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南宋 > 其他南宋作家
题型:古代诗歌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34 题号:9998693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暮春上塘道中①

[宋]       范成大

店舍无烟野水寒,竞船人醉鼓阑珊。

石门②柳绿清明市,洞口桃红上巳山③。

飞絮著人春共老,片云将梦晚俱还。

明朝遮日长安道,惭愧江湖钓手闲。


【注】①此诗作于宋高宗绍兴二十年(1150年),当时范成大由水路赴临安(今杭州)应试途中。上塘:从海宁县经余杭县直抵杭州的一条河流。②石门:位于今浙江省桐乡县中部的古镇,因春秋时吴越交战垒石为门而得名。③洞口:见陶渊明《桃花源记》。上巳:古时节日,在农历三月初三到水滨举行拔徐不祥的祭礼习俗。因上已、清明、寒食三节日期相近,宋代后上已节逐渐消失。
A.首句叙写舟行水上,看到两岸村舍人家,烟火俱无,描绘出野水苍苍、寒凉澄碧的自然景象,几乎看不到春天的踪迹。
B.首联写诗人沿途所见的衰败景象,以及龙舟竞赛鼓声的稀落,表现出诗人对人生不如意的感叹和对现实的不满,只能借酒消愁。
C.颔联运用典故,虚实结合来写古镇风光,并以“清明”“上巳”两个节令突出时间是暮春,暗示“店舍无烟”是因寒食期间禁火。
D.颈联直接写人的情怀,以飘飞的柳絮沾人衣襟,预示春光将逝,叹息岁月徒增;以夜晚片云携来清梦,写出人的孤高脱俗。

相似题推荐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各题。

浣溪沙

朱敦儒①

雨湿清明香火残,碧溪桥外燕泥寒。日长独自倚阑干。

脱箨②修篁初散绿,褪花新杏未成酸。江南春好与谁看?

【注】①朱敦儒(1081-1159),洛阳人,“南渡以词得名”,此词作于流落江南之时。②箨:竹笋的壳皮。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雨湿清明香火残”,既点明了时间,又描绘了江南清明时节雨纷纷的特色及扫墓时焚烧的香烛纸钱被雨水打湿后的情状。
B.“碧溪桥外燕泥寒”,写满江青色的春水荡漾,春寒料峭中,南来的燕子正啄泥准备筑巢,展现了春天到来的勃勃生机与希望。
C.“日长独自倚阑干”传达出词人心中深沉的辛酸,把上阕中凄冷的景色与词人凄迷的心境妙合交融,富有深沉动人的韵味。
D.“江南春好与谁看”以反诘句收结全词,既与上阕孤独怆然的心境相呼应,又表达了自己失国亡家、忧念时事而无心观赏的沉痛心情。
2.从词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做简要的分析。
2019-04-14更新 | 96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焦山

吴潜

铁瓮古形势,相对立金焦。长江万里东注,晚吹卷惊涛。天际孤云来去,水际孤帆上下,天共水相邀。远岫忽明晦,好景画难描。

混隋陈,分宋魏,战孙曹。回头千载陈迹,痴绝倚亭车。惟有汀边鸥鹭.不管人间兴废,一抹度青霄。安得身飞去,举手谢尘嚣。


【注】①铁瓮:镇江古名铁瓮城。②金焦:金山和焦山。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开篇写古城镇江的地理形势,长江滚滚东流,金山、焦山相对屹立,读来气势雄伟。
B.“天际孤云来去,水际孤帆上下”两句中,“孤云”“孤帆”衬出江天、江水的浩渺;“来去”“上下”纵横交错,可知词人在游目骋怀,频频俯仰,可以想见其跳荡的神思。
C.下片高度概括地陈述了历史事件,说明了镇江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引出后面对人间兴废的议论。
D.这首词题为“焦山”却不是只写焦山,上片写景,视野开阔高远,下片怀古,感情深沉而不失洒脱。
2.吴潜任镇江知府时写下了这首词,在他之前,辛弃疾任镇江知府时曾写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请对比两首词的结尾,分析内容及情感差异。
2020-01-15更新 | 65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这酋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

程泌①

天池本无际,南北竟谁分?楼前多景,中原一恨奋难论。却似长江万里,忽有孤山②两点,点破水晶盆。为借鞭霆力,驱去附昆仑。

望淮阴,兵冶处③,俨然存。看来天意,止欠士雅与刘琨④。三拊当时顽石⑤,唤醒隆中一老,细与酌芳尊。孟夏正须雨,一洗北尘昏。


【注】①程进(1164-1242),南宋词人,辛弃疾好友,先世居洺水,因自号洺水遗民。②多景楼所在的京口(今江苏镇江)附近有金、焦二山,南宋时二山屹立在长江之中。③《晋书•祖逖传》记载,祖逖此伐,渡江,“屯于淮阴,起冶铸兵器,得二千人而后进。”④士雅是祖逖的字,刘琨是祖逖的好友。④甘露寺内有一被称作“狠石〃的石头,形状如羊,相传诸葛亮曾坐其上,与孙权商议破曹大计。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开头两句,写天地本来没有边际,是谁将南北分开?一个“本”字,传递出词人对人为边际的不满,“谁分”二字问得尖锐而强烈。
B.这首词一、二句提出问题,引发思考;三、四句写出词人因南北分裂、中原沦丧而“恨”,明确地回答了 "南北竟谁分”的问题。
C.上片中运用比喻的手法,把长江比作“水晶盆'写出了长江被金、焦二山点破、不复完整的视觉感受。
D.下片写登楼而望.看到祖逖北伐时冶铸兵器的旧迹;入寺而游,拍打相传诸葛亮曾坐过的顽石,词人追拥历史,用典抒情。
2.本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
2019-06-20更新 | 1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