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政治综合库 > 哲学与文化 >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 史书典籍
题型: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224 题号:12919714

打开典籍,对话先贤。最近,一档聚焦中华优秀文化典籍的电视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广受欢迎,成为现象级文化亮点,并带动“读典热潮”,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直抵人心的力量。提起古籍,人们的印象往往是晦涩难懂,导致部分典籍或高悬在象牙塔,或尘封在藏书馆。《典籍里的中国》以戏剧化的结构和影视化的表达对典籍进行了可视化、故事化、直观化的艺术转码,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化”的范本。以下是第三期《史记》的三个片段。



(1)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今人为何要“读典”。
(2)从唯物辩证法角度,谈谈《典籍里的中国》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化”范本给我们的方法论启示。

相似题推荐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代诗人尚镕写道:“天下好山水,必有楼台收。山水与楼台,又须文字留。”黄河流经千里,山西在黄河边建起鹳雀楼,王之涣为此写下了“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千古名句。当下,许多城市有名山名水,但只注重修庙建寺,而不注重建楼题词。这实际上是一种短视行为,只看眼前利益,不看长远发展。缺乏文化支撑,必定没有生命力。
材料二   不知从何时,“神马”、“辣么美”、“蓝瘦香菇”……很多的网络新词开始充斥到社会生活中。有人认为,网络新词是网络时代的产物。“接地气”的用语,正是对社会现象的集融,能帮助人们更便捷也更有趣的交流。有人则认为,大量使用网络新词,严重影响了词义句意的表达,会对传统的汉字文化造成伤害。网络新词,实则是对汉字文化的一种亵渎、对中国传统汉字文化的曲解和不尊重。
(1)结合材料一,运用联系的多样性知识,分析说明清代诗人尚镕观点对当前楼阁建设的指导作用。
(2)对网络新词的使用,你是赞成还是反对,请结合材料二并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阐明理由。
(3)网络新词的推广和使用需谨慎,请你就此提出两条建议。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希特勒崛起给德国带来的影响。
2017-06-01更新 | 109次组卷
主观题-开放性试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典籍里的中国》是央视于牛年新春重点打造的大型原创文化节目。大年初一晚播放的第一集,以多维视角讲述了《尚书》的故事。进入节目,就仿佛是进入了深邃的时空隧道,“当代读书人”引领读者,完成了一次次穿越。观众在跨越时空的古今对话中,感受“弦歌不绝”的传承,激发“思接千载”的心绪。被称为“政书之祖,史书之源”的《尚书》,经由孔子删述六经,伏生舍命护书,晁错受命往学,安国推而广之,后人封之于窟,乃使弦歌不辍,文脉不绝。民本思想的由来便可追溯其中,并且在中国各个朝代不断传承发展。从最开始《尚书·夏书·五子之歌》中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到春秋战国时代《孟子》中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再到唐朝魏征和唐太宗论政提到“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直到今天“以人民为中心”的民本思想依然是治国理政的重要理念。


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几千年来,祖先一直在记录我们的历史、讲述我们的故事,每一部典籍都凝聚着前人的心血和智慧,人们世代守护,薪火相传,让精神的血脉延绵至今。打开典籍、对话先贤,就能知道我们的生命缘起何处,知道我们的脚步迈向何方。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谈你对“我们的生命缘起何处,我们的脚步迈向何方”的理解。
(2)作为当代读书人,应怎样让《尚书》等典籍薪火相传?请列出两条建议。
2021-03-14更新 | 391次组卷
主观题-辨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有人认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得益于汉字的延续。请你结合所学的知识对此进行评析。
2020-12-14更新 | 4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