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政治综合库 > 哲学与文化 >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 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 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题型: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64 题号:1464810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0年10月15日,中国科学家精神主题展高校、科研院所巡展在辽宁省科技馆启动。

在新中国科技事业取得的成就中,一代代辽宁科学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不断继承和弘扬科学家精神,为国家的科技事业发展贡献了重要的科技力量。展览讲述了我国几代科学家接力奋斗的动人故事;展示了我国航天事业、生命科学和地球科学的发展历程。生态环境建设、新能源开发和路桥装置等基础工程的瞩目成就,以及新中国成立之初科技工作者的盎然风貌,集中展现了新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经历的艰难与梦想、奋进与辉煌。新一代科技工作者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的优秀品质,为实现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提供有力科技支撑,作出应有贡献。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有关知识,说明新一代科技工作者应如何继承老一辈科学家的优秀品质。

相似题推荐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华文明千古未绝,历久弥新。

◆历史悠久,文明博大

1928年,中国考古人在河南安阳市小屯村铲起一抓黄土,揭开一个3000多年前璀璨的王朝——殷商王朝的神秘面纱。近百年来,殷墟考古发掘几未中断,宫殿、王陵、甲骨文、青铜器等的惊世发现,让商代历史成为信史,把中国信史向前推进了近千年。

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安阳市西北郊洹河南北两岸的殷墟遗址考察。在殷墟博物馆,总书记仔细观摩青铜器、玉器、甲骨文等出土文物。察看商代畜力车实物标本和道路遗迹。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总书记指出,殷墟我向往已久,这次来是想更深地学习理解中华文明,古为今用,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

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三千年历史烟云,中华文明的灿烂和辉煌激发我们不断叩问“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深刻命题、探寻“何以中国”的时代答案。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阐述中华文明的灿烂辉煌对我们探寻“何以中国”的时代答案有何意义。

◆一脉传承,根深叶茂

“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这次在殷墟遗址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两个结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的,“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

(2)“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结合材料,运用矛盾问题的精髓的知识加以阐明。
2022-11-24更新 | 577次组卷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由孔子、孟子创立,汉代吸收法、道两家思想加以完善,从而确立至尊地位,宋明时吸收佛、道两家思想,明清时进一步发展。现阶段,儒家思想依然是我们进行传统文化和道德教育的重要资源。儒家思想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其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在其发展过程中,虽然历经冲击,但始终保持了强大的生命力。今天,我们坚持的以德治国、以人为本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我们的中华文化的知识,分析儒家思想能够保持强大生命力的原因。

材料二:山东省依托孔子故乡的独特优势,推动建设“曲阜文化经济特区”,着力建设孔子及儒家思想研究传播体系,逐步实施乡村儒学、社区儒学推进计划,以打造大遗址组团式保护区、中华文化教育基地、儒家文化研究中心为基本目标,着力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形成社会文明程度较高、人人彬彬有礼,中外人士向往的“首善之区”和“文化圣地”。到2020年,山东省已实现文化经济产业体系基本完善的目标,文化经济融合发展的新型业态基本成熟。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与生活的知识分析山东省建设“曲阜文化经济特区”的依据。
2018-09-18更新 | 158次组卷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20年12月17日,我国单独申报的“太极拳”成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评审通过,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太极拳源于中国河南省焦作市温县陈家沟,距今有三百多年历史。它以太极阴阳学说、中医经络学说、道家导引吐纳术为依据,结合武术众家之长而创制,又被称为哲拳、文化拳。目前太极拳传播到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习练者有4亿多人,被公认为21世纪人类最佳健身运动方式。此次申遗成功有利于进一步向全世界推广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向海外更大限度的传播中国文化软实力,传播和谐共赢的中国智慧,同时为促进全球文化协调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巨大的力量。

材料二   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传承和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既需要保护凝聚着前人智慧的古老工艺、技艺,更需要结合当前社会的实际,拓宽传播渠道,增强文化遗产传播的质感和温度。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取得重大进展,从最初单纯依靠政府有关部门组织推广,到民间传承人自发宣传,再到学界、媒体重视;传播渠道也更加多种多样,借助现代欻字技术,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听得见”“带得走”“学得来”,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活”起来,使之成为触手可及的文化产品。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太极拳申遗成功的文化意义。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在继承中发展”知识,说明如何更好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
2021-05-28更新 | 17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