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生物综合库 > 生物与环境 > 种群和群落 > 群落 > 群落的结构 > 物种在群落中的生态位
题型:非选择题-解答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65 题号:21471644
地球上存在着多种生态系统类型,不同的生态系统在物种组成、结构和功能上的不同,直接影响着各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在消杀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害虫时,喷施了易在生物体内残留的杀虫剂Q,一段时间后,在该草原不同的生物种类中均监测到Q的存在,其含量如图所示(图中数据是土壤及不同营养级生物体内Q的平均值)。由图可知,随着营养级的递增,Q含量的变化规律是___;在同一营养级的不同物种之间,Q含量也存在差异,如一年生植物与多年生植物相比,Q含量较高的是___。因某些环境因素变化,该草原生态系统演替为荒漠,影响演替过程的关键环境因素是___。该演替过程中,草原中的优势种所占据生态位的变化趋势为逐渐___(填“增加”或“减小”)。
(2)农田是在人为干预和维护下建立起来的生态系统,人类对其进行适时、适当地干预是系统正常运行的保证。例如在水稻田里采用灯光诱杀害虫、除草剂清除杂草、放养甲鱼等三项干预措施,其共同点都是干预了系统的___和能量流动;在稻田里施无机肥,是干预了系统___过程。
(3)热带雨林是陆地上非常高大、茂密的生态系统,物种之丰富、结构之复杂在所有生态系统类型中极为罕见。要研究热带雨林中某种鸟的生态位,需要研究的方面有___(答出2点即可)。该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其意义是___
(4)与热带雨林相比,农田的抗干扰能力弱、维护系统稳定的能力差,下列各项中属于其原因的是___
A.物种丰富度低B.结构简单
C.功能薄弱D.气候多变

相似题推荐

非选择题-解答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为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某地开展了退耕还湖工程,下表是某个经过改造的湖泊生态系统,该系统存在三个营养级,分别为植物、植食性动物和肉食性动物。三个营养级全部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单位:×10³kJ)

营养级

植物

植食性动物

肉食性动物

同化量

500

Y

Z

呼吸作用消耗

132

26.5

3.8

未被利用

292

34.3

3.1

其他部分

X

2.2

0.1

(1)从夏天到冬天湖泊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发生明显变化,这体现了群落的______,在退耕还湖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当地的生态环境,也要考虑居民的实际收入,这体现了生态工程的______原理。
(2)若研究某动物甲的生态位,通常需要研究的因素有____________。
A.甲的栖息地B.甲的食物C.甲的天敌D.甲与其他物种的关系
(3)表中的X的具体数值为______×10³kJ,肉食性动物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______×10³kJ,由第一营养级向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
(4)金鱼藻是一种较大型的水生植物,为研究其对铜绿微囊藻(一种蓝细菌)的影响,研究人员进行了两组实验,一组将铜绿微囊藻与金鱼藻共同培养,另一组向铜绿微囊藻培养液中加入适量养殖过金鱼藻的培养液,一段时间后发现两组实验中铜绿微囊藻的生长都明显受到抑制,据此推测,金鱼藻在竞争中占优势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答出两点)。
2023-02-23更新 | 1387次组卷
非选择题-解答题 | 适中 (0.65)
【推荐2】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一个物种按生理要求及所需资源占领的生态位称为基本生态位,由于物种相互作用而实际占领的生态位称为实际生态位。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藤壶甲生活在浅水区岩石上而常暴露在空气中,藤壶乙生活在深水区岩石上而很少暴露在空气中,在深水区藤壶乙常把藤壶甲从岩石上排挤掉并取而代之。科研人员将藤壶乙从深水区岩石上清除掉后观察到藤壶甲可以很容易占据深水区,而藤壶乙却不能适应浅水区岩石环境。请分别分析藤壶甲和藤壶乙的基本生态位与实际生态位的宽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个物种利用同一资源时会发生生态位重叠而产生竞争,两个生态位重叠的物种在____________的条件下可以实现共存。两种鸟因取食相同干树上的同种昆虫而发生竞争,但在自然条件下,两种鸟可通过分别取食树叶上的昆虫和树底下的昆虫而实现共存,这是因为两种鸟借助于昆虫空间____________方向的分布而避免了生态位重叠和竞争。这种资源的分配方式是____________的结果,其意义在于____________
2022-04-24更新 | 295次组卷
非选择题-实验题 | 适中 (0.65)
【推荐3】不经意间观察到一些自然现象,细究之下,其实有内在的逻辑。回答下列问题:
(1)随着春天的来临,内蒙古草原绿意渐浓,久违的动物们纷纷现身,这种场景的出现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_____功能;成群的牛、羊一起在草原上觅食,他们之间虽然食性相似但是竞争不明显,可以用______来解释;草原群落的演替结果在几年内并不容易观察到,其原因是:植物每年的生长季短,且常遭食草动物啃食,导致______不易。近年来,随着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的不断深入,人们不再主动猎狼,但狼也只是偶见于内蒙古草原地区。从狼在食物链中所处营养级的角度分析,他无法在牧区立足的原因有______。为了畜牧业的兴旺,牧民们对草原生态系统进行一定的干预,例如对牛羊取食之余牧草及时收割、打包,从生态系统功能的角度分析,这项干预措施的意义有______
(2)学者在野外考察中发现了一些现象,生活在寒冷地带的木本植物,多数体表颜色较深,如叶为墨绿色,茎或枝条为黑褐色;而生活在炎热地带的木本植物,往往体表颜色较浅,如叶为浅绿色,茎或枝条为浅绿色。有些学者对此现象的解释是:在寒冷环境下,深色体表的植物能吸收较多的太阳能,有利于维持细胞内酶的活性。
Ⅰ.某同学设计了实验方案以验证学者们的解释是否正确。在①②④各环节的选项中,分别选择1-2项,填入方案中的空格,完善一套实验方案,使之简单,可行。
①实验材料或器材的选择预处理:______
A.两组等容量的烧杯,烧杯内盛满水
B.两种生长状态类似且体表颜色深浅有明显差异的灌木
C.一组烧杯的外壁均涂上油漆,另一组不涂
D.所有植物根植于相同条件的土壤中
②选定正确的监测指标:______
A.植物生物量的增加值                  B.温度
C.植物根长的增加值                      D.植物高度的增加值
③实验处理和过程:仿照寒冷地带的自然光照条件,将两组材料置于低温条件下(4℃),每次光照5小时。记录处理前后指标的量值。实验重复3次。
④预测实验结果和得出实验结论。若______,则学者们的说法成立;否则无法成立。
A.深色组水体的温度值高于浅色组
B.深色组植物体表的温度值高于浅色组
C.深色组植物高度的增加值大于浅色组
D.深色组与浅色组测得的指标差异显著
Ⅱ.上述实验环节中,选定此监测指标的理由是:ⅰ______,ⅱ监测便捷。
Ⅲ.结合本实验的研究结果,植物吸收的太阳能既能用于______,又能用于______
Ⅳ.基于本实验,为了让耐寒性较弱的行道树安全越冬,可采取的合理有效措施有______(答出一点即可)。
2024-03-04更新 | 110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