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政治综合库 > 时事政治 > 重大时政热点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 政治角度解读民法典
题型: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38 题号:15989666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也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每一部法典的制定都有时代需求和时代准备,民法典也不例外。编纂一部真正属于中国人民的民法典,是几代人的夙愿。为顺应实践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期待,经过长期的酝酿、起草、论证,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编纂民法典。经过数次、多种途径向社会公众征求意见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多次审议,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进一步推动了民事权利的全方位保护。


依据材料,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制定过程是如何体现科学立法的。

相似题推荐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宣告中国迈入“民法典时代”。这是新中国历史上首个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承载着几代立法者、法律工作者乃至亿万人民的梦想。

2014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制订民法典的重要立法任务。基于民法内容体系非常庞大和我国国情,全国人大常委会明确了“两步走”的民法典编纂工作计划,2017年3月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民法总则》,2018年8月民法典分则编纂工作全面展开,此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全国人大常委会对民法典各分编草案多次进行拆分审议。2019年12月,由民法总则与民法典各分编草案“合体”而来的完整版民法典草案首次展现在世人眼前,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将民法典草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

全国人大常委会10次审议,10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3次组织全国人大代表研读讨论,邀请不同领域的法学家、司法实务等部门针对意见反映集中、争议较大的问题专门召开座谈会……一场广泛而热烈的“民法典大讨论”,成为法治中国的靓丽风景。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民众权利的“宣言书”。从总则编明确规定胎儿利益保护,到婚姻家庭编加大对婚姻无过错方的保护,再到继承编强调尊重立遗嘱人的真实意愿……对个人权利实现“从出生到坟墓”的全面保护,是民事法律的价值归属。民法典必将成为新时代制度文明的重要基石,助推“中国之治”跃上更高境界。


结合材料并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我国是如何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彰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的。
2020-10-14更新 | 176次组卷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由中宣部、司法部、农业农村部等部门组织开展的第二个“民法典宣传月”活动于2022年5月1日在全国启动。此次活动以“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为主题,以“民法典进农村”为重点,广泛开展民法典普法工作。其中,针对农村干部群众法治需求和关注的热点问题,突出宣传民法典关于农业农村农民的有关规定以及乡村振兴促进法等涉农重点法律法规。

活动期间,各地各部门结合实施乡村“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组织开展对村“两委”干部、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基层人民调解员、普法志愿者等的民法典法律知识培训。充分发挥村法律顾问的作用,利用村民学校、道德讲堂等阵地,安排村法律顾问为所服务的村开展民法典宣讲活动。以民法典为依据对村规民约进行修改完善,旗帜鲜明反对高价彩礼、厚葬薄养等陈规陋习,推进农村移风易俗。


(1)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矛盾观的知识,说明第二个“民法典宣传月”活动所体现的哲学道理。
(2)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知识,说明在“民法典宣传用”活动期间,各地各部门是如何推进农村法治社会建设的。
2022-08-03更新 | 129次组卷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日常生活中,见义勇为的事件时有发生,见义勇为的人成为人们心中的英雄,但也有些人在见义勇为的过程中,合法权益遭受侵害,甚至救人不成反成被告。“老人倒地扶不扶,遇见小偷追不追,碰到抢劫管不管,人掉水里救不救”等引起了大众热议,人们对见义勇为行为也产生了种种担忧和顾虑。

为此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规定:因保护他人民事权益使自己遭到损害的,由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受益人可以给予适当补偿;没有侵权人、侵权人逃逸或者无力承担民事责任,受害人请求补偿的,受益人应当给予适当补偿;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联系材料,分析说明民法典有关规定的积极影响。
2022-08-28更新 | 4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