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政治综合库 > 哲学与文化 >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 民族精神的时代性
题型: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50 题号:13036466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天中国的进步和发展,就是从长征中走出来的。一个“走”字,高度精准地提炼概括了长征不同于其他文旅资源载体的特色体验方式。长征线路纵贯15个省级行政区、长达二万五千里、横跨大半个中国,正是以一条条革命先烈徒步踏过的道路遗迹为实体依托的。步道是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极具标志性的工程。长征步道以红军长征经过路线为依托,以徒步功能为主,集长征历史感悟、户外健身、生态科普于一体,兼具交通连接、旅游体验、文化展示、游憩休闲等功能,是长征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我们正在进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长征,人们期待加速长征步道建设进程,让革命文化串珠成线、连线成片,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加方便、更加活跃地重走长征路,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巩固和升华理想信念。


(1)结合材料并运用辩证否定观的有关知识,分析应该如何建好长征步道。
(2)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建设长征步道对弘扬长征精神,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的现实意义。
2021·江苏·模拟预测 查看更多[2]

相似题推荐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

中华民族历经磨难、欲火重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华民族精神历久弥新、永不泯灭,当下正在凝聚的“抗疫精神”至少有三大内涵。其一,迎难而上、救死扶伤的精神。疫情发生后,医护人这个伟大的群体是发着光的“最美逆行者”,他们深入最危险的一线,面临疯狂病魔,承担巨大风险而英勇战斗、救死扶伤的84岁钟南山院士不顾安危奔赴武汉一线,敢于证实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人传人”现象,向民众发出“不去武汉,不出武汉”的正确建议……人民日报评价钟南山院士:有院士的专业,有战士的勇猛,更有国士的担当。一路奔波不知疲倦,满腔责任为国为民!一线医护人员是人民英雄,是“抗疫”英雄,也是“抗疫精神”的最美践行者;其二,团结高效、无私奉献的精神。7000多名工人,800多台挖掘机、推土机同时作业,短短十天,火神山、雷神山医院拔地而起,行动之高效令世界惊叹,这奇迹背后是一个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放弃团圆年夜饭,只身奔赴工地挥洒的血汗结晶,是争分夺秒与病魔赛跑,疲惫到随地而睡的伟大付出,其三,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精神。这次疫情防控中,基层党组织、社区居委会行动之迅速,执行力之强大前所未有,各地纷纷成立”防疫党员先锋突击队”,挨家挨户排查人员,干部开展地毯式排查,网格化管控,宣传防疫知识,活跃在人民一线,了解群众之所想,解决人民之所需,奏响着一曲曲“群防群治战疫情”的赞歌。这种“抗疫精神”,就是“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斗争精神”,是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最好阐释,是鼓舞和激励人民奋发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是伟大民族精神的又一次精彩迸发,彰显着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


结合材料,运用中华民族精神的知识,分析说明抗疫精神所彰显的时代价值。
2020-06-28更新 | 493次组卷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于最高处授课,于最深处播种。中国空间站作为国家太空实验室,也是重要的太空科普教育基地。2022年10月12日15时45分,“天宫课堂”第三课在中国空间站问天实验舱开讲。本次天宫授课带来了4个小实验,展现了太空微重力环境的奇妙“超能力”。首先是“毛细效应实验”。航天员陈冬将三根粗细不同的量管放入水中,没过多久,水便上升到达量管顶部。他招呼学生们仔细观察流体表面张力作用是如何大显神威的。“没有重力束缚,流体表面张力作用会更加明显,驱动液面快速上升。”毛细效应在现实中有非常多的应用,比如毛巾可以吸水、根茎可以吸水等就是用到了这个原理。在“太空趣味饮水实验”中,航天员刘洋拿出一根2米长的管子,将管子的一头放入芒果汁中,只见刘洋吸了一口,芒果汁就随着管子注入她口中。在地面上由于重力作用,2米长的管子想要吸水是很不容易的,但在微重力的太空中,仅仅依靠吮吸的力量,就可以很轻松喝到水。水球变“懒”实验,水球的震动外力施加到水球上,水会发生共振,加入一枚钢球后,水球固有频率就会发生改变,相对不容易引起共振。生活中,挑水时,在水桶表面放一片荷叶,也是用到了这个原理。该实验原理在航空航天中也非常重要,比如航天器分离时加速度比较大,这时会用到颗粒阻尼器,它具有吸能作用,以减少航天器和人受到的冲击。不少学生表示,他们对“会掉头的扳手”这个实验印象深刻。在微重力环境下,T字扳手一会儿头朝上,一会儿头朝下,不停翻转着,十分调皮。中科院张伟告诉孩子们,在地面上扔一个网球拍,也能发现这个现象,不过并不如微重力环境中表现明显。张伟建议感兴趣的孩子们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实验背后的原理。“天宫课堂”始于2103年,她将浩瀚宇宙带入孩子们的视野,让孩子们从天地差异中感知宇宙奥秘,增长了载人航天知识,激发了对科学的兴趣。讲台设在无垠太空,教室则在神州大地。这看似简单的互动背后,是我国航天技术实力的真实展现,彰显着中华民族的志气、骨气和底气。“天宫课堂”不仅点燃着科学梦想,更点燃着强国梦想。更多青少年在仰望星空中,让梦想的种子在心中发芽,让科学精神得到发扬,他们必将成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实力量。


“天宫课堂”点燃着科学梦想,更点燃着强国梦想。请从文化角度分析航天成就对实现强国梦想的助力作用。
2023-01-28更新 | 98次组卷
主观题-开放性试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中国乡村文化诞生在以农耕文明的乡村社会。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一方面工业文明下的城市文化强势来袭,传统的乡村文化不能适应社会生活的变迁;另一方面否认乡村文化作用的错误言论,还有市场,过于强化农业效益,忽视乡村文化的价值。这导致一些地方的乡村文化面临绝境,丰富的节庆活动逐渐消失,传承千百年的传统技艺濒临绝境,影响乡村建设与发展。

材料二:2020年9月8日上午,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习近平向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须授勋章并发表重要讲话。他说,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之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回眸此次疫情“大考”,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显现出强大生命力;而在抗疫斗争中产生的伟大抗疫精神正成为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强大精神力量。“抗疫精神”深植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之中,是中国共产党一系列精神传统的传承和发展,特别是对中华民族在战胜大灾大疫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精神的丰富和延续。可以说,“抗疫精神”既有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也有时代精神的彰显,两者交相辉映,形成“抗疫精神”这一中华民族精神的新形态。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继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说明重振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运用民族精神的相关知识,谈一谈你对“抗疫精神既有民族精神的传承,也有时代精神的彰显”的理解。
(3)作为青年学生,就如何弘扬抗疫精神提两点建议。
2021-01-25更新 | 16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