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政治综合库 > 哲学与文化 >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文化与生活 > 文化对人的影响 > 文化塑造人生
题型:主观题-开放性试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86 题号:1705550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2年3月25日,教育部正式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将劳动从原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完全独立出来,并发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本方案将于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执行。

劳动课程分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三大内容,围绕三大内容设置了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家用器具使用与维护、农业生产劳动、传统工艺制作、工业生产劳动、新技术体验与应用、现代服务业劳动、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十个任务群,每个任务群由若干项目组成。以丰富开放的劳动项目为载体,重点是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

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说明我国重视并推行劳动教育的原因。
(2)请你为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策划两种具体的活动形式。

相似题推荐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中国历史上的国家治理,总体来说,是礼治和法治的结合,是礼法并治。
礼治既表现在国家治理中体现出的文化精神。中国自古就重视文化立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精神警戒,“百善孝为先,家和万事兴”的齐家之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治国之道,“仁义礼智信”的基本价值,“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奋进态度等,对中国古代治国理政以及全体中国人的人格言行影响深远。
在礼治之下,中国历史上也发展出了与其相应的法制,有法制体系,规范社会治理的各个方面。例如监察制度,唐朝就有“四善二十七最”“六察法”等,对官员的监察和考核进行详细严格规定。中国历史上治理较好的时期,都是哪些文化较昌明开放的时代,比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当文化精神比较衰退保守的时候,便出现社会治理和制度的相对颓废。
所以,今天在全社会大力倡导法治的同时,也应注意到,“徒法不足以自行”“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应大力加强礼治,注重夯实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当今社会治理为什么要“加强礼治,注重夯实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2017-06-10更新 | 105次组卷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书籍是人类知识和文化的载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知识和文化的传播、交流和融合。读书是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手段,是人类吸取精神能量的重要途径。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旨在让各国政府与公众更加重视图书这一传播知识、表达观念和交流信息的形式。

2016年4月23日,是第21个“世界读书日”。我国各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以倡导全社会的读书之风。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作用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倡导全社会读书之风。
(2)请你为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
2018-11-22更新 | 137次组卷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用简洁平实的语言道出:“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这一精辟论述启人深思,深刻阐明了文化自信在“四个自信”中的重要地位。一个民族要实现复兴,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近代以前,中国一直是世界强国之一,我们的人民对自己的文化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黑暗境地,中国人民经历了战乱频繁、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深重苦难。由于一直受人欺负,很多地方不如人家,许多人民族自信心不足,甚至出现了“全盘西化论”的极端论调。毛泽东同忘曾经讲过,有些人做奴隶做久了,感觉事事不如人,在外国人面前伸不直腰,像《法门寺》里的贾桂一样,人家让他坐,他说站惯了,不想坐。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国人民真正站立起来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西力量对比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人民从精神上的被动转化为完全主动,极大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的作用的知识,说明我们为什么要高度重视文化自信。
2022-07-03更新 | 13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