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生物综合库 > 遗传与进化 > 遗传的基本规律 > 基因的分离定律 >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和应用
题型:非选择题-解答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122 题号:22866033
粳稻和籼稻的杂交种具有产量高的优势,但杂交种的部分花粉不育。科研人员对花粉不育的遗传机理展开研究。
(1)将纯合粳稻和纯合籼稻杂交,获得F1,F1自交获得F2统计发现,F2仅有籼稻和粳—籼杂交种,且二者比例接近1:1。显微镜下观察发现两个亲本花粉均正常,但F1产生的花粉中近一半的花粉粒形态异常(败育),可判断含有___(选填“粳稻”或“籼稻”)染色体的花粉粒败育,使其基因无法传递给后代。
(2)经过精细定位,科研人员将导致花粉败育的基因定位于12号染色体上的R区(区域内的基因不发生交换)。粳稻和籼稻R区DNA片段上的基因如下图。

   

①科研人员将F1杂种植株中A-E基因分别逐一去除,得到A、B、C、E单基因去除的植株,这些单基因去除的植株12号染色体R区差异性属于___变异。在显微镜下观察这些植株的花粉粒形态。科研人员推测其中的C基因导致一半花粉败育,支持这一推测的显微镜观察证据是___
②F1杂种植株单独去除D基因,其花粉均不育,C、D基因双去除植株花粉均可育。推测C基因编码的蛋白具有毒害作用,D基因编码的蛋白可___
(3)现全球气温升高使水稻减产,研究人员预通过诱变育种获得耐高温水稻。
①将基因型为hh的耐高温隐性突变体水稻甲与染色体缺失一个H基因的不耐高温的野生型(WT)水稻杂交得F1,已知不含控制该性状的基因的受精卵不能发育,若将上述F1进行随机杂交,F2中出现的耐高温水稻概率是___
②分子标记技术能反映个体中特定DNA片段的差异。为确定突变体甲突变基因的突变位点,研究者进行了系列实验,如下图所示。

   

图1中F1产生配子时,3号染色体因某种变化产生多种花粉,经单倍体育种技术可获得F2纯合重组植株R1~Rs。对WT、突变体甲和Rt~Rs进行分子标记及耐高温性检测,结果如图2、图3所示。经过分析可知,耐高温突变基因位于___(填“caps1-7的标记范围”)之间。从减数分裂的角度分析,推测形成图2中R~Rs结果的原因是___

相似题推荐

非选择题-实验题 | 较难 (0.4)
【推荐1】某种昆虫(性染色体组成为XY)的黑身、灰身由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一:黑身雌虫甲与灰身雄虫乙杂交,F1全为灰身,F1随机交配,F2雌雄虫的表现型及比例均为灰身:黑身=3:1。该种昆虫的体色性状中,__________为隐性,体色的遗传符合__________定律。
(2)另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A、a)会影响黑身昆虫的体色深度。
实验二:黑身雌虫丙(基因型同甲)与灰身雄虫丁杂交,F1全为灰身,F1随机交配,F2表现型及比例为雌虫中灰身:黑身=3:1;雄虫中灰身:黑身:深黑身=6:1:1。
①A、a基因位于__________染色体上,雄虫丁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F2中,灰身雄虫共有__________种基因型,灰身雌虫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___
②现有一只黑身雌虫(基因型同丙),其细胞(2n=8)中一条Ⅰ号染色体全部移接到一条Ⅱ号染色体末端。变异细胞在减数分裂时,所有染色体同源区段须联会且均相互分离,才能形成可育配子。用该变异雌虫重复实验二,则F1中的雌虫进行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中有__________条染色体。
2017-08-08更新 | 245次组卷
非选择题-解答题 | 较难 (0.4)
【推荐2】科学家通过对鼠进行多年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的遗传学资料。鼠的毛色有灰色和黑色两种类型,受一对等位基因R、r控制,尾有短尾和长尾的区别,受一对等位基因T、t控制、现有若干只灰色短尾鼠与黑色长尾鼠杂交,F1均为灰色短尾鼠,F1个体间随机交配,F2的表现型及数量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实验结果推断,鼠的毛色中显性性状是______
(2)亲本雌、雄鼠的基因型分别是______。F2灰色鼠中,纯合了所占的比例为______
(3)若一只杂合的灰色短尾雄鼠与一雌鼠杂交,所有子代均正常发育,子代表现颗为灰色短尾雄鼠的比例为3/16,则该雌鼠的基因型是______
(4)现有一只灰色雄鼠,如何验证该鼠的基因型(仅考虑毛色)?请结合遗传图解加以适当文字说明______
2022-11-24更新 | 39次组卷
非选择题-解答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杂交水稻虽然性状优良,但在有性繁殖过程中,具有高产等优良特性会出现分离。由此,杂交作物的后代(杂种植物)无法保持同样的优良性状。在研究过程中,科研人员发现了一个关键的B基因,为探究其作用,进行了如下研究。
(1)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FP)在紫外光或蓝光激发下,会发出绿色荧光,这一特性可用于检测细胞中目的基因的表达。将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FP)与野生型水稻的B基因利用____________酶形成融合基因,转入到普通水稻获得转基因水稻(B-GFP),该变异属于___________
(2)将野生型水稻与转基因水稻进行杂交或自交,授粉2.5小时后,利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胚中B基因的表达情况,请完成下表和问题。
杂交组合♀B—GFP×♂野生型♀野生型×♂B—GFP♀B—GFP×♂B—GFP
预期结果具荧光:无荧光=1:1_____________
实际结果无荧光全部具荧光1/2具荧光

根据结果可知只有来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父本/母本)的B基因表达,而出现了上述实验现象,并没有表现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定律的特征。
(3)研究人员进一步检测授粉6.5小时后的受精卵,发现来自于母本的B基因也开始表达。由此推测,可能是来自于父本B基因的表达__________________(促进/抑制)后期来自于母本中的该基因的表达,从而启动胚的发育。
(4)研究人员设想:可以使野生型水稻(杂种植物)在未受精的情况下,诱发卵细胞中B基因表达,发育为胚。研究人员进行了如下图操作,请你根据技术操作及相关知识回答问题:

①卵原细胞经M技术处理后进行____________________分裂形成卵细胞。
②精细胞参与了形成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卵细胞在未受精情况下发育为新个体,该育种方式的优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0-02-22更新 | 45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