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生物综合库 > 生物与环境 > 种群和群落 > 种群 >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题型:非选择题-解答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483 题号:17869960
水稻是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我国65%以上的人口以大米为主食。然而,水稻生长过程中常会遭受到多种害虫侵扰,尤以稻飞虱、二化螟、稻纵卷叶螟为主。科研人员采用浸渍法比较两种微生物农药(苏云金芽孢杆菌和短稳杆菌)对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幼虫的杀虫效果,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以下问题:

(1)二化螟幼虫喜钻入稻茎为害,稻纵卷叶螟幼虫喜取食上表皮及叶肉,在稻田生态系统中,两种害虫与水稻的种间关系均为___________。两种害虫从水稻中同化的能量除了用于自身呼吸作用外,其余能量的去向是____________
(2)根据图6和图7分析,该实验的自变量为____________,科研人员认为使用Bt药液和Eb药液的推荐剂量对稻纵卷叶螟幼虫表现出较好的速效性,其理由是____________,而二化螟对Bt药液和Eb药液的敏感性较弱,处理后第4~5天仍具有较高的存活率,请分析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
(3)与化学防治害虫相比,人们越来越倾向于使用微生物农药的生物学防治措施的原因是_______。在该实验的基础上,科学人员想进一步探究使用微生物农药来防治农作物害虫的效果,你认为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探究(写出一点即可):____________

相似题推荐

非选择题-解答题 | 较难 (0.4)
【推荐1】蝗虫为杂食性害虫,主要取食小麦、玉米、高粱、水稻等禾本科植物,但对甘薯、马铃薯、麻类及田菁等均不取食。蝗虫分为卵、若虫、成虫三个发育时期。卵孵化为跳蝻(蝗虫的若虫),跳蝻经过一个月的时间完成四次蜕皮,最终完成翅膀的发育羽化为成虫。回答下列问题:
(1)为预测蝗虫的种群密度,科研人员常采用______________法调查蝗虫的卵。
(2)蝗灾已成为草原农牧业生产中的重大灾害之一。图甲表示草原上四种主要蝗虫的种群密度对牧草产量(牧草产量=牧草补偿量—蝗虫取食量)的影响;图乙为农业部门对某次“亚洲小车蝗”引发的蝗灾及其防治过程中蝗虫种群密度的调查结果。

①由图甲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__。当狭翅雏蝗种群密度小于5只·m2时,随狭翅雏蝗种群密度增大,牧草产量增加,说明蝗虫只有达到一定量才会导致蝗灾,因为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___
②根据图乙分析,农业工作者在图中a点对应时间开始进行了农药防治,从种群特征考虑,致使“亚洲小车蝗”种群密度发生a→b变化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随农药使用次数的增多,防治效果变差;图中_________点对应时间开始引入了害虫的天敌进行生物防治,防治效果持久而稳定。
(3)草原上不同地段分布着种类和密度不同的牧草,在水平方向上它们通常呈________分布。草原上的植被能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对于缓解相邻地区的沙尘天气有一定的作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价值。
2020-02-22更新 | 801次组卷
非选择题-解答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种群对环境的适应有多种形式,其中r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小、寿命短,生殖力强但存活率低,亲代对后代缺乏保护,种群以“量”取胜;K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大,寿命长,生殖力弱但存活率高,亲代对后代有很好的保护,种群以“质”取胜。如图是草原上某两类生物种群数量变化的动态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田鼠的种群密度时常采用标志捕法,若标记物容易脱落,则种群密度的估算值会偏_______(填“大”或“小”)。一般情况下,田鼠的寿命只有两年,几乎全年均可繁殖,且种群数量每天可增加1.47%,其属于______________(填“r对策”或“K对策”)生物,这类生物很难消灭,在种群密度极低时也能迅速回升,最终星“S”型曲线变化。
(2)K对策生物的种群数量高于或低于___________(填“S”或“X”)点时,都会趋向该平衡点,因此种群通常能稳定在一定数量水平上,该数量水平被称为__________,其生物学定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野马等珍稀濒危动物,其数量一旦低于X点,就会逐渐走向灭绝,对此可采取的保护措施有:____________
2019-11-19更新 | 598次组卷
【推荐3】人工孵化饲养幼鱼释放到自然水域是恢复渔业资源的有效措施。但是简单的人工饲养环境导致幼鱼没有足够的野外生存能力。
(1)影响鱼类种群数量特征的因素是_____
(2)科研人员利用黑鲉(沿海经济鱼种)探究环境丰富对幼鱼生长的影响。环境丰富包括栖息地丰富(人工设置海草、礁石等复杂环境)和社交丰富(加入竞争鱼种)。将幼鱼进行适应性培养后,选择_______的幼鱼在环境丰富不同的条件下人工投喂饵料饲养。7周后测量生长指标,结果如图1.

①结果说明_______
②研究者进一步评估幼鱼生长相关因子的变化,结果如图2.

根据图中生长相关因子的变化趋势推测黑鲉的体重应该增加,这与①中实验结果相反,请从物质与能量、进化与适应的角度解释_____
(3)T型迷宫可用于评估动物认知能力。研究者每天对以上四组黑鲉进行了T型迷宫测试,并记录幼鱼到达终点(有食物的人工栖息地)的时间,连续测试7天,结果如图3.

①测试结果表明,环境丰富下饲养的幼鱼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都显著增强,依据是____
②研究者进一步评估幼鱼的认知相关因子的变化,发现环境丰富下饲养的幼鱼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神经生长因子均增加,从分子与细胞水平解释幼鱼各项能力均增强的原因____
2024-05-22更新 | 24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