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生物综合库 > 生物与环境 > 种群和群落 > 种群 >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题型:非选择题-解答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39 题号:22222144
生态系统中物种间的相互作用有时并不直接,会通过“中间物种”发生作用, 这种效应称为间接效应。
Ⅰ、 某滨海湿地的中、高潮位分别分布着碱蓬和芦苇。当互花米草入侵该湿地低潮位区域后,会通过其发达根系捕获沉积物, 对潮水产生阻抑,从而减少潮水对中潮位碱蓬生境的水淹时间和盐分输入,最终造成碱蓬萎缩,芦苇向碱蓬生境扩张。
Ⅱ、 若该滨海湿地的芦苇有高大型和矮小型两种表现型。昆虫S1 喜食高大型芦苇,昆虫S2喜食矮小型芦苇。互花米草入侵后,高大型芦苇比矮小型芦苇更具有生存优势,导致芦苇样地内两种昆虫相对数量变化如图(昆虫数量变化能够反映所食植物种群数量变化)

(1)根据间接效应的概念,Ⅰ中影响碱蓬和芦苇相互作用的“中间物种”是_______
(2)1~5年, S1和S2种群相对数量均上升的原因是_______;其中S1种群相对增长速率高于 S2,其原因是_______
(3)5~N年,碱蓬消失,芦苇数量也呈下降趋势。结合上述材料,从种间关系分析芦苇数量下降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
(4)互花米草具有如下特点: ①具有极强的耐盐、耐淹、繁殖和扩散能力;②秸秆内部呈海绵状,有许多通气孔, 对某些气体的吸附性能强; ③根叶中具有耐重金属的球形赖氨酸芽孢杆菌。因此,可作为互花米草资源化的合理途径有       
A.为保滩护堤应进行大面积引种
B.将其耐盐基因转入农作物,培育耐盐碱农作物品种
C.制造除味剂
D.为湿地重金属污染修复提供菌种资源

相似题推荐

非选择题-解答题 | 适中 (0.65)
【推荐1】塞罕坝的建设者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绿色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下表是研究者对林场中两种乔木的调查数据(单位:株/hm2),请回答下列问题。

乔木树种

老年树

成年树

幼年树

华北落叶松

50

55

56

长白落叶松

50

80

880


(1)据表可知,华北落叶松和长白落叶松的年龄组成类型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华北落叶松的种群密度是______株/hm2
(2)落叶松的天敌是松毛虫,对松毛虫的监测和预防需通过___________法来调查并估算其种群密度。林场工人在造林时将树种合理搭配和混交,从而大大降低了虫害的发生。
(3)塞罕坝人通过植树造林将“昔日的茫茫荒原变为林的海洋”,这一过程属于群落的___________演替。这一绿色奇迹的创造,充分说明人类活动会改变自然演替的___________
(4)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该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则发生代替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答出一点即可)。
2021-05-07更新 | 246次组卷
非选择题-解答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稻螟虫(二化螟、三化螟)啃食水稻非常严重,二化螟和褐飞虱在水稻植株上产卵繁殖,导致水稻减产。科研人员对这两种害虫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
(1)稻田生态系统的基石主要是______;稻田中需要不断地施加氮肥才能持续获得高产的主要原因是______
(2)稻螟虫与水稻的种间关系是______。二化螟、褐飞虱、水稻及周围其他生物、物质及能量统称为______。二化螟和褐飞虱同在水稻植株上寄生,为确定它们生态位是否有重叠,可以通过查阅资料、调查法和实验法进行研究,分析它们的栖息地、食物、天敌和______等,从而作出推断。
(3)科研人员在害虫寄生情况不同的四组水稻植株上,放置二化螟,7天后分别测定各组水稻植株上放置的二化螟虫体重量,处理及结果如图1所示。

实验结果表明,褐飞虱对新放置的二化螟的影响有______
(4)稻螟赤眼蜂可将卵产在二化螟的虫卵内,是二化螟的天敌。二化螟和褐飞虱在水稻上寄生会导致水稻产生的防御性挥发物质即“气味”有所不同。为探究稻飞虱对稻螟赤眼蜂寄生于二化螟虫卵的影响,科研人员在Y形管(见图2)的A侧和B侧放置不同“气味”的水稻植株(见图3),Y形管的底部放置稻螟赤眼蜂,得到稻螟赤眼蜂被吸引移向A侧或B侧水稻的百分率。

①请仿照图3完成本实验的对照组处理及结果(选填答题卡上的a~d到虚线框Ⅰ和Ⅱ内,绘制预期百分率数据到虚线框Ⅲ内)______
②综合分析图3结果,概括本实验的结论:______
(5)研究发现,二化螟为钻蛀性害虫,以水稻茎秆纤维等为食;而褐飞虱主要刺吸水稻茎叶汁液。请从生态位的角度,概括这两种害虫的关系:______
2022-10-25更新 | 337次组卷
【推荐3】群聚生活有利于生物种群的增长和存活,每种生物都有群聚的最适密度,当种群密度低于某一水平时,种群就会趋于灭绝,生态学家将该现象称为阿利氏效应。科学家调查某陆生肉食动物种群在环境条件未受到破坏时的数量,绘制了该种群的瞬时增长量随种群起始数量的变化曲线。请回答问题:
   
(1)从种间关系角度分析,阿利氏效应产生的最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2)生态学上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种群数量增长的最低起始数量又称M值。据图分析,该生物种群的K值和M值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种群瞬时增长量为20个时,该种群的数量大致为__________。若该种群的起始数量分别是75、200,800时,则理论上种群的最终数量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
(3)联合种群是由很多小种群构成的种群群体,而在各个小种群之间通常都存在个体的迁入和迁出现象,联合种群会使阿利氏效应出现的概率________(填“升高”或“降低”)。
2024-03-17更新 | 8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