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生物综合库 > 遗传与进化 > 遗传的基本规律 > 基因的分离定律 >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和应用
题型:非选择题-解答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299 题号:21413214
果蝇和蝗虫是生活中常见的两种昆虫,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I.果蝇眼色的野生型和朱红眼由一对基因B/b控制,野生型和棕红眼由另一对基因D/d控制。两只野生型果蝇相互交配,F1表现型及比例为野生型♀:棕红眼♀:野生型♂:朱红眼♂:棕红眼♂:白眼♂=6:2:3:3:1:1。
(1)两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分别是___。F1的野生型雌果蝇与白眼雄果蝇相互交配,F2的野生型雌果蝇中杂合子所占比例为___
(2)果蝇的性别与性染色体组成的关系如下表所示。
性染色体组成XXXYXXYXOXYY
性别雌性雄性,可育雌性雄性,不育雄性,可育
(注:性染色体组成为YO、XXX、YY的个体均在胚胎时期死亡)
由此表可知果蝇的性别并不是由Y染色体决定,而是由___决定。
Ⅱ.蝗虫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害虫,性别决定为XO型(雌性有两条X染色体,性染色体组成为XX;雄性只有1条X染色体,性染色体组成为XO)。
(3)某正常蝗虫处在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中有46条染色体,则该个体的性别是___,其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会形成___个四分体。
(4)蝗虫体内含有绿色素,使其体色呈现为绿色,在β胡萝卜素结合蛋白(βCBP)的作用下可转变为褐色素,使其体色呈现为褐色。现用一只褐色雌性与一只绿色雄性交配,子代雌雄比为1:1,且雌雄个体中褐色与绿色的比例均为1:1。现分别提取亲代和子代雌雄个体的βCBP基因经酶切得到大小不同的片段后进行电泳,如图1,同时提取子代雄性个体的βCBP进行蛋白质凝胶电泳(小分子蛋白质能快速向阳极移动),如图2。电泳结果中的条带表示特定长度的酶切片段,数字表示碱基对的数目。

①由图1的电泳结果可判断,蝗虫绿色体色的遗传方式是___
②在植被稀疏的荒漠中绿色蝗虫的数量___(填“多于”、“少于”或“几乎等于”)褐色蝗虫,综合图1和图2的结果,从变异和生物性状的关系阐述其原因是:___,所表达出来的βCBP功能丧失,无法将绿色素转变为褐色素而使体色呈现为绿色,在植被稀疏的荒漠中更容易被捕食者发现和捕获。

相似题推荐

非选择题-解答题 | 适中 (0.65)
【推荐1】虎的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野生型虎毛色为黄色底黑条纹(黄虎),此外还有白虎、金虎和雪虎等毛色变异。科研人员对虎毛色形成机理进行研究。
(1)若白虎是由黄虎的单基因突变引起的,据图1所示家系分析白色性状的遗传方式,可以排除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考虑XY同源区段)。选择子代雌雄黄虎相互交配,后代出现__________,则能够确定白色性状由常染色体上隐性基因控制。

(2)虎的毛发分为底色毛发和条纹毛发两种,毛发颜色由毛囊中的黑色素细胞分泌的真黑色素和褐黑色素决定。褐黑色素使毛发呈现黄色,真黑色素使毛发呈现黑色。几种虎的毛发颜色如图2。

①研究发现,白虎常染色体上的S基因突变导致功能丧失。S基因编码的S蛋白是两种毛发的真黑色素或褐黑色素合成的必要蛋白,这无法解释白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现象。进一步研究发现,还存在另一条真黑色素的合成途径,E基因表达产物可激活真黑色素的合成。结合白虎的毛色分析,E基因在底色毛发处__________
②与毛囊伴生的另一种DP细胞分泌的A蛋白作用于黑色素细胞,能促进真黑色素转化成褐黑色素。金虎的DP细胞中C基因突变导致C蛋白功能丧失。科研人员推测C蛋白不影响DP细胞中A基因的表达,但能降解胞外A蛋白。为验证上述假设,研究者将相关基因导入敲除__________的受体细胞,导入基因和部分电泳结果如图3。请在答题卡的虚线框内补充出应有的电泳条带__________
   
③研究发现,雪虎为S和C基因双突变纯合子。综合上述信息推测,S和C基因双突变可能导致__________,使两种色素均无法合成,方能解释雪虎的毛色为白色。
2024-01-12更新 | 155次组卷
非选择题-解答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某种自花传粉的豆科植物,同一植株能开很多花,不同品种植株所结种子的子叶有紫色也有白色。现用该豆科植物的甲、乙、丙三个品种的植株进行如下实验,分析回答:
组别亲本处理方法所结种子的性状及数量
紫色子叶白色子叶
实验一让甲植株进行自花传粉4090
实验二让乙植株进行自花传粉0405
实验三将甲植株的花除去未成熟的全部雄蕊,然后套上纸袋,待雌蕊成熟时,接受乙植株的花粉3960
实验四将丙植株进行自花传粉297101

(1)子叶的紫色和白色这一对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是_____。如果用B代表显性基因,b代表隐性基因,则甲植株的基因型为_____,丙植株的基因型为_____
(2)实验三所结的紫色子叶种子中,能稳定遗传的种子占_____
(3)若将丙植株的花除去未成熟的全部雄蕊,然后套上纸袋,待雌蕊成熟时,接受乙植株的花粉,则预期的实验结果为紫色子叶种子:白色子叶种子=_____
(4)写出实验四的遗传图解。_____
2022-05-01更新 | 73次组卷
非选择题-解答题 | 适中 (0.65)
【推荐3】回答问题:
Ⅰ.短指症是显性遗传病。据文献资料,已知的致病基因(骨形态发生蛋白受体基因BMPR)定位于第4号染色体上。图1为某短指症家族的家系图。

   

(1)根据题意,BMPR基因变异导致的短指症属于______(常/性)染色体遗传病。
(2)据图1所示系谱图分析,Ⅱ-2的基因型为______(用H/h表示),Ⅱ-4和Ⅱ-5再生一个孩子患短指症的概率是______
Ⅱ.正常情况下,骨形态发生蛋白(BMP)与骨形态发生蛋白受体(BMPR)结合后,激活SMAD信号转导通路,促进成骨细胞分化为骨细胞(图2)。研究发现,若BMPR蛋白的第486位氨基酸由精氨酸转变为谷氨酰胺,可抑制SMAD信号转导通路激活,导致短指症的发生。

   

(3)根据题意,若正常的BMPR基因发生______,可导致短指症的发生。
A.碱基对重复B.碱基对替换C.碱基对插入D.碱基对缺失
(4)图3为精氨酸的结构式。据题干及图3分析,精氨酸转变为谷氨酰胺,发生改变的基团是______。

   

A.①B.②C.③D.④
(5)根据图2所示信息,分析“BMPR基因异常导致短指”的可能机制______
Ⅲ.小李家族患有短指症,基因测序显示:该家族中所有个体BMPR基因均正常,但在患者第20号染色体的STR内部均存在着如“5′-ATAT……ATAT-3′”的异常核苷酸重复序列,且不同个体内中“ATAT”等的重复次数不同。进一步分析发现,这些STR均位于BMP2基因(推测该基因可能为短指症新的致病基因)的周边。图4示该家族部分系谱。

   

(6)据图4分析,可能携带异常重复序列的第20号染色体编号是______
(7)据题意分析,不同个体第20号染色体STR的差异属于______。
A.缺失B.重复C.碱基种类变化D.碱基数目变化
(8)科研人员通过测定不同个体STR的重复次数,可以______。
A.为生物进化提供证据B.确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C.作为物种鉴定的依据D.研究生物个体的亲缘关系
(9)医生对小李家族的BMP2基因进行了测序,结果也没有发现异常。为进一步寻找致病原因,有必要对该基因表达状态进一步检测,检测项目应包括:______
①测定BMP2基因是否转录相应的mRNA
②测定体内是否存在BMP2蛋白
③测定BMP2基因的甲基化水平
2023-06-26更新 | 21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