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生物综合库 > 生物与环境 > 种群和群落 > 种群 > 种群的数量特征 > 种群的概念及特征
题型:非选择题-解答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51 题号:21863029
雪豹作为亚洲高山生态系统的顶级捕食者和关键物种,不仅是濒危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还是反映当地生态环境的活指标。近年来,我国在雪豹分布区建立了138处自然保护区。请回答下列问题:
(1)雪豹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___________。目前,雪豹的种群数量正在恢复,该阶段雪豹种群的年龄结构应该为___________
(2)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雪豹最根本的措施。建立自然保护区可以___________(填“提高”或“降低”)雪豹的环境容纳量,原因是___________
(3)某自然保护区的科研人员借助红外触发相机调查雪豹种群数量,具体做法是在其栖息地布设若干台红外触发相机,雪豹一靠近,就会触发相机自动拍摄照片或视频。与标记重捕法相比,该调查方法的优点有___________(答出两点);该方法的简要操作流程是___________

相似题推荐

非选择题-解答题 | 适中 (0.65)
【推荐1】历史上的塞罕坝水草丰沛,森林茂密,抗战时期遭遇日本侵略者的掠夺采伐和连年山火,退化为高原荒丘。经过几代林场人的艰苦努力,把“黄沙遮天日”的荒丘改造成世界最大的人工林。图1为塞罕坝内野鸭子的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曲线;图2为塞罕坝内短刺猬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3为塞罕坝内狐狸的种群特征。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1的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呈__________型;若在t2时种群的数量为N,则在t1时种群的数量为__________
(2)分析图2,在第__________年时种群的数量达到最大值,第8年该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为__________,该种群第20~30年间种群的出生率__________(填“>”“<”或“=”)死亡率。
(3)图3中③表示__________,⑤表示__________,⑥通过影响种群的__________来影响种群密度。
(4)塞罕坝恢复后期,土壤中有机物变多,出现了大量个体微小的小动物类群,这时可采用__________法统计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塞罕坝原有植被虽被破坏,但__________,所以该地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
2023-01-08更新 | 197次组卷
【推荐2】东亚飞蝗具有异地迁飞、群集、生殖能力强大等特性,对农业生产具较大的危害性。为加强对东亚飞蝗的防治,避免蝗灾的发生,科学家对东亚飞蝗的种群特征、迁飞等进行了研究。请回答下列问题:
(1)蝗虫有散居型和群居型两种类型。散居和群居体现的是种群的___特征。散居型可向群居型转变,4-5只独居蝗虫聚集之后,可自发产生一种名为4-甲氧基苯乙烯的信息素,以吸引更多蝗虫聚集;随蝗虫密度的增加,释放的信息素含量也会迅速增加,进一步促进蝗虫的聚集,这体现出蝗虫的聚集过程属于___调节。群居时,蝗虫个体之间可通过后肢触碰传递信息,减少互相攻击、利于协调行动,这表明___离不开信息传递。
(2)鸭子是蝗虫的天敌,对散居状态的蝗虫控制效果较好。某科研小组通过在试验田放养鸭子研究对蝗虫的控制。表1为某段时间内植物和蝗虫的部分能量值(单位:104kJ),鸭子可捕食蝗虫和试验田中植物,该时间段内系统无有机物输出。
表1
项目净同化量呼吸消耗量流向分解者未利用
植物108752158
蝗虫71013
鸭子的同化量为___,试验田中植物固定的能量中流入蝗虫与流入鸭子的能量比值为___。该研究表明,农业生产中采用牧鸭治蝗时还应考虑到___
(3)为监测某地蝗虫的种群密度,可选择___法统计虫卵的数目。蝗虫喜欢在坚实的土地上产卵。若在蝗虫繁殖期人为疏松土壤,可影响蝗虫的___,而降低其种群密度。
(4)C3和C4植物体内的12C与13C的比值(δ)不同,测定东亚飞蝗翅中δ值,可反映其幼虫期的食物来源,进而判断其虫源地。研究者选择在某无可用耕地且不进行农事操作的试验岛屿上捕获东亚飞蝗,并检测成虫翅中δ值,进而推算出其幼虫期食物占比情况,结果如下图所示。试验岛屿相对位置和作物分布如表2所示。

表2
区域与试验岛屿的位置关系主要作物
A农业区位于试验岛屿北侧约40km玉米、水稻
B农业区位于试验岛屿南侧约60km小麦、水稻
①试说明研究者选择该岛屿作为本实验观测点的原因是___
②结合图、表信息,推测不同日期东亚飞蝗的迁飞方向为:___
2024-03-28更新 | 36次组卷
【推荐3】桃蚜是农田生态系统中常见的植食性害虫。草蛉从幼虫开始就专以桃蚜等各种小型昆虫为食。科研人员发现,当桃蚜数量爆发时,桃蚜分泌的信息素能吸引草蛉的成虫,使其迅速定位猎物。为探究合适的桃蚜防治方法,科研人员进行了如下实验:选取健康、长势一致的同种作物若干,随机均分为CK、T1、T2三组,每组接入桃蚜成虫100只,CK组不采取任何防治措施,T1组每隔7天投放一定量的草蛉,T2组每隔7天喷洒相同浓度的吡虫啉悬浮剂(杀虫剂),定期调查各组作物上桃蚜的种群数量(CK组后期桃蚜数量爆发不再记录)。实验结果如下表。回答下列问题:

组别

初始值

第2天

第8天

第15天

第22天

CK

100

184.33

287.55

-

-

T1

100

106.86

75.65

53.22

37.12

T2

100

7.58

14.11

21.78

38.36

(1)在草蛉定位桃蚜的过程中,桃蚜分泌的信息素起到了关键作用,这一过程体现了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____
(2)T1组第2天种群数量增多,请从种群数量特征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__________。与T2组的防治方法相比,T1组防治方法的优点有_________(至少答出2条)。
(3)由实验结果可知,随着处理时间延长,T2组的防治效果__________,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___________
(4)用草蛉可以有效防治农田中桃蚜,提出下一步需要研究的问题:_________
2024-06-11更新 | 2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