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生物综合库 > 遗传与进化 > 遗传的基本规律 > 基因的分离定律 >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和应用
题型:非选择题-解答题 难度:0.15 引用次数:1494 题号:17851904
植物的雄性不育(花粉败育,但雌性器官仍然发育正常)一般分为核不育和质核互作不育两大类。类型一:核不育。根据核不育的原因又可分为基因控制的核不育和环境诱导的核不育两种。类型二:质核互作的雄性不育。即雄性不育受到细胞质不育基因和对应的细胞核基因的共同控制,当细胞质不育基因SA存在时,核内必须有相对应的隐性不育基因aa,即个体基因型为SA(aa)时才表现为雄性不育。根据控制雄性不育质核基因的对数可以分为主基因不育和多基因不育两种。回答下列问题:
(1)类型一中的基因控制的核不育,即花粉是否可育由细胞核基因的显隐性控制,与细胞质基因没有关系。假定某植物开单性花,其雄性不育由基因R控制,取一杂合雄性不育植株与另一可育植株杂交得到F1,将F1进行自由交配,预测F2雄性不育植株与雄性可育植株的比例为___________
(2)类型一中的环境诱导的核不育,即花粉是否可育由细胞核基因在特定环境下的表达产物控制。同一植株,在一定条件下花粉可育,在另一特定条件下花粉不育。“两系法”杂交水稻是最为典型的实例,其育种过程如图1所示。

①假定有温敏雄性不育植株M、N,且M的雄性不育起始温度低于N的,在制备杂交种子时,考虑到温度的日间波动,最好选用植株___________(填字母编号)来制种。
②图1中,杂合子F1表现出优于双亲的生长状况,也叫杂种优势,但我们一般不继续将F1自交留种,原因是___________
③在长日照下,小麦光敏雄性不育系仍有超5%的自交结实率,为制种带来了一定困难。现有纯合的光颖和毛颖小麦若干,毛颖(P)对光颖(p)为显性,请利用小麦颖的相对性状设计一代杂交实验解决上述问题:___________
(3)类型二中的主基因不育,指一对或两对核基因与对应的不育细胞质基因决定的不育性,在这种情况下,显性的核基因能使对应细胞质的不育基因恢复正常。假定某水稻品种为主基因不育型,其花粉是否可育受细胞质基因S、N和细胞核基因A、B共同控制,植株中出现SA(aa)或SB(bb)均表现为雄性不育,其余的都可育。根据图2杂交实验回答:

①预测F2中雄性可育与雄性不育的比例为__________。若将亲本恢复系的基因型换成SASB(AABB),F2的表型__________(填“会”或“不会”)发生改变,原因是__________
②预测正交SANB(AAbb)♀×NASB(AAbb)♂和反交NASB(AAbb)♀×SANB(AAbb)♂子代的育性:正交__________,反交__________

相似题推荐

非选择题-解答题 | 困难 (0.15)
【推荐1】玉米是雌雄同株异花植物,利用玉米纯合雌雄同株品系M培育出雌株突变品系,该突变品系的产生原因是2号染色体上的基因T突变为t,T对t为完全显性。将抗玉米螟的基因A转入该雌株品系中获得甲、乙两株具有玉米螟抗性的植株,但由于A基因插入的位置不同,导致甲植株的株高表现正常,乙植株矮小。为研究A基因的插入位置及其产生的影响,进行了以下实验:
实验一:品系M(TT)x甲(Att)→F1中抗螟:非抗螟约为1:1;
实验二:品系M(TT)x乙(Att)→F1中抗螟矮株:非抗螟正常株高约为1:1。
(1)实验一的F1中抗螟植株的性别表现为_________(填“雌雄同株”“雌株”或“雌雄同株和雌株”)。选取实验一的F,抗螟植株自交,若F2中抗螟雌雄同株:抗螟雌株:非抗螟雌雄同株约为__________则甲中转入的A基因与t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
(2)若实验一的甲中转入的A基因与t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则F2中抗螟雌株的基因型是_________并用遗传图解表示其F2中抗螟雌雄同株与抗螟雌株杂交过程_________
(3)实验二中作为母本的是_________ 。选取实验二的F1抗螟矮株自交,F2中抗螟矮株雌雄同株:
抗螟矮株雌株:非抗螟正常株高雌雄同株:非抗螟正常株高雌株约为3:1:3:1,由此可知,乙中转入的A基因不位于2号染色体上,理由是__________。F2中抗螟矮株所占比例低于预期值,说明A基因除导致植株矮小外,还对F1的繁殖造成影响,结合实验二的结果推断这一影响最可能是________F2抗螟矮株中T基因的频率为__________
2021-03-05更新 | 649次组卷
非选择题-解答题 | 困难 (0.15)
【推荐2】水貂毛色有深褐色、银蓝色、灰蓝色、白色,受三对基因控制,其机理如下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P、Ps、Pr基因的遗传遵循______定律,白色水貂基因型有_________种。
(2)研究人员利用3个纯系(其中品系3的基因型是HHttPP)亲本水貂进行杂交,F1自由交配,结果如下:

①P、Ps、Pr基因的显隐性关系是____。品系1和品系2的基因型分别为_________
②实验一中,F2银蓝色水貂与F1银蓝色水貂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______;F2灰蓝色水貂自由交配,子代中灰蓝色水貂占_____
③根据以上实验结果无法确定三对基因的遗传是否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研究人员让实验二F1自由交配,若后代的深褐色:银蓝色:白色=________,则说明这三对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2023-11-06更新 | 204次组卷
非选择题-实验题 | 困难 (0.15)
名校
【推荐3】玉米是我国的主要农作物之一,它是雌雄同株植物,顶端开雄花,叶腋开雌花,即能同株传粉,又能异株传粉。在玉米繁种过程中发现一个玉米穗发芽突变体,即在收获前籽粒在母体植株果穗上发芽的现象。穗发芽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品质,给作物生产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为探究此突变体的遗传机理,科研人员进行了实验。
(1)玉米是杂交实验常用材料,在杂交实验中与豌豆相比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杂交、自交、测交)相对简便易行。如图1所示,与一般突变体不同,穗发芽是籽粒时期表现出的性状,在果穗收获时,萌发的胚芽已干枯致死。因此将同一果穗(命名为vp-like4植株)上的正常籽粒再种植、自交,观察vp-like4穗发芽的遗传稳定性和分离比例,结果如图2所示。此结果表明vp-like4突变体的穗发芽性状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控制。

A:vp-like4 杂合突变体授粉后30 d 果穗上正常籽粒和穗发芽籽粒;
B:vp-like4 杂合突变体授粉后60 d 果穗上正常籽粒和穗发芽籽粒;
C:成熟的正常籽粒(WT)和穗发芽籽粒(vp)。标尺=1 cm。

(2)已报道的玉米穗发芽突变体主要通过阻断脱落酸(ABA)的生物合成或降低对脱落酸的感应度而使籽粒在母体果穗上提前萌发。对vp-like4突变体果穗涂抹____________,发现能抑制种子萌发,则排除vp-like4突变体对ABA 的响应不足的可能性。
(3)科研人员采用BSR-Seq 技术进行基因定位分析,将vp4基因定位在玉米第5 染色体173.8~175.6 Mb 区间内。通过基因测序发现,在此定位区间内存在一个已报道的与玉米穗发芽相关的Vp15 基因。
(4)已报道的两种Vp15隐性突变体vp15-umu1 和vp15-DR1126 不能正常合成ABA,从而表现穗发芽。由于正常籽粒基因型无法确定,本研究利用混粉的方法进行初步的等位性检测。混粉杂交步骤如下:
①分别从vp-like4、vp15-umu1、vp15-DR1126 的杂合体后代中随机挑选正常籽粒种植,种植vp-like4 3 行,vp15-umu1和 vp15-DR1126 各2 行,每行25 株
②开花授粉时,任选vp-like4 中一行进行单株自交,同时收集这一行单株的花粉进行混粉,分别授粉杂交vp15-umu1和 vp15-DR1126 的其中一行每一个单株。
③同理,vp15-umu1 和 vp15-DR1126 的另外一行每个单株自交,同时分别收集各行的花粉,混粉分别杂交vp-like4 的另外2行中每个单株。授粉后30 d,剥开苞叶检测穗发芽情况。
检查自交后检测穗发芽的情况以确保混粉的花粉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混粉杂交的4行植株中均存在有穗发芽的果穗,这一结果初步说明vp-like4 基因是vp15 的等位基因。
(5)已知vp-like4 基因序列后,可进行植株基因序列验证和准确的杂合体等位杂交,杂交组合如下图,预期实验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vp-like4/+表示一个基因为突变基因,另一个基因为野生型的个体
(6)分别取vp-like4、vp15-umu1、vp15-DR1126 杂合突变体果穗上的正常籽粒和穗发芽籽粒,利用实时定量荧光PCR检测Vp15 基因的表达量(如图5),根据实验结果推测vp-like4是vp15的一个新的等位基因,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8-11-19更新 | 35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