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生物综合库 > 生物与环境 > 种群和群落 > 种群 > 种群的数量特征 > 种群的概念及特征
题型:非选择题-解答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219 题号:16251703
某农场为防治鼠害做了相关调查。甲组研究人员调查了农场边界区域内田鼠的种群密度和年龄组成(体重≤40g的为幼龄鼠,体重≥90g的为老龄鼠,其余为中龄鼠),结果如下表所示。乙组研究人员选择若干大小相近开放的大豆田,在边界上每隔一定距离设置适宜高度的模拟树桩为肉食性猛禽提供栖息场所,一段时间后,测得大豆田中田鼠种群密度的变化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体重(g)<10102030405060708090100110>110
数量(只)32571027261717968102112859531


(1)甲组研究人员选择“标记重捕法”调查该牧场边界区域内的田鼠种群密度,是因为田鼠_____
(2)甲组认为要控制该区域田鼠的种群数量,应捕杀体重大于90g的个体,而乙组认为这样做不正确。从种群数量特征的角度分析,你认为乙组的理由是_____
(3)图中曲线Ⅰ所示环境中,设桩的距离更小,可为猛食提供更多栖息场所,使猛禽数量_____,进而使田鼠种群密度_____。与投放灭鼠药相比较,用设置模拟树桩的方法来控制田鼠种群密度的优点是_____
(4)图示b点以后田鼠种群密度大幅上升,试从田鼠生存环境变化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_____

相似题推荐

【推荐1】福寿螺原产于亚马逊河流域,其适应性强、繁殖能力强,在野外增殖迅速,会啃食水稻等农作物,使农作物减产。福寿螺已被我国列入《重点管理外来入侵物种名录》。请回答下列问题。
(1)福寿螺入侵某地区初期由于缺少_______而迅速增殖。欲调查某田地中福寿螺的种群密度,一般采用_______法。
(2)研究发现,中华鳖可捕食成年福寿螺。研究人员用中华鳖进行生物防治实验,如图是放养中华鳖(处理组)后,福寿螺卵块的数量变化情况。
   
①放养中华鳖后,福寿螺卵块数在________时间段下降最明显,说明这段时间内成年(生殖期)福寿螺的数量明显减少。
②从种群数量特征分析,放养中华鳖(处理组)后,8—9月份福寿螺卵块数很少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
③实验结果说明________
2024-01-28更新 | 43次组卷
【推荐2】I.松江鲈(Trachidermus fasciatus)远近闻名,但并非仅产于松江。历史上该物种从辽东半岛的鸭绿江流域到台湾海峡一带连续分布。至2000年,松江鲈已退缩成辽宁鸭绿江流域、山东青龙河流域和长江口-杭州湾流域三个隔离的地方种群,濒临灭绝。
(1)图1为松江鲈种群数量特征模型,图中I、V、VI分别代表______

A、出生率、性别比例、年龄结构       B、出生率、年龄结构、性别比例
C、迁入率、性别比例、年龄结构       D、 迁入率、年龄结构、性别比例
(2)复旦大学团队历时多年,成功攻克松江鲈人工养殖难题,并在其历史分布区域放流,进行重新引入。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角度看,这属于_______
A、 保护栖息地B、保护物种C、 就地保护D、迁地保护
II.图2所示为放流的松江鲈在野外生存时所处的一个食物网。

(3)对图2所示食物网的分析,正确的是______
A、 图中共有6条食物链
B、 图中所有生物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
C、 松江鲈和虾虎鱼存在捕食和竞争关系
D、使松江鲈体内积累水体污染物最多的食物链是浮游藻类→虾虎鱼→松江鲈
(4)图2中,假设青虾获得的能量60%来自浮游藻类,40%来自枝角类。若营养级效率为5%-20%,且不考虑虾虎鱼和松江鲈,为使青虾增重100g,需至少消耗浮游藻类___
A、 1000gB、 1300gC、1700gD、 4600g
(5)历史上,人类活动也曾对松江鲈所在的水域生态系统产生过不利影响,但并未导致生态失衡,这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抵抗力/恢复力)稳定性,这种自我调节是通过________机制实现的。
(6)研究人员拟测定并比较现存辽宁鸭绿江流域、山东青龙河流域以及长江口-杭州湾流域三个松江鲈种群间的遗传多样性。有两种方案可供选择:一是使用DNA分子钟,二是使用蛋白质分子钟。请推荐使用何种方案,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
2023-12-06更新 | 436次组卷
【推荐3】桃蚜是农田生态系统中常见的植食性害虫。草蛉从幼虫开始就专以桃蚜等各种小型昆虫为食。科研人员发现,当桃蚜数量爆发时,桃蚜分泌的信息素能吸引草蛉的成虫,使其迅速定位猎物。为探究合适的桃蚜防治方法,科研人员进行了如下实验:选取健康、长势一致的同种作物若干,随机均分为CK、T1、T2三组,每组接入桃蚜成虫100只,CK组不采取任何防治措施,T1组每隔7天投放一定量的草蛉,T2组每隔7天喷洒相同浓度的吡虫啉悬浮剂(杀虫剂),定期调查各组作物上桃蚜的种群数量(CK组后期桃蚜数量爆发不再记录)。实验结果如下表。回答下列问题:

组别

初始值

第2天

第8天

第15天

第22天

CK

100

184.33

287.55

-

-

T1

100

106.86

75.65

53.22

37.12

T2

100

7.58

14.11

21.78

38.36

(1)在草蛉定位桃蚜的过程中,桃蚜分泌的信息素起到了关键作用,这一过程体现了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____
(2)T1组第2天种群数量增多,请从种群数量特征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__________。与T2组的防治方法相比,T1组防治方法的优点有_________(至少答出2条)。
(3)由实验结果可知,随着处理时间延长,T2组的防治效果__________,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___________
(4)用草蛉可以有效防治农田中桃蚜,提出下一步需要研究的问题:_________
2024-06-11更新 | 2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