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生物综合库 > 遗传与进化 > 遗传的分子基础 > 人类探索遗传物质的历程 > 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实验
题型:非选择题-实验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547 题号:14174423
1928年,英国科学家格里菲思做了著名的肺炎双球菌感染小白鼠的实验,过程及结果如下:
① R型活细菌感染小鼠→健康
② S型活细菌感染小鼠→死亡
③ 加热致死的S型细菌感染小鼠→健康
④ R型活细菌+加热致死的S型细菌感染小鼠→死亡
(1)分析造成实验④结果的原因,存在以下几种假设:
假设1:R型细菌使S型细菌复活。
假设2:________(R型/S型)细菌转变为另一类型细菌。
(2)1944年,美国艾弗里等人继续进行下列实验:
① 用R型活细菌+适量S型细菌提取物注射小鼠,小鼠死亡。
② 用R型活细菌+适量DNA酶处理后的S型细菌提取物注射小鼠,小鼠存活。   
由此可以否定上面的假设_________(选填“1”或“2”);同时表明被杀死的S型细菌中有某种物质的存在,它能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3)S型肺炎双球菌有SⅠ、SⅡ、SⅢ等不同类型,它们是通过基因突变形成的,对小鼠均有致死效应,其区别主要是荚膜多糖抗原的不同。SⅠ、SⅡ、SⅢ等多种类型的存在表明基因突变具有_______的特点,基因突变的方向和生物生存的温度、水分等环境条件_____(有或没有)明确的因果关系。
(4)研究人员用加热杀死的SⅢ型菌与R型菌混合后注射到正常小鼠体内,小鼠死亡。小鼠死亡的原因可能是R型菌突变成S型菌,也可能是加热杀死的SⅢ型菌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研究人员通过检测死亡小鼠体内S型菌的类型,探究小鼠死亡是由上述那种原因所致,请预期结果和结论:
_____________,则小鼠的死因可能是加热杀死的SⅢ型菌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
_____________,则小鼠的死因是R型菌突变为S型菌。
21-22高二上·江西新余·阶段练习 查看更多[2]

相似题推荐

非选择题-实验题 | 较难 (0.4)
【推荐1】下面是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请回答相关问题:
(一)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
实验1:R型活细菌+小鼠→小鼠存活;
实验2:S型活细菌+小鼠→小鼠死亡→分离出S型活细菌;
实验3:加热后杀死的S型细菌十小鼠→小鼠存活;
实验4:加热后杀死的S型细菌+R型活细菌+小鼠→小鼠死亡。
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实验中感染小鼠的肺炎双球菌有两种类型:R型和S型,其中有荚膜的是____________(选填“R型”或“S型”)细菌。
(2)实验4中,从死亡的小鼠体内能够分离出______________细菌。
(3)如图为实验4小鼠体内R型细菌的增长曲线,请在图中绘出S型细菌的增长情况。
       _______          
(4)本实验得出的结论:_______型细菌中的某种物质(转化因子)能使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
(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5)图2中用35S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标记元素所在部位是图1中的___________。(填序号)
(6)赫尔希和蔡斯设计的另一组实验是用_______标记噬菌体的DNA,侵染未标记的细菌,经过保温、搅拌、离心等步骤后,发现离心管的上清液中放射性很低,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很高,结合图2,两组实验的结果说明亲代噬菌体的______________进入了细菌。
2017-06-12更新 | 217次组卷
非选择题-实验题 | 较难 (0.4)
【推荐2】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格里菲思想研制出能抗肺炎双球菌的疫苗。当时,他选择了两种肺炎双球菌:带有荚膜、有毒的S型细菌和没有荚膜、无毒的R型细菌。通过实验,格里菲思发现将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和R型活菌混合注射到小鼠体内,会使小鼠致死。检查死鼠血样,发现其体内竟然存在S型活菌。请依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格里菲思根据实验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鼠体内产生的抗肺炎双球菌抗体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_________
(3)有人设想抗R型细菌的抗体也可能抗S型细菌(R型细菌可以作为抗S型细菌的疫苗)。请为他设计一个实验验证这一想法。
实验目的:验证抗R型细菌的抗体也能抗S型细菌(R型细菌可以作为S型细菌的疫苗)。
实验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材料:小鼠若干只、S型活菌、R型活菌、生理盐水、注射器等。(提示:可用生理盐水配制一定浓度的活菌液,但浓度和剂量不作要求)
实验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预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6-11-26更新 | 419次组卷
非选择题-解答题 | 较难 (0.4)
【推荐3】请阅读下面与遗传有关的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1944年,艾弗里及其同事在进行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时,首先用纯化的方法制备得到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提取液中的“转化因子”,用狗的肠黏液、肺炎链球菌自溶物以及狗和兔子血清(已知上述成分中含有使DNA解聚的酶)处理“转化因子”,然后进行转化测试,结果显示转化活性丧失。考虑到上述材料并不纯,因此最初的实验说服力是打了折扣的。1946年艾弗里等人从别的研究小组得到了纯化的DNA酶,测试表明:
(纯的)DNA酶能够使纯化的转化因子失去活性。
(1)根据材料一,_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得出DNA是转化因子的结论。对转化因子进行纯化后需要进行转化测试,如果去除某成分后转化活性仍在,则说明去除该成分的操作_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纯化转化因子:如果去除某些成分后转化活性丧失,则说明去除该成分的操作__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用于转化因子的纯化。
材料二:研究发现,动物细胞线粒体双链(H链和L链)DNA分子呈环形,复制的主要过程是:首先H链上的复制起始区OH启动,以L链为模板,先合成一段RNA引物然后合成H'链片段取代原来的老H链,被取代的老的H链以环的形式游离出来;当H'链合成约时,H链上的复制起始区OL启动,以被取代的H链为模板,合成新的L'链直至复制完成。过程如图所示。

(2)根据材料二,该DNA分子完成两个复制周期共需要____________个RNA引物,完成n个复制周期需要新合成L'链____________条。
材料三:某同学进行了如下假设:若某二倍体高等动物(2n=4)的基因型为DdEe,其1个精原细胞(DNA被32P全部标记)在不含32P培养液中培养一段时间,分裂过程中形成的其中1个细胞如图所示,图中细胞有2条染色体DNA含有32P。

(3)根据材料三分析,该精原细胞形成图中细胞的过程中发生了____________(填“交叉互换”或“基因突变”),至少经历了_____________次胞质分裂。
(4)细菌和动物细胞的DNA都进行_____________复制方式。与细菌不同,动物细胞染色体上的DNA复制次数还与_____________酶的活性有关。
2021-10-14更新 | 59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