之,故杀身以遂其行。由是观之,卑贼贫穷,非士之耻也;天下举忠而士不与焉,举信而士不与焉,举廉而士不与焉,三者存乎身,名传于世,与日月并而息,天不能杀,地不能生,当桀纣之世不之能污也,然则非恶生而乐死也,恶富贵好贫贼也,由其理,尊贵及己而仕也不辞也。孔子曰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故厄穷而不悯劳辱而不苟然后能有致也。诗曰:“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此之谓也。

(节选自《韩诗外传·卷一》)

【简注】

①辩:通“辨”,分别。②垫陷:下陷,沉没。遄(chuán):快,迅速。厄(è):即,困顿。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出自《诗经·邶风·柏舟》,本意指信念坚定执着,威仪严整美好。匪:非,不是。


【阅读指要】
文章从君子要坚守礼节讲起,指出礼对修身、处世、为政、治国的重要作用,礼作为一种法度规范和道德准则,它维系着社会的正常运转,它安定伦理纲纪使人们各得其所,并赋予人们以理想追求,它让社会稳定,国家太平,天下大同,因而恰恰印证了孔子教孔鲤的话“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通篇以层层推进的方式阐述了“无礼”的三种具体表现:不仁,不忠,不信;同时三次引用《诗经》中的诗句,形成一唱三叠之效,主题为之彰明。
【阅读训练】
1.选文第一段论述的中心观点是__________
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君子必须善于修身养性,然后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B.通达的人应该而且必须爱惜自己的身体,否则便不合乎礼。
C.求取富贵功名并不可耻,只要不欺心,不伪作,不害人,不背义。
D.礼、义、廉、耻、信是人生的终极目标和生命的意义所在。
3.从文章中来看,“无礼”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4.请用“/”为文中画线句断句。
孔 子 曰 富 而 可 求 虽 执 鞭 之 士 吾 亦 为 之 故 厄 穷 而 不 悯 劳 辱 而 不 苟 然 后 能 有 致 也。
5.简要说说引用“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诗句在阐述中的作用。
2019高三·全国·专题练习 查看更多[1]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杜蒉扬觯

《礼记》

知悼子卒。未葬,平公饮酒,师旷、李调侍,鼓钟。杜蒉自外来,闻钟声,曰:“安在?”曰:“在寝。”杜蒉入寝,历阶而升。酌曰:“旷,饮斯!”又酌曰:“调,饮斯!”又酌,堂上北面坐饮之。降,趋而出。

平公呼而进之,曰:“蒉,曩者尔心或开予。是以不与尔言。尔饮旷,何也?”曰:“子、卯不乐。 知悼子在堂,斯其为子、卯也大矣!旷也,太师也。不以诏,是以饮之也。”“尔饮调何也?”曰:“调也,君之亵臣也。为一饮一食亡君之疾,是以饮之也。”“尔饮何也?”曰:“ 蒉也,宰夫也。非刀匕是共,又敢与知防,是以饮之也。”平公曰:“寡人亦有过焉,酌而饮寡人。”杜蒉洗而扬觯。公谓侍者曰:“如我死,则必无废斯爵也!”至于今,即毕献,斯扬觯,谓之“杜举”。


【注释】①知悼子:春秋时晋国大夫,知罃,悼是他的谥号。②师旷:晋国乐师。李调:晋臣。③杜蒉:晋平公的厨师。④太师:对乐师的称呼。⑤亵臣:宠幸的近臣。⑥爵:饮酒器。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平公饮酒,师旷、李调侍,(      )(2)即献,斯扬觯(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为一饮一食亡君之疾,是以饮之也。
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在子卯日去世的知悼子还未安葬,晋平公及其臣属就饮酒做乐,引起了杜蒉的不满。
B.杜蒉用进门罚酒三杯,却又不发一言、快步离开的独特方式,引起晋平公的惊诧。
C.在和晋平公的问答中,杜蒉只说臣属和自己的不是,使平公自悟,进谏含蓄、巧妙。
D.晋平公以“无废斯爵”的告诫,提醒后世子孙牢记杜蒉的谏言,从而促成了“杜举”传统。
4.从全文看,晋平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5.《礼记》是对秦汉以前汉族礼仪著作加以记录、编纂而成的。请依据具体内容推断本文被收入《礼记》的原因。
2019-10-20更新 | 130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文本一

优孟,故楚之乐人也。长八尺,多辩,楚相孙叔敖知其贤人也,善待之。病且死,属其子曰:“我死,汝必贫困。若往见优孟,言‘我孙叔敖之子也’。”数年,其子穷困负薪,见优孟。优孟曰:“若无远有所之。”即为孙叔敖衣冠,像孙叔敖,楚王及左右不能别也。庄王置酒,以为孙叔敖复生也。欲以为相。优孟曰:“请归与妇计之,三日而为相。”庄王许之。

三日后,优孟复来。王曰:“妇言谓何?”孟曰:“妇言慎无为,楚相不足为也。如孙叔敖之为楚相,尽忠为廉以治楚,楚王得以霸。今死,其子无立锥之地,贫困负薪以自饮食。必如孙叔敖,不如自杀。”因歌曰:“起而为吏,身贪鄙者馀财,身死家室富,又恐受赇枉法,身死而家灭;贪吏安可为也!念为廉吏,竟死不敢为非;廉吏安可为也!楚相孙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穷困负薪而食,不足为也!”

于是庄王谢优孟,乃召孙叔敖子,封之寝丘四百户,以奉其祀。后十世不绝。可以言时矣。

(选自《史记•滑稽列传》,有删减)

文本二

天下有三危:少德而多宠,一危也;才下而位高;身无大功而有厚禄,三危也。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何以知其然也?

昔者楚庄王既胜晋于河、雍之间,归而封孙叔敖,而辞不受。病疽将死,王必封女,女必肥饶之地,而受沙石之间。有寝丘者,其地确石之名丑。荆人鬼,越人畿,人莫之利也。”孙叔敖死王果封其子以肥饶之地其子辞而不受请有寝之丘。楚国之俗,功臣二世而爵禄,唯孙叔敖独存。此所谓损之而益也。

(选自《淮南子•人间训》,有删减)

【注】①确石:坚硬的石头。②荆人鬼,越人畿:鬼、畿,指迷信鬼神的活动。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打“√”。
孙叔敖A死B王C果D封E其F子G以H肥I饶J之K地L其M子N辞O而P不Q受R请S有T寝U之V丘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居,意为“居住”,与“沛公居山东时,好美姬”(《鸿门宴》)中“居”的意思相同。
B.无为,意为“不要做”,与“是以圣人无为”(《<老子>四章》)中“无为”意思不同。
C.知,通“智”,与“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中最后一个“知”字意思相同。
D.让,意为“辞让、谦让”,与“为国以礼”(《论语•先进》)中“让”字的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相孙叔敖早就知道为自己的后代留后路,但他优待优孟的初衷不一定为此。
B.优孟与孙叔敖的儿子见面后,与他交谈相处,并把他装扮成其父孙叔敖的样子。
C.优孟假借妇的口吻推辞楚相之位,这种表达技巧类似《赤壁赋》的“主客问答”。
D.孙叔敖让儿子拒绝受封肥饶之地的客观原因是寝丘贫瘠,楚、越民众不中意此地。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死,其子无立锥之地,贫困负薪以自饮食。
②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何以知其然也?
(5)孙叔敖才智过人,从两则材料中可以看出他有哪些不凡的智慧?试做简要分析。
2023-10-09更新 | 180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介之推不言禄

晋侯①赏从亡者。介之推②不言禄,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③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④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⑤!”

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

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⑥为之田⑦。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注】 ①晋侯:指晋文公,即重耳。他逃亡在外,在秦国的帮助下回晋继承君位。②介之推:晋文公臣子,曾割自己腿上的肉以食文公。③献公:重耳之父晋献公。④二三子:指跟随文公逃亡的人。子是对人的美称。⑤怼(duì):怨恨。⑥绵上:地名,在今山西介休县南、泌源县西北的介山之下。⑦田:祭田。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效之,罪又甚焉                             尤:指责
B.亦求之                                                  盍:何不
C.以志吾过,且善人                                 旌:表彰
D.其罪,上赏其奸                                     义:正义
2.下列对“介之推不言禄”一事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介之推不满于上下相蒙的现状,并在与其母的交流之后,隐居而死。
B.介之推和母亲一起隐居,母亲死后,他才接受了晋侯赏给他的绵上之田。
C.晋侯在介之推死后,已经有悔改之意。
D.“介之推不言禄”一事表现了“介之推”“介之推的母亲”的高洁品质。
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2)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
2017-09-18更新 | 33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