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政治综合库 > 经济与社会 > 生产、劳动与经营 > 发展生产 满足消费 > 如何大力发展生产力
题型: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3 题号:1479456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数字经济是指利用互联网融合创新,提升经济效率来催化新技术和新业态。它既包括以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数字技术为基础的增量市场,也包括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相结合盘活的生产消费存量市场。
材料一:站在城市的街头,从穿梭于街巷的快递小哥、送餐员背后的电商标示,无处不在的二维码,就能明显感受到数字浪潮带来的冲击;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20万亿元,网名7.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1.7%,数字经济占GDP的10.5%……这些激发人们想象力的数字,反映着中国数字经济带来的效应。闪烁的数字背后,是无数网民需求带来的商业锲机。一轮新的技术革命和制度变革,正以数字化的形式发挥作用,当实体经济插上数字化的羽翼,当全面深化改革乘上数字化的快车,一切以数字为形式、以技术进步为手段、以经济转型升级为目标的变革正在悄然发生。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12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将促进电商、快递进社区进农村,推动实体店销售和网购融合发展,让企业广泛受益、群众普遍受惠,这是“数字经济”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材料二:数字经济的背后,凸显的是发展理念的创新,是技术的进步,也是思维方式、商业模式、消费模式的变革。而这些变化,不会一蹴而就,也不会一帆风顺。近年来,中国创新,让世界瞩目,但与时此同时,数据的互联互通消息依然是数字经济发展的瓶颈,行业、地区之间的数字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与移动互联时代格格不入;个人信息在网络上面临泄露风险,信息安全面临严峻考验;国家间的数字鸿沟不断拉大,中国数字经济占比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数字经济擘化了中国经济增长发展的新图景,也带来了从技术层面到制度层面的新挑战。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经济知识,分析中国数字经济的发展带来的积极效应。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政治知识,说明中国政府当如何应对数字经济从技术层面到制度层面发出的新挑战。

相似题推荐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十三五”时期,我国粮食连年丰收、库存充实供应充裕、市场稳定。粮食安全形势总体向好,但也存在“痛点”。如,我国小农户数量占农业经营主体的98%以上,粮农的户均规模仅7亩。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大量土地用于支持城镇化和工业化,而务农效益差也导致大量农业人员进城务工,撂荒面积增加人均耕地面积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农业真正的现代化需要优质人才储备,但农民缺少应用技术的专业和识、农业科技人才后备乏力。我国是粮食生产大国,也是种子需求大国,但我国种业起步较晚、发展时间较短,种子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不强,特定作物受贸易摩擦影响风险大,如大豆对外依存度高达86%。

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都强调要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保障粮食安全。国无农不稳,民无粮不安,粮食安全是乡村振兴的基础,确保粮食及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是乡村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国家应如何疏通粮食安全的“痛点”,助推乡村振兴。
2021-03-27更新 | 450次组卷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城市是由人聚居构成,吸纳聚拢人才,是每座城市推动经济发展的灵魂,为经济高质量增长厚植根基、注入动力。为打造一个人才型城市,要不拘一格引进各类优秀人才,形成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施展才能的选人用人机制,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让各类人才用当其时、各得其所、才尽其用。

人才战的背后,是城市发展的角力,“有人才的城市才有未来”。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生活成本提升,也给众多二线城市争夺人才提供了机会。武汉提供户口、给予住房补贴;杭州不惜重金,提供高额的创业补贴和安家补助;南京专门调整了人才落户政策,允许研究生以上学历及40岁以下本科学历人才,以及持高级工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先落户再就业。

各城市在引进人才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多乱象。虽不惜血本,但结果却大失所望,不乏上当受骗者;在一些高校相互挖人的过程中,部分教师难以安心治学,一些教授似乎成了唯利是图的包工头,还有少数教师确实忙,但不是忙于教学和研究,而是忙于到处兼职赚钱,是典型的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有人才的城市才有未来”的合理性。
(2)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高校教师不能“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
(3)各类城市如何做到“不拘一格引人才”?请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①运用《生活与哲学》和《政治生活》相关理论,答案不少于三点。②建议明确,紧扣主题,简洁实用,合乎逻辑。③学科术语使用规范,字数200字左右。
2019-02-19更新 | 121次组卷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中国海关的最新数据,20211月至8月我国粮食进口量11453.6万吨,同比增长34.8%,超过了2019年全年粮食进口量。粮食安全是维护国家安全的基石,保障粮食安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才能保持社会大局稳定。2021年夏粮迎来十八连丰收,给我们端牢饭碗增添了信心和底气。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知识,从大力发展生产力的角度,分析我国如何才能保证粮食安全。

材料二   质量发展是兴国之道、强国之策,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质量工作。当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中国品牌进入“全球品牌100强”和“全球最佳品牌排行榜”的数量仍屈指可数。中国与制造业强国的差距在于质量。我国生产的主要是中低端产品,科技含量高、质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不多,导致我国出现居民消费外溢、中高端消费转移现象,引发了产品市场的“怪圈”,即企业供给与消费者需求之间形成了“产品质量不高→低质低价形象→中高端需求转移→提升质量的动力不足→产品质量不高”的非良性循环。


(2)结合材料二,从企业供给的角度,谈谈应怎样解决我国产品市场的“怪圈”。

材料三   消费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最大动力,这不仅体现在规模上,而且体现在结构上,新消费不断发展壮大。从“买温饱”到“买发展”,2021年上半年中国城镇居民衣着消费增幅仅为4.6%,占人均消费支出的7.8%。同期,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932,增长7.2%,占人均消费支出的9.7%。从“跟风买”到“定制买”,随着物质供给多元和自我意识觉醒,中国消费者不在热衷于以往的从众式消费,而追求标新立异的个性化特色,对自我符号的发掘和诠释更为看重。从“群体买”向“族群买”转变,顺应社会结构和人口结构之变,中国出现越来越多新的消费族群,如“亲子族群”催生了亲子游、亲子餐厅、亲子服装及配饰等一系列商机。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经济知识,分析说明新消费不断壮大的驱动因素。
2021-10-20更新 | 10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