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生物综合库 > 生物技术与工程 > 基因工程 > 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 > 目的基因的获取 > PCR扩增的原理与过程
题型:非选择题-解答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15 题号:18026702
2021年12月,国内首个新冠特效药——安巴韦单抗/罗米司韦单抗联合疗法特效药获批,这标志着中国在继新冠病毒检测、免疫和科学防控后,在治疗领域又获得了重大突破。回答下列问题:

(1)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侵入人体的新冠病毒属于_______。新冠病毒侵入人体后部分会被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消灭,这体现了免疫系统的_______功能。
(2)新冠病毒检测时要用到RT—PCR技术,这种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先以病毒RNA为模板合成cDNA,再用PCR技术扩增,扩增过程包括:_______
(3)据图分析,新冠病毒S蛋白可以特异性识别人体细胞_______,针对S蛋白的安巴韦单抗/罗米司韦单抗可用于新冠肺炎的_______(填“预防”或“治疗”)。
(4)在制备单克隆抗体的过程中,先给小鼠注射纯化的_______,一段时间后,若小鼠血清中抗体检测呈_______(填“阴”或“阳”)性,则从小鼠的脾脏中获取_______细胞,与骨髓瘤细胞混合培养,使其融合,最后筛选出能产生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

相似题推荐

非选择题-解答题 | 适中 (0.65)
【推荐1】大肠杆菌是发酵工程常用的微生物,杂菌污染是导致大肠杆菌大规模发酵失败的重要原因。研究人员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造大肠杆菌。回答下列问题。
(1)培养基内添加的甲酰胺和亚磷酸盐需要分别在甲酰胺酶(F酶)和亚磷酸脱氢酶(P酶)催化作用下转化为铵盐和磷酸盐,才可作为大肠杆菌的氮源和磷源。迄今为止,在自然界中还没有发现能同时表达F酶基因和P酶基因的微生物。研究人员设计出F酶基因和P酶基因的引物,通过PCR特异性扩增两者并构建基因表达载体后导入大肠杆菌,使之同时表达而获得一种加强型大肠杆菌。通过控制培养基中的氮源和磷源种类实现高效抑制杂菌污染的目的。
①PCR过程中的引物需要______种。利用加强型大肠杆菌发酵时,能有效减少杂菌污染的原因是______
②使F酶基因和P酶基因在大肠杆菌中同时表达的方式有两种。
方式一:融合表达,即将F、P基因间用片段linke连接成1个融合基因,与质粒A重组。该基因能表达出一个融合蛋白,同时具有F酶和P酶的特性。
方式二:共表达,即将F、P基因与质粒B重组,两者可各自表达,互不干扰。
科研人员将重组质粒A和B分别转入大肠杆菌获得菌A和菌B,在甲酰胺、亚磷酸盐为唯一氮源、磷源的培养基中培养,检测其中细菌浓度的变化,获取最优加强型大肠杆菌,结果如图1,比较可知质粒______(填“A”或“B”)的表达效果更好。请在图2所示的质粒上标出该基因表达载体可能的其它各元件的位置______
          
(2)大肠杆菌能利用培养基中的葡萄糖通过细胞呼吸将其分解为物质W,进而发酵产生乳酸,同时还有乙酸、琥珀酸等副产物,如图3所示。科学家利用重组片段和特定技术敲除原始菌株拟核上的H酶基因,获得更高效的乳酸发酵工程菌,过程如图4。重组片段上的庆大霉素抗性基因(Gmr)除了能替换掉拟核上的H酶基因,还起到______的作用。综合图3和图4信息,写出对该工程菌的进一步改造思路______(写出2点)。
   
   
2023-06-12更新 | 192次组卷
非选择题-解答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为探究细菌间的相互作用,科研人员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对无法利用乳糖的大肠杆菌进行改造。
(1)将乳糖酶基因转入大肠杆菌,获得营养菌(能利用乳糖);将抗生素CRO降解酶基因转入大肠杆菌,获得抗性菌。已知乳糖酶基因来自真核生物,则该基因可以从____________(基因组/cDNA/基因组或cDNA)文库中获得,理由是____________。利用PCR技术对乳糖酶基因进行扩增,需加入热稳定DNA聚合酶和引物,加入引物的原因是____________。反应体系中加入dATP、dTTP、dCTP和dGTP代替四种脱氧核苷酸,这是因为dATP、dTTP、dCTP和dGTP的作用是____________
(2)将两种菌分别用____________进行一系列梯度稀释,然后用涂布法单独接种于加入含CRO并以乳糖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中,培养一段时间后,培养皿中均未出现菌落,推测两种菌________(填“发生”或“未发生”)可遗传变异。
(3)将种菌混合接种,培养一段时间后,培养皿中有菌落长出,且同时含有两种细菌。为进一步探究上述现象的原因,科研人员设计了图1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在接种了营养菌和抗性菌混合菌液的培养板左侧,加入含CRO并以乳糖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培养基可从左侧逐渐扩散到混合菌液培养板上。培养一段时间后发现,营养菌和抗性菌的变化趋势是二者均显著增加并逐渐向近培养基端(相对距离0的方向)增殖,分析其原因是___________
2021-06-06更新 | 198次组卷
非选择题-解答题 | 适中 (0.65)
【推荐3】研究人员将乙肝病毒的表面抗原(HBsAg)基因转入西红柿幼叶细胞中,获得能产生乙肝疫苗的西红柿植株。回答下列问题:
(1)利用PCR技术扩增抗原的HBsAg基因时,目的基因DNA受热变性后的单链与引物互补序列结合,在____________酶的作用下进行延伸。设计的引物含有Cla I酶切位点和Sac I酶切位点,用作载体的DNA分子含有Cla I酶切位点和Sac I酶切位点,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HBsAg基因导入西红柿幼叶细胞最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该方法可以使目的基因插入到细胞中染色体的DNA上。
(3)可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获得转基因西红柿植株,该技术利用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
(4)通过电镜对西红柿果实提取物进行观察,发现了HBsAg颗粒,说明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后_________________。用获得的转基因西红柿果实饲喂小鼠,如果在小鼠血清中检测到___________,说明转基因植物疫苗可口服。
2021-07-12更新 | 7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