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生物综合库 > 生物与环境 > 种群和群落 > 群落 > 群落的结构 > 植物的生长型和群落结构
题型:非选择题-解答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52 题号:18552348
与常规农业相比,有机农业、无公害农业通过禁止或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加大有机肥的应用,对土壤生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某土壤中部分生物类群及食物关系如下图所示,三种农业模式土壤生物情况如下表所示。

取样深度(cm)

农业模式

生物组分(类)

食物网复杂程度(相对值)

0-10

常规农业

15

1.06

有机农业

19

1.23

无公害农业

17

1.10

10-20

常规农业

13

1.00

有机农业

18

1.11

无公害农业

16

1.07


(1)土壤中的线虫类群丰富,是土壤食物网的关键组分。若捕食性线虫为该土壤中的最高营养级,与食细菌线虫相比,捕食性线虫同化能量的去向不包括___________。某同学根据生态系统的概念认为土壤是一个生态系统,其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取样深度不同,土壤中生物种类不同,这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___结构。由表中数据可知,土壤生态系统稳定性最高的农业模式为___________,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似题推荐

非选择题-解答题 | 适中 (0.65)
【推荐1】图中A、B、C分别代表山地、森林、海洋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A处由于温度的限制作用,苔原上物种的丰富度较低。丰富度是指________。 苔原与阔叶林相比,土壤中有机物的含量多,原因是_______
(2)B地植被形成是长期退耕还林的结果,这种变化属于_____。说明人类活动会影响__________________
(3)采用_______法调查B地的植物丰富度和种群密度,运用此方法要注意_________
(4)决定C地藻类植物分层现象的主要生态因素是____,这种分层现象提高了群落利用______的能力。海洋渔业资源的捕捞中为持续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应使鱼的种群数量保持在______理由是_______
2016-12-13更新 | 151次组卷
非选择题-解答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辽、金时期的塞罕坝是一处水草丰沛、森林茂密、禽兽繁集的天然名苑,后来由于人类掠夺式开发利用,到解放初期已退化为高原荒丘。近年来,塞罕坝几代人牢记使命、艰苦创业,在风沙蔽日的坝上荒原建起了百万亩林海。回答下列问题:
(1)从森林茂密、禽兽繁集的天然名苑退化为高原荒丘,生物群落是否发生了演替?________。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确定某种鸟类在百万亩林海中的相对重要性,需对该鸟类种群的_________进行测定。科学家发现多种不同的鸟,从食性相同、分布空间重叠,最后演变为它们在树的不同部位取食同种食树虫,这种分布称为群落的________结构,造成这种分布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塞罕坝林场提出了“以育为主,育护改造相结合,多种经营,综合利用”的理念,兼顾社会、经济、自然三方效益,这主要体现了生态工程建设的__________原理。植被恢复是恢复被破坏生态系统的关键环节,从植物在生态系统中功能角度阐述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1-12-04更新 | 376次组卷
非选择题-解答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的三个结构层次,下图1是稻–萍–蟹立体种养模式图,图2是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图中的数值表示能量,单位是10 kJ/m2 · a),图3表示生物圈中部分碳循环示意图。据图回答:

(1)稻–萍–蟹立体种养模式利用的是群落的__________结构。输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形式是__________,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__________
(2)我国承诺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①“碳中和”是指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CO2排放总量,实现相对“零排放”。达“碳中和”时,图3中X1过程吸收的CO2总量_____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Y1、Y2、Y3和Z4过程释放的CO2总量,理由是______________
②植树造棘是“碳捕集”的重要措施之一,依据生态工程的_______________原理,造棘的树种应以本地树种为主。建立绿色低碳循环体系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参与,主要原因是_________
2023-03-12更新 | 56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