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政治综合库 > 哲学与文化 >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 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关系
题型: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161 题号:1155798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14亿中国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攻坚克难,打响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这次战役体现的精神概括为:“碧血丹心、精忠报国”的精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团结一心、同舟共济”的精神、“砥砺奋进、自强不息”的精神、“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精神。伟大精神形成向心力、增强战斗力,凝聚起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强大合力,激励千千万万中华儿女坚毅持守、慷慨趋赴,以坚强意志、必胜决心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说明上述材料体现了什么精神并分析抗疫精神所体现的社会价值。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说明青年学生应如何担当民族复兴的大任。
(3)请你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两个方法论建议。

相似题推荐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雷锋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顺应了社会进步的时代潮流,是一面永不褪色、永放光芒的旗帜。

当前,要大力弘扬雷锋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弘扬雷锋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弘扬雷锋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弘扬雷锋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弘扬雷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要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每年3月5日在全社会集中组织开展学雷锋实践活动,每年3月举办中国公民道德论坛;加强雷锋纪念馆建设,大力宣传雷锋事迹、雷锋精神和雷锋式模范人物,组织创作一批弘扬雷锋精神的歌曲、影视剧和文学作品。


运用文化生活知识,结合材料,分析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的依据及新形势下大力弘扬雷锋精神的重要意义。
2018-11-14更新 | 184次组卷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伟大的时代铸就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引领伟大的时代。40年风雨同舟,40年披荆斩棘,始终有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激励着亿万中国人民砥砺奋进。从包产到户的“星星之火”,到全面深化改革的风生水起,从兴办经济特区“杀出一条血路来”,到建立社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闯出一条发展新路....正是凭借改革开放精神,我们党带领人民冲破层层阻碍,攻克重重难关,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奋斗赞歌。

改革开放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激发奋进动力、汇聚磅礴力量的一面旗帜,是中华民族精神一脉相承的时代诠释。在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征程上,我们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必须大力传承和弘扬改革开放精神,始终焕发改革者、奋斗者的精气神。

材料二:《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播出后,引发社会各界广泛点赞。该节目以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谈话中所引用的古代典籍和经典名句为切入点,旨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阐释与广泛传播。该节目是运用电视媒体、采取形象化方法来解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次成功尝试,生动而又深入地展现了新时代与中华文明历史的同根同源与一脉相承,表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相连和精神相通。该节目具有正面引导和深刻教育意义,催人向上,使人奋进,鼓舞人们积极投身于新时代的祖国建设。


(1)请结合材料,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谈谈你对“改革开放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相承的时代诠释”的理解。
(2)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引发社会各点赞的原因。
2019-12-21更新 | 65次组卷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3】 2011年底持续多天的大范围雾霾天气让PM2.5这肉眼看不见的“小家伙”以一种很显眼的方式进入人们的视野。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它的直径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1/20。
材料一:人类认真研究PM2.5的历史并不长久,首先是因为这有赖于对微观世界的认知水平,更重要的是这种“空气杀手”恰恰是人类自身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科学研究显示,PM2.5的主要来源是日常发电、工业生产和汽车尾气排放等过程中经过燃烧而排放的残留物。随着工业化的日益发达,其危害逐渐显现,也逐渐受到重视。
(1)从认识论角度分析PM2.5逐渐受到公众重视的原因。
材料二: 历时4年,两次公开征求意见,PM2.5终于被写入《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有舆论评价说,“从民众感知灰霾困扰,到微博呼吁推动,再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PM2.5的快速升温到正式亮相,这是一次国家环保政策与公众民意的良性互动。”
(2)运用《政治生活》相关知识,说明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改过程中,政府与公众怎样才能实现良性互动以及这一良性互动的政治意义。
材料三: 2011年11月2日,北京市公布了“北京精神”——“爱国 创新 包容 厚德”。作为城市精神,它是首都人民长期发展建设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精神财富的概括和总结。“北京精神”是北京市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个重要成果,必将有利于把北京建设成为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全国文化中心和首善之都。
(3)结合“北京精神”的内容,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分析北京为什么把培育弘扬“北京精神”作为首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举措。
2016-11-26更新 | 86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