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生物综合库 > 生物与环境 > 种群和群落 > 种群 >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题型:非选择题-解答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66 题号:15904268
我国近些年来规定禁渔区和禁渔期,大力开展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已经开始显现生态保护的成效。回答下列问题:
(1)设立禁渔区和禁渔期,利用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能力,通过改善野生水生动物的栖息环境,提高种群的_______________和群落的_______________,从而提高种群密度和物种多样性,实现保护和恢复的目的。
(2)开展退耕还林等措施以保护并改善生态环境,体现了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_____________
(3)目前,控制生态环境遭受动物危害的技术大致有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机械防治等。人们更倾向于生物防治,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似题推荐

非选择题-解答题 | 适中 (0.65)
【推荐1】创新发展现代化农业,保证粮食安全是我国“十四五”时期的一项根本政策。大力推广稻田养蟹(鸭)、麦田养鸡等农田互作模式能有效提升农田农产品的总产出;温室大棚技术的完善和普及,有效地提高了疏菜产量,保障了民众的“菜篮子”;促进农机农艺融合,农业机械收割玉米、小麦,秸秆粉碎后直接还田等等。请回答问题:
(1)农田互作模式属于生态农业,养殖鸡鸭去除农田害虫,这属于_____防治(填“化学”、“生物”或“机械”),优点是_____
(2)温室大棚技术的完善和普及,避免了_____等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影响。影响大棚蔬菜中生菜种群数量变化的生物因素可能有_____(答出两点即可)等。
(3)一种当地从未分布的新杂草出现在某农田生态系统中,排挤了原有的杂草而成为主要的杂草种类,对农作物造成了危害。当新杂草种群密度长期处于相对稳定阶段,表明其种群数量已达到了_____。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杂草种类发生改变后,分析可知该生物群落_____(填“发生”或“未发生”)群落演替。
(4)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_____。每个物种都有自己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即该物种的生态位,若要研究农田中某种植物的生态位,通常需要研究它在区域内的出现频率、_____、植株高度等特征,以及_____等。
2023-02-03更新 | 335次组卷
非选择题-解答题 | 适中 (0.65)
【推荐2】2020年年初爆发的沙漠蝗虫灾害特续数月,席卷了从西非、东非、西亚至南亚的20多个国家,这轮蝗灾的主角沙漠蝗虫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具破坏性的迁徙性害虫,严重威胁当地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计。
(1)下列属于沙漠蝗虫群特征的_______(编号选填)
①空间分布②迁入率③互利共生④物种丰富度⑤种群密度⑥消费者
(2)“先涝后早,蚂蚱成片”,据此推测蝗虫种群数量变化主要受到________(答2种)等环境因子的影响;蝗灾发生地的植被条件对蝗虫种群数量变化及发生和分布具有重要影响,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3)亚洲飞蝗的雌雄成虫在性成熟期可以利用前翅中闰脉上着生的发声齿与后足股节内侧隆线摩擦发声据此分析此信息属于___________(填序号)
①物理信息       ②化学信息       ③行为信息
某地科学工作者进行了相关研究,发现草场蝗虫密度对牧草产量的影响结果如下图所示(其中牧草产量=牧草补偿量-蝗虫取食量)。

(4)该实验的目的是研究___________________
(5)由上图可知,当蝗虫密度小于5只/m2时,牧草产量仍可能增加,原因是___________表明蝗虫种群密度足够大时才会导致危害,其原因是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___
(6)巴基斯坦发生蝗灾时,有网友建议派10万“浙江鸭"前往增援,专家未予采纳。请推测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
(7)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研究表明,散居型蝗虫密度增大时,体内会大量释放“集群信息素”,在蝗虫的触角上存在有感知该种信息的嗅觉受体,从而使蝗虫由散居转化为群居,这项研究使绿色可持续防控成为可能。据此研究,下列有关蝗灾防治的设想可行的是______
A.可人工合成“集群信息素”,从而在田间长期监测蝗虫的种群动态
B.可根据“集群信息素”的结构设计拮抗剂,从而阻止蝗虫的聚集
C.可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敲除蝗虫的嗅觉受体基因,从而使蝗虫无法集群
D.可使用较高浓度的“集群信息素”代替农药来杀死蝗虫,减少环境污染
2023-12-01更新 | 135次组卷
非选择题-解答题 | 适中 (0.65)
【推荐3】生态学家W.C.Allee提出,群聚性生活的动物种群通常都有一个最适的种群密度,在最适的种群密度时群体存活力最高,种群密度过低或过高时都会对种群数量产生抑制作用,这一现象被称为阿利氏规律。种群的群体存活力及其部分影响因素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野鸽、蜜蜂均属于群聚性生活的动物种群,这些种群中有明确的分工。如当“站哨”的野鸽发现鹰时,会发出有规律的叫声提醒同伴躲避鹰的捕食;蜜蜂发现“蜜源”时,会通过“跳舞”动作“告诉”同伴去采蜜。野鸽的“叫声”、蜜蜂“跳舞”分别属于______信息;“站哨”的野鸽发出叫声提醒同伴躲避鹰的捕食体现了信息传递具有______功能。
(2)当种群密度过低时,群体存活力较低,种群灭绝风险大大增加,据图分析,导致群体存活力较低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种群密度过高会导致__________________,使种内竞争加剧,群体存活力迅速下降。
(3)研究和应用阿利氏规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例如,将某动物种群引入其他地区时,需要保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规划、建设和发展城市时,对城市人口密度的要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过疏或过密都会产生不良后果。
(4)天敌作为捕食者会影响被捕食者的种群数量,但捕食者的存在客观上可促进被捕食者种群的发展,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3-05-21更新 | 19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