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语言文字应用 > 语段 > 修辞手法
题型: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 难度:0.65 引用次数:133 题号:9255300
仿照本课比喻论证的手法,运用人们熟悉的比喻,阐明下面的道理。

坚持对外开放,可以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和发展;但同时,我们又要加强法制建设,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防止腐朽落后的东西乘虚而入,对我们造成危害。

19-20高一上·全国·课后作业 查看更多[4]
【知识点】 修辞手法

相似题推荐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 (0.65)
【推荐1】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种道理犹如封锁在秘库石室里的珍奇。                         (比喻)
B.他能够成为万世景仰的圣人,难道真是天生的?               (反问)
C.夕阳从不吝啬用蕴藏着的光源去打扮周围的云彩。            (拟人)
D.“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对比)
2022-02-11更新 | 287次组卷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作为一种古老经济现象和古老文化的贫困,是一个典型的现代性问题。

传统社会相对现代社会来说物质匮乏、生产效率低下,但物质匮乏造成的贫困现象与贫困文化是两个_____①____的概念。贫困文化是贫困群体所拥有的一种亚文化,当这种文化沁入到了这个民族成员的血液和灵魂中,就具有很强的韧性。

当前,中国消除了延续几千年的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进入了后小康时代。虽说物质条件发生了____②_____的变化,但嵌入到民族心理中的适应性文化却没有发生相应的变化,而且还形成了巨大阻力,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大了相对贫困治理的难度。

西方传统文化中的基督教将“贫困”作为一种“恶”的文化,希望用“慈善”的方式来消除这种“恶”。中国儒家伦理奉行的是一种“善”文化,并且通过教化渠道使“善”文化成为主流。儒家将“贫困”作为一种“善”,主张用“节欲”的方式来对付“贫困”,甚至将“贫穷”作为一种“美德”来进行歌颂。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就浸淫在对贫困的这种认识和熏陶中。“贫困”即“美德”,成为一种精神鸦片,“安贫乐道”的“贫困文化”和“贫困观念”_____③____地植入了中华民族的灵魂和血液中。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2023-03-11更新 | 549次组卷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下列句子从修辞角度上分析,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B.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C.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D.不绝如缕
2022-10-16更新 | 13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