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东汉 > 班固(32-92)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85 引用次数:62 题号:933690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安世字子孺,少以父任为郎。用善书给事尚书,精力于职,休沐未尝出。上行幸河东,尝亡书三箧,诏问莫能知,唯安世识之,具作其事。后购求得书,以相校无所遗失。上奇其材,擢为尚书令,迁光禄大夫。

昭帝即位,大将军霍光秉政,以安世笃行,光亲重之。久之,天子下诏曰:“右将军光禄勋安世辅政宿卫,肃敬不怠,十有三年,咸以康宁。夫亲亲任贤,唐、虞之道也,其封安世为富平侯。”

大将军光后数月,御史大夫魏相上封事曰:“车骑将军安世事孝武皇帝三十余年,忠信谨厚,勤劳政事,国家重臣也,宜尊其位,以为大将军。”上亦欲用之。安世闻指,惧不敢当,请间求见,免冠顿首曰:“老臣诚自量不足以居大位,继大将军后,唯天子财哀,以全老臣之命。”上笑曰:“君言太谦。君而不可,尚谁可者!”安世深辞弗能得。

尝有所荐,其人来谢,安世大恨,以为举贤达能,岂有私谢邪?绝勿复为通。有郎功高不调,自言于安,安世应曰:“君之功高,明主所知。人臣执事,何长短而自言乎!”绝不许。已而郎果迁。莫府长史迁,安世问以过失。长史曰:“将军为明主股肱,而士无所进,论者以为讥。”安世曰:“明主在上,贤不肖较然,臣下自修而已,何知士而荐之?”其欲匿名迹远权势如此。

安世自见父子尊显,怀不自安,为子延寿求出补吏,上以为北地太守。安世尊为公侯,食邑万户,然身衣弋绨,夫人自纺绩,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内治产业,累积纤微,是以能殖其货,富于大将军光。天子甚尊惮大将军,然内亲安世,心密于光焉。

元康四年春,安世病,上疏归侯,乞骸骨。天子报曰:“将军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归大将军富平侯印?薄朕忘故,非所望也!愿将军强餐食,近医药,专精神,以辅天年。”安世复强起视事,至秋薨。天子赠印绶,送以轻车介士,谥曰敬侯。

(选自《汉书·卷五十九》,有删改)


注:休沐:休息沐浴,即古代官员的例行休假。弋绨:黑色粗厚的丝织物。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将军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归大将军/富平侯印
B.将军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归大将军/富平侯印
C.将军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归大将军/富平侯印
D.将军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归/大将军/富平侯印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死了叫“薨”。后世太后、皇后和有封爵的大官死了也可以叫“薨”。
B.汉代的国家中枢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组成,称“三公”。
C.“顿首”是古代的一种礼节,即拜跪于地,引头至地,头顿地再举起。
D.“乞骸骨”就是官员自请退职,字面意思就是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安世工作尽责。供职尚书时,工作尽心尽责,连例行节假日也没有外出过。担任光禄大夫后,大将军霍光很看重他,御史大夫魏相也对他评价很高。
B.张安世为人谦逊。皇帝想任用他为大将军,他认为自己的能力不足以担此重任,但坚持推辞并没有成功。
C.张安世对家人要求严格。他认为自己和儿子地位都尊贵显耀,内心很不安,就向皇帝请求让他的儿子延寿离开京城去做北地太守。
D.张安世善于治家。他虽然有万户封地,但生活节俭,夫人亲自纺织,家童都有手艺活做。张家凭勤劳节俭、善于经营而富有。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主在上,贤不肖较然,臣下自修而已,何知士而荐之?
(2)天子甚尊惮大将军,然内亲安世,心密于光焉。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较易 (0.85)
【推荐1】(一)文言文传记文本阅读

张骞,汉中人也,建元中为郎。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月氏遁而怨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与堂邑氏奴甘父俱出陇西。径匈奴,匈奴得之,传诣单于。单于曰:“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汉肯听我乎?”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

居匈奴西,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西走数十日至大宛。大宛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见骞,喜,问欲何之。骞曰:“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今亡唯王使人道送我诚得至反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大宛以为然,遣骞,抵康居。康居传致大月氏。大月氏王已为胡所杀,立其夫人为王。既臣大夏而君之,地肥饶少寇,志安乐,又自以远远汉,殊无报胡之心

留岁余,还,欲从羌中归,复为匈奴所得。留岁余,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拜骞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蛮夷爱之。堂邑父胡人,善射,穷急射禽兽给食。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后骞以军功封博望侯。后四年,天子欲连乌孙,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马各二匹,牛羊以万数,资金市帛直数千巨万,多持节副使,道可便遣之旁国。骞既至乌孙,致赐谕指,未能得其决,即分遣副使使大宛、康居、月氏、大夏。乌孙发道译送骞,与乌孙使数十人,马数十匹。报谢,因令窥汉,知其广大。骞还,拜为大行。岁余,骞卒。后岁余,其所遣副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

(节选自《汉书·张骞传》)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今亡/唯王使人道送我/诚得至/反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
B.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今亡/唯王使人道送我/诚得至/反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
C.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今亡/唯王使人道送我/诚得至反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
D.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今亡/唯王使人道送我/诚得至反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
2.下列各句中,与“汉何以得往使”一句句式相同的是(     
A.问欲何之B.大月氏王已为胡所杀
C.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D.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骞第一次通西域的最初目的是要联合月氏共同打击匈奴,可张骞经过重重阻碍,到达月氏后却发现,月氏人已经不想再和匈奴打仗。
B.作为中国历史上出使西域的第一人,张骞的出使过程并不顺利,第一次出使时,由于匈奴的阻拦,他整整花了十三年才返回长安,百余人的队伍只回来了两个人。
C.张骞宽宏大量,言而有信,强壮有力,得到西域外族喜爱,以至于在他之后出使西域的汉朝使者,都要说是博望侯张骞派来的,才能得到外国人的信任。
D.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虽都未能达到最初的目的,但由此建立了西域各国和汉朝的外交联系,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做出了杰出贡献。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志安乐,又自以远远汉,殊无报胡之心。
2017-11-05更新 | 62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易 (0.85)
【推荐2】阅读《苏武传》中的语段,回答问题。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徒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抵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械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无复再言!”

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己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呼,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

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祝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

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说法有错的一项是(     )
A.节又称“旄节”,以竹为竿,上缀牦牛尾,是使者所持的信物。
B.后土,地神,相对皇天而言。源于母系社会自然崇拜中的土地与女性崇拜。
C.黄门驸马,皇帝的女婿,公主的丈夫。
D.上林,上林苑,皇帝游猎的场所,在长安西,周国三百余里。
2.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B.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C.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D.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3.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有错的-项是(     )
A.李陵投降后的第二年,苏武出使匈奴,被困。李陵劝降,动之以情。
B.李陵劝降之后,苏武称其为“王”。称呼的变化,表明了苏武拒降的坚定决心。
C.李陵劝降,先以友人身份坦诚来意;接着叙述苏武被扣留后家族亲人的悲惨命运和自己的遭遇;最后指出武帝昏乱,不值得为其牺牲。
D.文中通过动作、语言等正面描写以及衬托等手法展现了苏武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塑造了其忠君爱国、至死不渝的形象。
4.翻译
(1)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2)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
2020-11-25更新 | 98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易 (0.8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黄霸字次公,淮阳阳夏人也。霸少学律令,喜为吏,武帝末以待诏入钱赏官,补侍郎谒者,坐同产有罪劾免。后复入谷沈黎郡,使领郡钱谷计。以廉称,察廉为河南太守丞。用宽和为名。召以为廷尉正,数决疑狱,庭中祢平。守丞相长史,坐公卿大议廷中知长信少府夏侯胜非议诏书大不敬,霸阿从不举劾,皆下廷尉。霸因从胜受《尚书》狱中,积三岁乃出。上擢霸为扬州刺史。以贤良高第为颍川太守。使邮亭乡官皆畜鸡豚,以赡鳏寡贫穷者。然后为条教,置父老师帅伍长,班行之于民间,劝以为善防奸之意,及务耕桑,节用殖财,种树畜养,去食谷马。吏民见者,语次寻绎,问它阴伏,以相参考。尝欲有所司察,择长年廉吏遣行,属令周密。支出,不敢舍邮亭,食于道旁,乌攫其内。民有欲诣府口言事者适见之,霸与语道此。后日吏还谒霸,霸见迎劳之,曰:“甚苦!食于道旁乃为乌所盗肉。”吏大惊,以霸具知其起居,所问豪氂不敢有所隐。鳏寡孤独有死无以葬者,霸具为区处,某所大木可以为棺,某亭猪子可以祭,吏往皆如言。其识事聪明如此,吏民咸称神明。奸人去入它郡,盗贼日少。霸力行教化而后诛罚,务在成就全安长吏。许丞老,病聋,督邮白欲逐之,霸曰:“许丞廉吏,虽老,尚能拜起送迎,正颇重听,何伤?且善助之,毋失贤者意。”或问其故霸曰数易长吏送故迎新之费及奸吏缘绝簿书盗财物公私费耗甚多所易新吏又未必贤徒相益为乱凡治道去其泰甚者耳霸以外宽内明得吏民心,户口岁增,治为天下第一。

       (节选自《汉书·卷八十九·循吏传第五十九》,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或问其故/霸曰/数易长吏/送故迎新之费及奸吏缘绝簿书盗财物/公私费耗甚/多所易新吏又未必贤/徒相益为乱/凡治道/去其泰甚者耳/
B.或问其故/霸曰/数易长吏/送故迎新之费及奸吏缘绝簿书盗财物/公私费耗甚多/所易新吏又未必贤/徒相益为乱/凡治/道去其泰甚者耳/
C.或问其故/霸曰/数易长吏/送故迎新之费及奸吏缘绝簿书盗财物/公私费耗甚/多所易新吏又未必贤/徒相益为乱/凡治/道去其泰甚者耳/
D.或问其故/霸曰/数易长吏/送故迎新之费及奸吏缘绝簿书盗财物/公私费耗甚多/所易新吏又未必贤/徒相益为乱/凡治道/去其泰甚者耳/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入钱,缴纳钱财,下文“入谷”义为纳谷于官府,汉有以入钱入谷买官的传统。
B.同产,同母所生,亦指同母所生者。文中黄霸因亲兄弟犯罪而被罢免侍郎谒者。
C.高第,考试及考核官吏成绩优秀。黄霸因品德贤良、考核成绩优秀担任颍川太守。
D.邮亭,古时传递文书的人沿途休息的处所,看起来像一个亭子,所以称为邮亭。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霸爱好学习,有所追求。他年少时就学习法律条令,喜好为官;后来与夏侯胜一起被下交给廷尉去审罪,在狱中他求教夏侯胜学习了《尚书》。
B.黄霸为官廉洁,宽和公平。掌管沈黎郡的钱、谷出入,因廉洁被称道;明知夏侯胜有大不敬的言行,却从不检举弹劾;为廷尉正,被认为判案公平。
C.黄霸注重教化,明于治政。他制订条令教则,由各方父老、基层小吏颁行于民间;与官吏民众交谈时,反复推求,掌握很多隐秘之事,以资参考。
D.黄霸体恤百姓,关怀属下。他任颍川太守时,让邮亭乡官养鸡、猪,以赡养贫苦之人;不愿因老病辞退属下,治内户口逐年增长,治绩为天下第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后日吏还谒霸,霸见迎劳之,曰:“甚苦!食于道旁乃为乌所盗肉。”
   (2)许丞廉吏,虽老,尚能拜起送迎,正颇重听,何伤?
2018-06-29更新 | 21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