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政治综合库 > 哲学与文化 >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 > 探究世界的本质 > 世界的物质性 > 世界物质性原理与方法论
题型: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难度:0.85 引用次数:337 题号:17160955

“双减”政策。

探究目标:

以“双减”政策实施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哲学与文化》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世界的本质、规律、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等知识的把握,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度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情境呈现: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着眼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构建教育良好生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

“物有本末,事有始终”,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也具有阶段性的特征,需要遵循其内在成长规律。学生的健康是教育工作的基础与前提。要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就要在遵循学生群体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不断塑造环境。


自主探究:
(1)运用探究世界的本质的相关知识,说明“双减”政策体现的哲学道理。
(2)运用规律的相关知识,分析“双减”政策是如何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
(3)运用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知识,阐明“双减”政策出台蕴含的哲学道理。
2022高三·全国·专题练习 查看更多[1]

相似题推荐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较易 (0.85)

【推荐1】宋朝,在河南一小镇,小镇上车水马龙,十分繁华。一日,小镇大集,集市上,一位卖枣的老翁高声吆喝:“买枣啦,买枣啦,大枣小核,小枣没核!”这句吆喝声真灵,一会儿他的枣就卖完了。旁边一位卖核桃的小伙子见此情景,灵感油然而生,于是也学着老翁大声吆喝起来:“买核桃了,买核桃了,大核桃小仁儿,小核桃没仁儿!”可结果……。


(1)这个小伙子犯了什么错误?这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2)上述结论的哲学依据是什么?
2023-05-29更新 | 22次组卷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较易 (0.85)
【推荐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20年冬季,受厄尔尼诺影响,我国南方大部地区降水日数达40至55天,出现了罕见的持续阴雨寡照天气。持续阴雨寡照和阶段性低温天气对南方地区生产生活、特别是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较大。气候专家指出,南方持续阴雨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要有新的关注与认识。面对恶劣天气的影响,当地政府加强防范;气象部门积极开展专题服务,指导农民做好应对工作;果农们积极采取预防和补救措施,把损失降到最低。

运用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并结合材料,分析应如何认识恶劣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024-04-04更新 | 309次组卷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较易 (0.85)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塞罕坝是蒙汉合璧语,意为“美丽的高岭”,位于河北省最北部的围场县境内。历史上,塞罕坝曾是“林苍苍,树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皇家猎苑,但由于上个世纪初日本侵略者掠夺性的采伐和过度放牧,塞罕坝蜕变成了“天苍苍,野茫茫,风吹沙起好荒凉”的沙地荒原。新中国成立后,林业部经过充分调研论证和科学的规划设计,1962年2月,决定建立林业部直属的塞罕坝机械林场。通过塞罕坝两代人近50年的艰苦奋斗,在极端困难的立地条件下,在140万亩的总经营面积上,成功营造了112万亩人工林,创造了一个变荒原为林海、让沙漠成绿洲的绿色奇迹。森林覆盖率由建场初期的11.4%提高到现在的80%,林木总蓄积量达到1012万立方米,塞罕坝人在茫茫的塞北荒原上成功营造起了全国面积最大的集中连片的人工林林海,谱写了不朽的绿色篇章。如今,建场时营造的树苗,已经变成了浩瀚林海,正发挥着无可替代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造福着当地,泽被着京津,恩及着后世。2017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塞罕坝时指出,“全党全社会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弘扬塞罕坝精神,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结合材料,运用“自然界的物质性”的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后塞罕坝人是如何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持之以恒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2019-03-08更新 | 69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